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电影《流浪地球》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2019-07-03 02:11陈芳芳
艺术评鉴 2019年11期
关键词:生态美学命运共同体流浪地球

陈芳芳

摘要:《流浪地球》是中国科幻电影的起航之作,围绕着人类不能失去自己的家园而“带着地球去流浪”这一情节展开。本文试图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分析影片中所蕴涵的“家园意识”“命运共同体”等生态美学思想,为人类与地球和谐相处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流浪地球》   “家园意识”   “命运共同体”   生态美学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1-0158-03

《流浪地球》影片是根据刘慈欣的同名小说而改编,在2019年贺岁片中票房一路飙升,创造了国产科幻电影45亿的最好票房。影片被称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除了视觉感受外,最重要的核心是影片所要表达的家国情怀。由此也引发了人们更深刻的思考与追问: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在遭受灭顶之灾,我们人类今后该何去何从?“人类危在旦夕,这场最后的战役,我们准备好了吗?”要想延续人类的文明,我们必须从自身做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生态环境问题不是一国问题,而是全球性问题。①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呵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影片一方面树立人类的生态意识、家园意识,另一方面人类与地球是一个共同体,怎样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值得我们反复研究与思考。

一、“家园意识”

“家园意识”最早在哲学-美学中出现是海德格尔提出的。人与包括自然生态在内的世界万物都是密不可分的交融为一体的。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在《从美到责任:自然美学和环境伦理学》一文中更加现代地从生态美学角度论述了“家园意识”问题,他认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是赖以生存繁衍的家园,也只有地球才让人类具有“自我”,因而,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这才是生态的美学,也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流浪地球》片名虽然为“流浪”,但实际却一直紧围着回归。无论是韩子昂要回的“小家”还是拯救地球这个“大家”,无论身处何处,不论身份,他们的内心都是保留着对“家”的想念和回忆。《流浪地球》不同于西方的科幻片,西方电影的观念中大多是独立、自由,而国产电影重在强调“家”“故土”,这也是影片的情怀所在。人类是地球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工业革命之前人们都诗意地栖居在这个地球上,然而工业革命开始以后,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片中韩子昂说“那个时候还没有人关心太阳,大家都关心一种叫钱的东西”,人类为了物质上的满足而去破坏生态环境,所以人们在经历着地球给人的报复。“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日积月累,这些征兆都没有得到重视,最后直接导致太阳系的崩塌。

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国家,一个是自己热爱的祖国,一个是人类共有的地球。和谐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人类之所以要带着地球去“流浪”,是因为我们的家园遭到了破坏。海德格尔在《返乡》一诗中突出表现了“家园意识”的生态美学内涵。他说:“在这里,‘家园意指这样一个空间,它赋予人一个处所,人惟在其中才能有‘在家之感,因而才能在其命运的本已要素中存在。这一空间乃由完好无损的大地所赠予。”②海氏认为,《返乡》诗中的“家园意识”就是此在与世界、人与天的因缘性的表现。所以我们要想有“在家“之感,就必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影片虽然是在诉说遥远的未来,但是也在警告我们地球家园的来之不易。面对这场灭顶之灾,人类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为了拯救地球,为了我们人类有个美丽宜居的家园,人类不惜牺牲个人性命,因为没有人类文明的家园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万事万物终有始终,在地球坠入木星的最后七天里,大家回家吧,抱抱自己的父母,亲亲自己的爱人和孩子,与家人团聚。”我们中华文化讲究的“落叶归根”“衣锦还乡”都映射在影片中。“家园意识”浅层次上有保护人类的家园、保护生态环境的意思,所以在当前生态环境被破坏加剧的时候,“家园意识”的提出就显得特别的重要,这也是电影吸引人眼球的一个地方,由于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和人们精神焦虑的加剧,人们普遍的都会有一种失去家园的茫然感觉,所以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重视起自然生态环境。

二、“命运共同体”

自然界脱离人可以存在,但是人离开自然界则无法生存,人与自然是共生的整体。恩格斯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从生态整体观的角度来看,人类文明几千年来最大的错误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与人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价值。宇宙只有一个地球,各个国家共处一个世界,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思维与生态美学思维唯物辩证地看待“自然——人——社会”的命运共同体关系,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生態审美关系。③从全球的视角来看,命运共同体与费孝通所主张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觉具有一致性。“中国华夏美学一直在探讨天人关系的构建,‘天人同一‘天人相通‘天人感应是长久流传并且在诸多文艺创作中有所体现的理念。”④

任何一种文明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多多少少都与周围的文明有交往,相互依存。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就表现的更强烈。人类在这个时候的处境已经由合作共赢变成了合作共生,所以电影里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小分队都在运送火石,几千个发动机的重启都是全人类在做挣扎,当撤离的车队毅然调头以必死的决心拼搏的时候,所有救援队抛弃国籍,对生充满了希望,有守护家园的初心,拯救世界的勇气,影片开头就提出“什么是希望”,“希望是我们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方向”,希望在,家园就在。这一刻,地球这个家园是超越了家国,超越了家庭,团结一心拯救地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生态环境关乎到人类的生存,所有人的命运是一样的,没有一个人可以独善其身,必须要共济天下。全世界所有国家必须勠力同心,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才能够真正避免让地球“流浪”。影片中有句话说的非常好,“我原来以为家就在身后,现在才知道,家在前面”,宇宙自然是大天地,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人类是一个小的天地,人类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是生活在这个摇篮里的命运共同体,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珍惜地球,保护我们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人人都是参与者,所有人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就是要维护同一个人类的幸福和安全,不能因为某个人群的自私自利而毁灭了这个星球,让整个全人类遭殃。命运共同体和生态整体主义一样,人类不是独立于共同体之外或者之上,而是共同体中的一员。尽管《流浪地球》描述的场景,在人类可预知的历史长河中,发生的几率微乎其微,但电影立意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是十分高明、积极和正确的。人是整体生态的一部分,保护生态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绿水青山是自然的美,也是“物我与焉”之人类的美。⑤

总之,《流浪地球》克服了西方某些灾难片只关注个人命运的局限性,将人对自身命运的关心扩大到家人、家庭,乃至整个家国,直至地球这个人类的家园,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引起了观者在欣赏影片中强烈的心理共鸣和审美享受。影片对于唤醒我们保护地球的“家园意识”,关乎人类文明的延续,提醒我们人和地球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是生态环境的建造者、保护者、也是最后的受益者,对于我们来说,没有宜居的生态环境,任何的星球都不是家园。保护生态环境需要代代人的坚持,也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才能避免让地球“流浪”,让“家园”流浪。

注释:

①王全权,张卫:《我国生态文明的对外传播:意义、挑战与策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第149-153页。

②曾繁仁:《试论当代生态美学之核心范畴“家园意识”》,《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3期,第3页。

③李淑文,刘婷:《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及其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啟示》,《环境保护》,2018年第19期。

④王全权,周碧琬:《论国产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及其影响——以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为例》,《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第17-21页。

⑤周碧碗,王全权:《论宗炳“澄怀味象”的生态美学思想》,《广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第66-70页。

猜你喜欢
生态美学命运共同体流浪地球
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首登银幕
刘慈欣《流浪地球》让外媒期待
刘慈欣科幻小说《流浪地球》的悲剧内核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首发概念短片
怀特海有机哲学审美经验观的生态学审视
和谐之美
浅谈绿色设计中自然材料的运用
大国文明新气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澳媒:中国用“命运共同体”拉近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