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简论

2019-07-04 19:27杨伟平王育娜易力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创新能力实验

杨伟平 王育娜 易力

摘  要: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大学生就业和今后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地方师范院校在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索适合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杨伟平,洛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动物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及相关教学;王育娜、易力,洛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2-0024-03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大学作为国家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主阵地、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来源,肩负着推进创新创业的重要时代使命。1999年起实行的大学扩招政策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也随之出现了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过剩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大学毕业生易就业、就好业,也成了各高校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人们往往过于强调学校、企业、社会如何给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从而忽视了本科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就业中的显著作用。[1]

一、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重点高校从1998年开始,已相继实行大学生科研训练教育。同时,在“211”“985”工程实施下,国内诸多研究型大学通过引进大量的优秀型人才和建设高规格的科研平台,使其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科研效率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体系也进一步优先得到了提高。[2]然而,对于地方师范院校来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其培养的学生在就业浪潮中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2.地方师范院校在创新教育中的特点。地方师范院校是以培养各类师资力量为主的高等院校,该类院校承担着为该地区基础教育以及各类企业输送人才的重任。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地方师范院校除了同样面临着与地方院校相似的问题,如办学求大求全、办学定位模糊、在办学目的上重“名”轻“实”等[2]外,其教师和学生之间仍以传统的灌输模式即“教”与“学”为主。如在实验教学中,由于课时的限制以及师生任务繁重,大多数实验设置也多以简单固定的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学习积极主动性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此外,地方师范院校学生的就业主要是以考研和考招教为主,而凭借创新创业能力就业的学生寥寥无几,与国内“211”“985”院校甚至地方高校存在着较大差距。[3]

3.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创新能力培养是目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成为大学本科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对缓解当代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状意义重大。在企业里,创新是一种管理基本技能。有新闻调查显示,仅有10%的中国大学毕业生符合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深究原因是中国学生过于浅薄的创新能力。在考研复试中,理论课成绩已不是衡量一个人优秀的标准,因专业基础知识不牢固和科研创新能力不足而被淘汰的也不在少数。此外,在新课程理念下,中小学课堂教学更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群体大胆地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實现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教育目标。[4]可见,作为地方性师范院校,注重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为该地区的基础教育以及各类企业输送优秀的人才,而且使学生在就业竞争中以及今后工作中具有强的竞争实力。

二、地方师范院校在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全国各个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1.专业基础薄弱,缺乏创新思想。现在各个地方师范院校为了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也鼓励学生积极报名参与各级政府和机构组织的相关的活动,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大赛、专业科学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也的确有一定的提高和认识。但大部分学生缺乏创新思想,面对新问题手足无措,最终的主题都由指导教师指定,且在整个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常表现前期兴致高涨后期消极拖拉,专业操作技能、知识总结和书写能力也都表现欠缺。对于地方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学生,在培养方案中通常设置生产实践环节,这是一个践行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个好机会,可在生产实习中很多学生不能俯下身子从基层学起,过于追求生产实习单位的环境和待遇,忽视了对专业和实践能力的学习。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缺乏辩证思维及创新思想,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且对本专业领域了解不够,不能将实践学习与专业课堂学习联系起来。

2.对科研创新认识不足,存在畏惧之心。有学者对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调研发现,只有22.7%的学生对科研感兴趣,且有59.5%的学生认为在本科阶段对大学生进行科研能力培养很有必要。但从学生实际从事科研训练的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对科研活动认识不足,一提到科研就认为是要从事很高深的研究,且认为是只有研究生、博士才有条件完成,对科研活动存在一种敬畏甚至是畏惧之心。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对从事科研活动有一定的积极性,但听闻整个过程的实施细则或实施中可能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就产生一种不自信和不知所措的恐慌感,从而导致中途放弃或失去信心。

3.课业压力大,学生参与度不够。随着各地方师范院校杰出人才和优秀年轻师资的引进,以及科研平台的逐步建设,教师也希望有学生参与进自己的项目。虽然学生有参与的意向,但由于课程安排紧密、各种等级考试、各种社团活动等导致他们没有单独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实践中。

4.科研平台不健全,支持力度不足。目前在许多师范院校,科研平台的建设首先要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没有专门的供学生进行科研创新用的平台。即使有的学校设立有专门的创新科研平台,也是形同虚设。

5.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没有足够精力给予充分指导。作为地方师范院校,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每年要完成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和科研任务,还要从事自己的课题申报、本科生毕业论文实验的指导、实验室和实验仪器的管理,以及院系其他的一些活动。学生课程安排也多,教师和学生有限的空余时间很难对接,也会影响学生科研训练的效果。

三、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途径

1.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增加大学生科研训练的机会。在科研训练的过程中,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学生在参与科研训练活动中虽然有一定的提高,但总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在教学环节实施的过程中,要不断推进实践教学的改革。一方面,通过实验课程改革,如多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和实验技术的学习。另一方面,结合专业特点,在院系内部开展一些专业性强的、有针对性和趣味性強的科技活动,或者定期邀请一些学术专家和企业人给学生做一些报告会,可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实验课以及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中,以便在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技能,有利于拓宽实验思路。

2.积极转变课堂教学和评价模式。现在课堂教学不仅局限于一定的课时,通常还要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周数设置严格的教学进度,保证教师按期有序地完成教学工作量。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师很难保证最终的教学效果,教学评价也是根据大部分学生的表现来进行的。此外,对于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评价,只有部分学生能够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根据学生的评教结果发现,越是对学生放纵的教师,反而教学评价结果越好,而一些考核机制严格的教师则反之,严重挫败一些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必须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和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如利用网络进行课堂互动的教学模式,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兴趣,它不仅科学地覆盖了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能使师生通过微信平台互动及时沟通反馈,还为师生提供了完整立体的数据支持,个性化报表、自动任务提醒等,让教与学更加明了。

3.加强与教师沟通,进行科学选题及实验实施。在一些科研活动中,学生在选题时仅凭自己的兴趣或通过百度查找一些相关资料,很少考虑到实验的可行性以及潜在的意义。所以,在学生对某项目感兴趣的基础上,学生和教师要积极沟通,引导学生如何正确进行文献查阅和资料的收集整理,灵活引用、运用和创新,开展充分的立项背景调查,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申请书的撰写。其次,实验过程中要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有计划地安排实验、做好试验记录,对实验中出现的瓶颈问题,要学会积极寻求解决方法。教师也可在学生实验实施前,提醒甚至给学生示范正确规范、严谨的操作方法和实验习惯,以免在实验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隐患或者弯路。另外,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如何学会独立学习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以及后期数据处理、问题总结和论文书写的能力。

4.加大支持和奖励参加科研创新教师和学生的力度。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科研压力大、精力不足,为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要比平时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责任,学生课业压力也大,也会失去很多从事业余活动的机会。所以,院系应灵活主动地给与教师和学生一些奖励和经费上的奖励,激发他们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和荣誉感。在对学生和教师考核的过程中,对此部分人群有要有适当的倾向,这样才会带动更多人参与进来。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且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对国家发展极其重要。大学生应该珍惜在学校的学习机会,积极参与各种科研竞赛活动和教师的科研课题,改变传统观念,认清科研创新在今后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增强自身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倩.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2] 潘健.地方师范院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型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6,(20):93-96.

[3] 曹新华,孙康,高爱萍.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广州化工,2014,(5):161-162+177.

[4] 刘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9,(1):32-33.

责任编辑  郝  婵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创新能力实验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最酷的太空实验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