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中国文化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考核方式研究

2019-07-04 19:27危卫红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考核高职院校内容

摘  要:为培养新时代具有高度文化素质的“职业人”,高职院校中国文化课程内容不应该仅仅拘泥于“常识”,而应该将中国历史、汉语汉字、中国文学、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常识”性内容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紧密结合,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统帅具体的“常识”。考核的方式因此也就不能仅仅侧重于具体“常识”的记忆,而应该以过程考核为主,同时侧重于“理念”的理解乃至践行程度的考核。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国文化课程;内容;考核

作者简介:危卫红,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和语言教育。(海南 海口 57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中国文化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QJY20171010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2-0039-03

课程内容的选择无疑须由课程的教学目的来决定。杨叔子先生在《圆中国梦,育职业人》中指出:“无论是思想道德素质,还是职业素质,都必须以相应的文化作为基础,即以相应的文化素质作为基础,因为这会深深涉及人的精神境界如何,同时也会深深涉及人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如何,而人的精神境界则是人能否成为‘人的根本所在,而在此基础上人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则是人能成为或达到什么样的‘人的根本所在。”简言之,高职院校中国文化课程的目的就在于为培养新时代具有高度文化素质的“职业人”服务,而不是(至少主要不是)为培养学科研究人才服务。具体来说,可以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中国文化课程的目的表述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养成学习习惯、培养学习能力;其次是涵养美好情怀,增强求职竞争力;最后践行个人的家国文化担当。我们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 、涵养美好情怀与求职竞争力、个人的家国文化担当正是新时代具有高度文化素质的“职业人”的最重要的特征。

中国文化包罗万象、内容浩如烟海。作为面向高职高专学生的课时相对有限的一门公共基础性质的课程,着眼于高度文化素质“职业人”的培养,其主要内容应包括“常识”与“理念”两大部分。具体而言,“常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中国历史常识。中国历史悠久,其中社会形态的变化和王朝的更替无疑属于非常重要的内容。牢记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线索与其中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的同时,理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当然是当代中国每一个具有基本文化素养的“职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是汉语汉字及文化典籍。汉语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其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所以,汉语汉字及由其所记载、凝固而形成的中华文化典籍中的基本常识。无疑应该成为中国文化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是中国文学史常识。这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发展阶段及各个阶段的代表性作家作品。千百年来,中国历代作家文人留下了诸多名篇佳作,它们作为中国文化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延续着中华的文脉,让中华的语言永远新鲜活泼生机蓬勃。年轻人了解基本的中国文学史常识,不但可以丰富、开阔眼界,更可以为自身当下乃至一生阅读文学作品指明方向,这是提升其母语素养与文化素养的必由之路。

四是民俗文化常识。主要包括中国传统节日及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与民间信仰等。民俗文化直接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也是中华文化最广泛最切实的体现。作为中国人,了解基本的民俗文化常识,对丰富生活、增长知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理念”则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还包括体现着这些核心理念的家训。由张岂之主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读本》指出,“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的历史中,将自身的丰富经验凝聚成为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理论思维的理念,它们是民族文化精华的写照,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灵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是“中華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或核心价值观”。在本书中,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归纳为十二个方面:天人之学、道法自然、居安思危、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厚德载物、以民为本、仁者爱人、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天下大同。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家训数量不少,它们集中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鲜明的特色之一。所以,选择家训名篇进行教学,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也对学生为人处世方面的启迪非常大。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些核心理念融入以上四个方面的“常识”,即构成整个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它以“常识”为载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为根本。之所以如此,除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而不是学术型研究性人才)之外,还由于高职院校特别的“学情”。整体而言,高职院校学生的包括中国文化知识在内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但是,纯粹“常识”的灌输又无法激发并持久保持其学习兴趣与学习激情,因为没有了以追逐分数为最重要甚至唯一目标的考试的“指挥棒”,“常识”的记忆在一般学生看来意义不大甚至无聊透顶。所以,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不能拘泥于“常识”。当然,这绝不意味着对学生的迁就:这种“常识”对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普通劳动者而言,其积极意义是不可忽略的。

课程考核方式的确定只有与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密切联系起来,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导向与评价作用。

从教学目的和内容而言,我们认为,本课程考核应该侧重于以下三大方面:

首先是重过程考核,即侧重于学生平时表现,而不仅仅或者主要由一次“期末”成绩来决定整个课程的成绩。这应该成为整个课程考核体系设计的基础理念。

笔者在《来自高职院校考场的警示及其对策》一文中指出,着眼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提升的高职院校人文类课程的平时考核非常关键,因而需要“花大工夫下大力气进行一番精心的设计”,并提出了一套包括班级基础、出勤、主题演讲、课堂笔记、期末奖励和教师印象这六大部分的平时成绩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着眼于学生课内课外学习的全“过程”,同时也不忽视作为“结果”考核的期末测试于课程考核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对于同样作为人文类课程的中国文化课程也大体是适用的。关于此种考核方式的具体实施,我们以某教师所任教的3个班级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中国文化课程的考核做出相关说明。

本次平时成绩由班级基础分、出勤分、历史人物演讲分、地域文化演讲分、课堂笔记与期末测试奖惩分、教师印象分7个部分组成。

班级基础分由任课教师根据整个学期班级的总体表现情况给出,此项分数全班学生人人一样。最高分不超过90分,最低分不低于60分。鉴于此项得分最低的班级中也不乏表现优秀的同学,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标准对这些学生给予加分。

出勤分的设置是为督促当下信奉“无旷课不成大学”的学生不无故旷课,如有旷课,则按具体标准予以扣分。这不仅仅是“纪律”的要求,对督促学生养成敬畏心与责任感也是能起到积极作用的。

“历史人物演讲分”“地域文化演讲分”部分是对学生课堂活动表现的考核。因为此课程的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的尽可能充分发挥,所以,这是考核的关键部分,未按要求完成者相应的扣分力度自然也相当大。

“课堂笔记”的设置是为了督促学生在他人进行学习活动的时候,同样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认真看,认真听,认真记,直至认真思考和提出问題,而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地无所事事,从而达到相关教学活动设计的目的,所以本部分的扣分力度也是相当地大。

“期末测试奖惩”的具体力度由教师根据全体学生测试成绩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学生成绩普遍较高,则奖惩的标准须相应予以提高,反之亦然。此项考核的设置,使得学生不可以轻视在整个课程成绩中占不大的“期末”测试。

“教师印象”不仅仅意味着“加分权力”,也意味着“减分权力”,这个设置主要是为了应对两种“特殊情况”:一是有些平时表现不错的学生,期末测试却分数不高,导致总成绩偏低甚至不能及格。二是有些平时成绩表现不好的学生,期末测试却考出了高分,以至于总成绩不低,从而“轻松过关”。当然,在这样的“重过程”考核体系之下,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很小,或者说基本不可能,但是也不能说绝对不可能。对于第一种情况,则教师可以行使“加分权力”,对第二种情况,则行使“减分权力”。当然,对于这部分,教师也绝不能任由自己“意气用事”,所以,给谁加分,给谁减分,加分与减分的力度(不超过5分),都须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明确的标准,以保证对全体学生的公平与公正。

应该特别说明的是,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和各个部分的具体分数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依据学生的实际表现灵活调整,但是须以平时成绩为主,平时成绩比重最少须占到60%,最多可占到80%,这正是“重过程考核”的体现。例如,本次课程总成绩由平时考核60%+期末测试40%构成。

其次是重现象分析。这是就期末测试的内容而言的。高职院校中国文化课程从测试不宜盯着“常识”的记忆不放,而应该侧重于对具体文化现象的分析,而且须侧重考核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学习与工作(不少学生有课外兼职工作的经历)实际,分析文化现象,重点是中华文化优秀理念在“现象”中的体现。这样做,可以发挥考试固有的“指挥棒”作用,有助于引导学生从“小书”(课本)走向“大书”(生活),将静态的知识化成动态的个人能力、素质与习惯,从而更有效地实现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

最后是重感悟或收获的总结,这同样是就学生期末测试的作答而言的。中国文化课程的期末考测试应该以“主观题”的考查为主,同时不宜设定什么“参考答案”,而应该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自由,侧重考查学生个体的实在收获和自身真实感受,这正是由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所决定的。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课程的考核和成绩评定方式在开课伊始即应该对学生诠释清楚明白,这样才能使之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导向”作用,促进课程教育教学效果的切实提升。

参考文献:

[1] 许树安,贾烈英.中国文化常识 [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

[2] 张岂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3] 杨叔子.圆中国梦,育职业人[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4] 危卫红.来自高职院校考场的警示及其对策[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

责任编辑  陈  玲

猜你喜欢
考核高职院校内容
恩施市 “四变”树考核新风
360度考核的自我校正机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中国古代的考核制度
国务院扶贫办:政府扶贫考核脱贫成效占逾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