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师宣讲内容和形式探究

2019-07-04 19:27黄泽梅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9年4期

摘  要:2014年贵州省将“道德讲堂”宣讲者正式命名为“德师”。德师作为道德讲堂的宣讲者,其宣讲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这“四德”为主要教育内容的基本道德规范,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三是党的路线方针和形势政策,四是以法律法规为重点的法治教育。在宣讲形式与方法方面,一是借助微课形式,扩大“道德讲堂”的传播渠道,二是开展宣讲比赛,夯实“道德讲堂”的活动成效,三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AR),实施道德宣讲体验教学。

关键词:道德讲堂;德师;宣讲

基金项目:本文系黄泽梅主持的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6年思政课项目“高校德师宣讲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黄泽梅,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贵州 都匀 55800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2-0072-03

2014年贵州省将“道德讲堂”宣讲者正式命名为“德师”,在贵州省教育厅的积极推动下,百名资深德师先后进驻高校开展宣讲工作,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贵州省内各大高校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道德讲堂”建设。要发挥“道德讲堂”的育人作用,实现高校“道德讲堂”活动的常态化,除了必须加强德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建立完善的组织架构、形成长效机制等客观条件外,还需要德师在宣讲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一、高校德师宣讲内容的选择及其原因

当代大学生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成才愿望,他们追求自我、敢于创新,但也容易存在信仰缺失、理想动摇、精神迷茫等问题。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目标,道德从来都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从生活中去判断和感悟所得。“道德讲堂”活动极具亲和力的宣讲形式正契合了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有助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

对于宣讲内容的选材,德师可以根据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情况,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有针对性地开展宣讲,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必须了解、渴望了解、应该了解的内容。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以“四德”为主要内容的基本道德规范。根据中央文明办的要求,学校型“道德讲堂”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活动形式,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这“四德”教育。学生在道德践履过程中因为自身与外在等因素的影响,固然要面对各种困难与挫折,但德师宣讲的重点应该放在主题人物行为背后所传达的正能量上,积极倡导“好人有好报、有德者有得”的社会价值取向。只有当道德践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犹如呼吸一般自然的时候,才能直抵人心,在社会上形成巨大的感召力。“道德讲堂”之所以能够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这与宣讲所选取的素材有很大的关系,讲述的不再是道德神坛之上不可触及的目标人物,而是普通百姓的凡人善举或流传古今的道德资源,包括社会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各行各业评选出来的优秀典型,以及广为人知的传统道德故事,等等。2008年贵州省启动了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2012年召开展“贵州好人评选活动”,截至2017年,全省评选出的道德模范共190人,其中9人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而选出的2300多名“贵州好人”中,有260余人入选“中国好人榜”。这些榜样人物所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正是“道德讲堂”传递的道德精神。同时,各大高校开展思政工作的典型事例,比如“优秀大学生”“最美大学生”等相关评选活动,也可作为德师宣讲的丰富鲜活材料。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加强对革命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阐发”。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滋养,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优良革命传统,则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砥砺前行的力量支撑。德师要善于利用“道德讲堂”活动的平台,引导大学生了解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以及优良革命传统所蕴含的当代价值。“道德讲堂”建设的目的,旨在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当今时代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特点,极大解放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他们思维敏锐、求知欲强,热衷于各种新事物,而对于传统文化往往知之甚少,不以为然,有的甚至将反传统视为个性张扬的表现。培养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不仅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道德讲堂”必须完成的目标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1]与机关型、企业型、社区型、村镇型等“道德讲堂”相比,高校德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讲,重点应该放在展现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魅力,及其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上。唯有让大学生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给心灵带来的愉悦,才会触发他们肩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道德讲堂”同时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各地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无疑提供了宝贵的宣讲素材。通过重温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光荣传统,有助于大学生强化自我修养、坚定爱国信念。高校德师可以结合各种政治性节日(比如“五四”“七一”“八一”等)、党史重大事件以及重要人物纪念日,有针对性地开展宣讲活动。有条件的高校还可充分挖掘本地红色资源的文化内涵,或者聘请老战士、老专家进校宣讲。但要注意,“道德讲堂”活动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德师的任务是通过讲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革命抗争的历史,帮助大学生深化理解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所承载的初心和使命。

3.党的路线方针和形势政策。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担当,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今天的大学生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祖国强大,对未来满怀自信与激情,但由于他们政治意识不强、辨别能力不高,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往往简单片面,因此容易受到西方传媒的迷惑和影响。宣讲党的方针政策,有助于大学生认请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理性审视当代中国的具体国情,自觉将个人的未来规划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应该说,新时代下的大学生是党的政策最直接的受益者,这也正是德师宣讲的切入点,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一年带来的影响和变化:2018年的中美贸易摩擦,中国为什么敢于应战?为什么国外的商家都在纷纷使用中国的支付宝?为什么今天的中国人变得如此开放自信,充满底气……归根结底,都是源于党的坚强领导和正确方针政策的指引。对于这些大学生普遍关注关心的问题,因为他们有着切身体会,更能激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所以德师宣讲要尽量做到生活化、通俗化,借助家事国事天下事的层层印证,逐渐消除大学生对政治生活的心理距离,引导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党的大政方针不仅关乎国计民生,也是大学生找准自身定位、实现个人价值的主要依据。社会的高速发展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平台,但人才“东南飞”的现象也不鲜见,贵州尤其突出。将省情乡情教育纳入高校“道德讲堂”宣讲范围,打破大学生对于贵州的固有成见,需要德师讲清建国以来贵州的发展形势,包括各方面的建设成果和未来的发展蓝图,尤其是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给贵州乡村带来的巨变。通过身边真实生动的事例,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投身家乡建设,同样能够彰显个人价值。

4.以法律法规为重点的法治教育。中共中央办公厅《意见》中特别强调:“法律法规是推广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保证。”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德师宣讲内容结合起来,推动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无论是对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还是依法治国战略的全面推进都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考察中国政法大学的讲话中也对青年大学生提出了德法兼修的时代要求。今天的大学生有着更为强烈的权利意识,但对法律法规又不甚了解,维权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行为偏差。德师可以借助生动风趣的语言,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将法律知识融入生活中的小事件、小问题中去,或者联系大学生现实生活中遭遇的法律困惑,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引领大学生去认识公民学法、用法、守法的权利义务,明白法治的意义,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法治素养。

二、高校德师宣讲形式的选择

“道德讲堂”活动要让大学生入耳入脑入心,不仅需要德师在宣讲内容选择与编排上下功夫,还要注意宣讲形式与方法的把握和运用。有必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将“道德讲堂”纳入高校思政工作范畴,定期组织德师开展宣讲教育。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取多种形式完善“道德讲堂”建设。

1.借助微课形式,扩大“道德讲堂”的传播渠道。对当代大学生来讲,利用网络媒体学习和交流已经成为“生活常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守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必须积极主动抢抓网络舆论的主导权。“道德讲堂”活动由于受限于固定場所,每次宣讲的对象极为有限。要想扩大影响力,高校可以建立专门网站宣传活动开展情况,还可将有关内容制成微课上传到网页、QQ、微信等网络平台。因为微课短小精悍,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既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道德讲堂”高效快捷地传播。

2.开展宣讲比赛,夯实“道德讲堂”的活动成效。“道德讲堂”活动独有的参与性和广泛性,使每个人都可站出来成为主讲人,充分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精髓。高校可以根据“道德讲堂”这一活动特点,举办主题宣讲比赛,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讲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悟,同时还可结合“最美大学生”等校园评选活动,组织学生宣讲“自己事”“身边事”。相较专门的德师,“身边人”的视角无疑更能触动大学生的内心,也更具有启示和教育作用。通过“我参与、我践行”的方式,有效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3.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AR),实施道德宣讲体验教学。结合当代大学生喜欢高新技术体验的特点,可以在有条件的地区或高校建设VR道德宣讲体验中心,充分利用VR/AR技术所具有的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夸张性和社会性等特征,将具有代表性的道德模范事迹、道德模范报告、道德模范生活点滴等以VR/AR技术真实再现,让师生都能近距离体验到道德榜样的精神力量,从而增强道德宣讲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钱莲生.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Z].中国新闻年鉴,2014:57.

责任编辑  陈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