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舞蹈元素在舞蹈啦啦操编排中的应用研究

2019-07-04 19:27俞芳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佤族编排啦啦操

摘  要:文章以啦啦操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为研究切入点,探究其能否洋为中用,将本土气息融入世界潮流,引领世界风尚。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以啦啦操和佤族舞蹈动作特点为突破口,研究两者的相似性,将啦啦操融合中国本土特色,使中国元素在世界舞台上乘可持续发展之态。

关键词:佤族;啦啦操;中国元素;编排

作者简介:俞芳,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云南 昆明 6502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8JS543)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2-0068-02

“一校一球一操”方案的提出是中国啦啦操本土化发展的里程碑。在中国啦啦操扎稳根基的背景下,要实现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跻身世界前列则需要在把握啦啦操项目本质的基础上创新加工,打造中国特色,在啦啦操发展史上留下中国的影响,用民族特色引领世界风尚。这个过程需要借鉴美国的优点,在编排中融入中国符号和中国元素。而这个过程的关键,是中国元素的融入。

一、佤族舞与啦啦操的起源对比研究

1.佤族舞的起源。佤族是聚居在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因其所处地域、生态环境、种族成因的特殊性,造就了其风格迥异、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佤族是我国历史上典型的“以舞传史”的少数民族,结合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料,可以将传统佤族舞蹈分为祭祀式舞蹈和自娛式舞蹈,以及民间宗教“赛玛教”和“星月历”所关联的舞蹈。佤族的传统祭祀仪式舞蹈主要是民间习俗和祭祀活动的传承,自娱式舞蹈则是更多展现佤族人民的民族性格和生活态度。

2.啦啦操的起源。啦啦操起源于早期部落社会的仪式。这种社会仪式的内容是族人用肢体的舞动和欢呼来激励战士们外出打猎或打仗,仪式的目的则是希望外出打猎或打仗的战士能够平安凯旋。

从以上看出,两者具有一定的共性。佤族舞蹈和啦啦操都是有多人参与,并利用身体部位表达多种情绪的一种社会性仪式活动。

二、佤族舞与啦啦操动作特点对比研究

1.佤族舞蹈动作特点。佤族民间舞蹈有很多屈膝跺步、小跳摆跨、摆跨吸腿、绕手拍掌、跺步推掌、弹动步、三跺步、双脚跳、换脚踏步、半蹲、跳步甩发、原地甩发、原地跺步、半蹲起跳、双跺单踢、弹动进退、并跳步等。从动作上看,主要特征为,上肢动作简单,手部动作少,下肢动作多样,舞步变化复杂。有弹动步、跺步、走步、踏步、双跺脚、双跺单踢、三步跺、一步踢、三步一踢、撩腿按地、吸脚、蹲跳、转身等,以及对日常生活中动植物的模仿动作;从韵律来看,有利用膝、踝关节弹动,重拍朝下,动作幅度大和随意性大的特点;从舞蹈风格来看,质朴、豪迈、野性、粗犷、强健有力是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2.啦啦操动作特点。啦啦操技术动作要求“快、静、力”。肢体动作通过最短时间内的加速度、肌肉控制定位来实现动作的速度、力度,以达到干净利落的视觉效果。啦啦操动作多样,变化速度快,这就要求低姿态地去完成动作。啦啦操上肢动作有32个基本手位,手臂在额状面前方做动作,也就是体前完成,要求舞者用双目余光看得见自己的手臂。手臂伸展时直臂,弯曲时有相应角度,到达下一动作时手臂控制发力,不能有晃动。躯干动作较少,多以直立为主,结合少量俯身、转体、波浪等动作。下肢动作清晰、有力,多以立正站、军姿站、弓步、侧弓步、锁步、吸腿站、交叉步、十字步和各种跳步等。

三、佤族舞元素在舞蹈啦啦操编排中的应用

佤族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打歌阿要脚步和,脚步不和脚蹩脚”,这句谚语从侧面反映出佤族舞蹈脚下动作的重要性。佤族民间舞蹈的重点,很大一部分特点在于下肢和脚上动作,躯干要求不多,只是随势而动,下肢和脚上则要求走、跑、跳、跺的整齐统一;从韵律来看,具有利用膝、踝关节弹动,重拍朝下,动作幅度大和随意性大的特点;从舞蹈风格来看,质朴、豪迈、野性、粗犷、强健有力是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从以上佤族舞蹈的特点来看,其与啦啦操对于脚下动作的要求相似,以上共通性是啦啦操中融入佤族舞元素的必需条件。

既然佤族舞蹈对于上肢的要求不多,是否可以将啦啦操的32基本手位加以角度、力度和节奏的变化融于一体呢?在2015年全国学生啦啦操锦标赛上,云南艺术学院的佤族风情啦啦操,获得了自由舞蹈普通院校组冠军。这一实例说明,将佤族舞蹈元素融入啦啦操的是合理并可接受的。

啦啦操想要在中国发展,必须与本土相适应,本土也必须将自身特色带向世界。中国元素的融入,不是一段啦啦操、民族舞,而是将含有民族文化、特点、元素的内容揉于啦啦操之中。这不只仅限于动作,还要将音乐、队形、表现力、服装、道具等编排要素都考虑在内。例如将佤族民间舞蹈甩发舞和蜂桶鼓舞,运用到啦啦操中,在编排过程中可加入鼓声节奏,动作设计上考虑标志性特色动作,例如脚下动作运用左右跺步、屈膝跺步、跳踢步、弹动退步等。

四、中国元素应用在舞蹈啦啦操编排的可持续发展

啦啦操起源于美国,带有明显的西方特色,引入到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无数次撞击与融合。为了实现我国啦啦操与国际啦啦操运动全方位的接轨,势必要做一些突破和改变。突破和改变是在保证啦啦操大方向这一基础上进行的,突破和改变是立足啦啦操运动在我国发展的背景下开展的;这既需要维持共性,又要综合个性,将有中国特色的啦啦操引入国际化发展中。

怎样做到共性与个性的共存,是啦啦操在我国发展要解决的最大矛盾。中国元素不仅仅是传统的符号与图像,不仅仅是中国红等代表中国特点的某一类指征,而是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彰显,是中国传统风俗习惯与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一套操的编排不是将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的个别代表性动作生硬地加入操化动作,而是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动作进行再加工,结合啦啦操的特点进行融合再创造;将音乐的选用重新定位,将特色音乐重新编辑混音到啦啦操重节拍、强节奏的音乐当中;将带有中国特色的服饰特点进行提炼,设计到啦啦操规定服饰当中,彰显中国特色;在不违背国际规则的情况下,道具的选用也可充分考虑中国元素的加入。总之,只有做到保障、维系、创新、融合,拉拉操才能取得良好的视觉效果,才能在中国元素应用到舞蹈啦啦操编排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稳。

参考文献:

[1]  陈筱筱. 佤族舞蹈进入高校专业舞蹈教育的可行性与推进模式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0.

[2]  张庆如.啦啦操运动发展演进及特征表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2):142-144.

[3]  武燕.舞蹈啦啦操的创编艺术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21):202-203.

[4]  廖怡芳.新规则下啦啦操比赛制胜因素分析——基于2010—2013年全国啦啦操竞赛规则的变化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8(4):125-128.

[5]  邵文兴.啦啦操运动在高校体育文化中的价值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4(7):119+121.

[6]  徐文庆,杨映红.花球舞蹈啦啦操竞赛新规则的主要变化特点及对策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5,22(1):105-106.

[7]  冯宇.《2010—2013年全国啦啦操竞赛规则》与《2006—2009年国际全明星啦啦队竞赛评分规则》规则变化的对比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5):55-56.

[8]  陈平.对我国啦啦队竞赛规则演变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0):1432-1433.

[9]  周瑞英.全国舞蹈啦啦操新旧竞赛规则的对比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24):183-185.

责任编辑  程  哲

猜你喜欢
佤族编排啦啦操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
为句承诺,守边1720年的少数名族
沧源佤族民歌音乐形态特征研究
初中两种版本教材中电学实验的编排比较与分析
提高报纸编辑版面编排策略的探析
电视节目编排的技术性和艺术性
竞技性拉丁团体舞编排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