“辖制与扶持”

2019-07-03 02:11秦迪
艺术评鉴 2019年11期
关键词:桂林民国戏曲

秦迪

摘要:《广西日报》是广西省政府机关报,代表了官方发声,因此其刊登的有关音乐史料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以《广西日报》(桂林版)为研究对象,尤其是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下,笔者关注到报刊中报道了大量的戏剧史料,开展各种反侵略战戏曲公演,以及有关于开展戏剧运动、戏剧改革措施的实施,进一步说明了省政府对广西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视。

关键词:民国   《广西日报》   桂林   戏曲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1-0151-04

对于抗日战争时期“北有延安、南有桂林”,而素有“文化城”之称的桂林作为西南大后方国统区统战工作的中心城市,在此地开展轰轰烈烈抗战文化活动,因此对于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研究具有典型性和研究价值。通过对《广西日报》(桂林版)中的音乐史料进行全面的收集、分类发现,该报刊从创刊到休刊,每一期都会报道一些上演戏曲剧目,尤其是抗战胜利后,一些音乐会、音乐演奏会、社团音乐活动、歌咏活动报道随之淡去,更多是戏剧的参演遍布于各大报纸版面。可见广西省政府对于地方戏曲是有着管制的要求的,因而,刊登在政府喉舌报刊的“戏曲”内容是获得政府允许的,它们是什么?这是笔者要探究的一个内容。

一、桂林文化城的戏曲演出报道

桂林抗战期间,戏剧发展有过繁荣的时期,以田汉、欧阳予倩等为代表的一群不甘附逆的戏剧工作者相继来到桂林,这些戏剧家群体在艰苦岁月里为抗战努力奋斗,创作、排演,组织、创办训练班、剧社,他们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创作大量戏曲剧目,所创作的历史成绩,促使戏剧蓬勃发展,成为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战期间所担任“角色”是除歌咏运动以外又一活跃在国统区的文艺活动。

而广西是少数民族众多,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戏剧形式的省份。有史料记载戏剧已在明代就开始产生,如今戏剧又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显示民族精神的载体,直到民国初期,戏剧开始更为所重视,中国向来都是文化底蕴较为丰厚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表现其特点的艺术表演形式,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戏剧文化一度开始被重视,发展到一个较为繁荣的阶段,随之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目开始在群众中不断涌现,他们便走上街头表演。据统计广西有20多个剧种,包括桂剧、壮剧、粤剧、彩调剧、邕剧、侗戏、毛南戏、文场戏、桂南采茶戏等涉及语种、方言众多。而戏曲又是一种较特殊形式的戏剧,是一种将音乐、舞蹈、戏剧三者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艺术形式,是反映人们思想意识的“伦理故事”的戏剧形态,由于戏剧工作者创作的剧本贴近于群众生活,表演中人物的塑造、剧情的渲染,与自身生活很相似,这种被称为“生活再现”的表演形式很容易被接受。通过查阅报刊史料,桂林抗战期间,戏曲剧目更多是以表现生活为主,相对于更加抽象的艺术形式来说更加易于被接受,通过数据统计,报道最多的属桂剧、平剧、粤剧这三种。

关于这三种剧种演出,笔者对一些剧团、剧目、剧场的部分演出报道进行了整理,关于桂剧的演出剧团主要是以粤新桂剧社、桂剧改进社、复兴桂剧团、桂剧实验剧团、新西南桂剧社为主。桂剧相对于其他剧种来说剧目演出的报道较多,并且还专门设立了南华桂戏院,并由桂剧改进社进行演出,此外,还包括东旭大戏院、啟明大戏院、桂林剧院、银宫大戏院,国民大戏院,并分别由复兴桂剧团、粤新桂剧社演出、桂林实验剧团、新西南桂剧社、桂剧实验剧团进行演出,且桂剧每天至少会上演两部,甚至有时会多达六部,这种演出盛况也是其他剧种没有的。通过对桂剧演员以及上演剧目查询发现,演员王盈秋、尹羲参演了欧阳予倩改编的多部新型桂剧,其中参演《梁红玉》《桃花扇》《玉堂春》《木兰从军》等多部作品。通过参演人员的一些回忆录了解到,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虽然排练非常辛苦,但欧阳予倩先生对桂剧以及演剧艺人的鼓励、关心与支持,一直触动着这些演员对待拍戏始终报以严格态度要求自己,始终保持对戏剧演艺事业的热情和敬重。当欧阳予倩先生第一部改编剧本《梁红玉》成功试演后,得到广大群众的万般赞扬,青睐度也是前所未有的。这些艺人在歐阳予倩先生的带领下,排演多部爱国历史名剧,并且这些演员也开始慢慢受众于广大群众,每当一部新剧上演,观众都期盼见到这些演员的演出,因此通过报刊中各桂剧团体每天在各戏院上演多部作品可见,桂剧作为广西传统代表戏曲剧种在当时的地位。

而平剧演出团体主要是以平剧宣传队为主,此外还包括丽华公司平剧团、维新平剧团、金龙平剧团、复兴公司平剧团、秋声平剧社。平剧宣传队是由田汉率领的一支湘剧抗敌宣传队,1938年衡阳失守后,他带领着艺人来到桂林后便开始进行戏曲公演,通过统计数据来看平剧演出剧目虽不如桂剧演出多,但每天都至少上演两三部。而对于粤剧而言,相对较少,粤剧起初源自于广东地区,因此,旅桂剧团主要以新光粤剧团演出为主,但更多是以粤剧名家薛觉先和马师曾的演出报道比较集中。

通过相关史料以及一手史料考证,抗战时期的戏曲发展可将其视为戏曲发展的转型时期。战时的桂林由于天然的地理优势,集结的大批文化精英以及一些旅桂的戏剧团体掀起的“戏剧”浪潮是空前的。但是针对于所上演的戏曲剧目在此形式推动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戏剧运动以及对戏剧改革措施的实践。

二、桂林文化城戏剧运动的开展

桂林文化城戏剧运动是国统区抗日进步戏剧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文艺战线上的支流。在抗战七年的时间里,年轻有为的戏剧工作者一直担负重任,奋斗在抗战前线,为桂林抗战戏剧运动迎来了光明,正是由于戏剧运动的开展使得戏剧向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前,新桂系政府组建广西省戏剧审查会,要求“凡戏剧排演,稍一不慎,则贻害社会良深,甚至演成反动戏剧,尤其以危害党国。”遂即开始了对戏剧的审查。当广西省戏剧审查会成立以后,一方面新桂系政府主要是针对桂剧,颁布执行了一系列审查戏文的通则,并禁演一些的传统剧目,而另一方面,政府命令禁止演唱花调、采茶、牛娘戏等,使得戏班开始转唱桂剧,其实客观上从侧面促进了桂剧的发展。通过详阅史料,在1937年4月5日第一版刊登《广西省戏剧审查委员会启示》,此报道主要是为改良桂剧以发扬本省艺术起见,特征求桂剧剧本,要求以短剧为佳,内容以能唤起民众爱国精神为主旨,要求:“内容主要是以短剧为佳(一两个小时为最佳)以能唤起民众爱国精神为主旨;声腔、词调、表情得依桂剧原来习惯,能自创造者;应征剧本经本会审查公演后还给予酌酬。从内容中可以看出政府对戏曲艺术的支持,鼓励剧作者大力创作戏曲剧本。广西省戏剧审查会一系列的审查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广西地方剧种的发展,促使戏剧运动开展起来。

笔者又继续跟踪查阅,当时针对《怎样发展广西剧运》刊登说明:一切为“艺术而艺术”的至上主义戏剧……配合着目前澎湃的全国救亡运动,我们的戏剧已经不但是剧场里的“供物”,而且要从铁框式的舞台走到街头的露天上演,我们的戏剧对象也不仅是“内行”的知识分子观众,而是普遍深入到全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文盲的“老百姓”身上了……针对于发展戏剧运动其实更多是看到戏剧发展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已慢慢放大,并受关注。曾有数据记载称,在抗战形式最为严峻时期,对前后方的演员作了统计,人数达十万人左右,但工人、士兵、农民参与较少,主要集中在知识分子、学生中。从数字比例可以恰当的对上文的内容进行实例说明,但是从上文中的另一层面又想说明,对于剧运的发展不能只局限于戏剧工作者们,要着眼于广大民众的普及,从普及中提高国民意识。戏剧工作者开展剧运的任务就要极力推崇到广大农村,但是如何在农村中展开又是一大难题,因此剧作者开始创作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能够上演给民众需要又易于接受的剧本,潜移默化影响着民众。

其实开展戏剧运动主要是针对抗日救亡运动展开,所以内容要求现实,并不苛求它的艺术价值,主要是要求它的内容与救亡意义有关,能为大众所爱好理解,比如像一些当地歌谣、乡下土戏等,上演的场所,并不拘于大礼堂和舞臺,更多是以“街头剧”的形式呈现,能让更多的民众看到。因此,为发展戏剧运动,政府认为要先从学校剧做起,学校中都是一些革命运动知识分子,剧运由学校来领导和组织是最理想的,并希望各学校能够自己组织剧团,演给民众看,唯一目的就是要先提起民众的兴趣。其次,希望各乡镇村能够组织“民众剧社”进行各种游艺,认为开展剧运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分子中,民众剧社也要参与,将“救亡”意义充分放进去。再有,希望组织一些业余剧团,但是由不同职业、身份、个性的份子聚在一起的,工作和意见难免出现分歧,希望富有工作热情和坚韧意识的剧运同志来领导该剧团。可见当时为挽救民族危难,政府想通过任何一项可利用和宣传的艺术形式进行大力宣传。措施一旦实施,犹如一把有力武器,因此在1937年5月22日第二版谈到《戏剧的力量》将戏剧比喻成抗战的新式武器,因此,自戏剧审查委员会成立以来,戏剧的公演在广西范围内受到一定的影响,广东、南京周边地区也想邀请他们前去演出,可见,戏剧处在当时危难时期为抗日救亡做出的力量。

通过报刊中报道的一些实施措施,针对戏剧运动的开展提出的一些更为实际、更为大众所接受的艺术形式是值得各演剧团体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桂林文化城戏剧运动的开展实质对戏剧工作者为改革和发展戏剧的前情提要作了很好的准备。

三、桂林文化城戏剧改革的实践

抗日战争时期,戏剧工作者在战火中始终坚守自己领域,通过创作大量戏剧作品真实反映群众的生活。针对戏剧改革思想,首先戏剧领域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依照当前的戏剧,从对上演的戏曲剧目收集来看,更多的是以旧剧为主。除了各戏院的演出报道外,就是以一些救亡剧宣等演剧队的各地演出为主。戏剧工作者所创作剧目内容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多是以反映现实生活、人性伦理的内容为主,因此群众对戏剧的故事内容更有体会和感触,因此,从戏曲剧目的频繁上演,广西各地兴建剧院增多,使得戏剧活动越来越频繁,从而清晰的看出戏剧演出在当时的影响力,以及政府对于戏曲演出的扶持。正是由于戏剧运动的开展以及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更加快了对戏剧的改革,而桂剧是当时广西最主要的戏曲剧种,因此桂林文化城戏剧改革便从桂剧着手开展,由此“桂剧改革”是桂剧在此时期得以发展的强大推力。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桂林文化城掀起了文化救国运动,桂剧作为广西重要的传统戏曲也面临时代抉择,如火如荼的“桂剧改革”活动在此时期正式拉开帷幕。

对于改革,虽说不能只局限于知识分子,但是针对现实的戏剧改革与发展考虑,知识分子应当首要其职。通过戏剧运动的开展,戏剧工作者为挽回逆运,对于戏剧的改革与实践已经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首先,且同其他的运动一样,其形式和内容都是建立在穷干、苦干、硬干的特殊条件上的,所以针对桂林文化城的戏剧运动可以说根本上就已具备一种特质。其次,是在技术问题上,剧作家、演员所具备的纪律工作态度,要具备戏剧艺术的各项机能,以至于达到所应有的水准,储备正规“队伍”,做到职业剧团所具备的态度,创作和改编出大量新剧本,使得桂林文化城的戏剧运动向着更高级的方向发展。

欧阳予倩、田汉、焦菊隐等名人抵桂便开始针对桂剧进行改革,并从桂剧剧本、音韵、运腔等方面着手。而当自戏剧审查委员会正式成立以来,分别对准演、禁演及改良各剧,以及对儿童观赏的戏剧剧目进行统一剧名,并分管各戏院,对一些欠妥善的戏剧进行改良,并要求各戏院要公演优良剧本,促进戏剧改进运动,从而达到戏剧教育的目的。因为政府发现在各戏院演出的剧本有需要改良的必要,并对部分戏剧进行改良,同时还推出相关政策,要求各戏院排演新剧,但必须先将剧本交于审查会审理后方可演出。

而抗战期间,抗战宣传是桂林文艺界的主要力量,戏剧工作者更是为宣传服务。但是对于桂剧的改革,首先,要创作新的剧本,欧阳予倩先生曾说“当务之急,是在配合抗战建国的需要赶排新戏,并作种种新的试验”,为此,他便开始创作和改编一些剧目,他首先对桂剧的传统剧目《抢伞》《玉堂春》《白蛇传》《打金枝》等进行了整理。在此基础上又创作了一些以“抗战戏”为主的戏曲剧目。通过查阅《广西日报》(桂林版),一些新编的传统抗战戏,宣扬人民爱国主义、英勇杀敌,表现抗战决心的剧目,《梁红玉》《人面桃花》《桃花扇》《木兰从军》等剧目,将演剧中的进步性和战斗性表现出来,同时在运腔、发声、音韵进行改变,吸收其他戏曲的优点,在不脱离桂剧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并以桂剧的艺术特色呈现出来。1938年,新改编桂剧《梁红玉》由马君武筹建的广西戏剧改进会在南华戏院进行试演,当群众在看到这种战斗风格题材的作品时,反响尤为热烈,轰动整个桂林城。从此创作了桂剧史上从没有过的创举。戏剧工作者和一些进步工作者看到了戏剧改革所带来的影响力,此后,不单只在剧本上下功夫,对于整体的表演开始附着于各个方面,焦菊隐先生曾在其《桂剧之整理与改进》一文中提到:“不仅是生吞活剥地把新的意思嵌进去,而是要全部予以新的组织、编剧、演出法、表演法、音乐、舞台装置、灯光、服装、化妆都要予以統一的处理,从而使桂剧逐渐改换一个新的面目。”此后,桂剧《人面桃花》《桃花扇》《木兰从军》《渔夫恨》被认为抗战时期桂剧舞台上公认的“四大名剧”,这些剧目的成功上演为抗战宣传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四、结语

戏剧它不单是供人作为娱乐的消遣品,戏剧运动的改革与发展,它排除了旧剧陈腐的弊病,它是赋有文艺性而又大众化的新兴艺术。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新桂系时期,政府颁布有关戏剧改革的一系列措施,从新桂系政府组建“广西省戏剧审查会”颁布执行了审查戏文的通则,到戏剧运动的开展以及实行的措施,再到桂剧改革,推动了平剧等其他剧种的变革以及歌剧的发展,再到后来西南剧展的成功举办,能够明显看出戏剧宣传在桂林抗战期间的影响力,及政府对于戏曲的重视态度。从而证实桂剧改革迈出的步伐是正确的,桂剧改革已颇具规模。这些由专业戏剧工作者带领的“队伍”在桂林抗战期间成为有力的抗战组织,他们为整个民族解放斗争坚守着、奋斗着,对新桂系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桂剧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猜你喜欢
桂林民国戏曲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桂林行
传统戏曲
母鸡
乐!乘动车,看桂林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