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创业视角下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基于铜陵学院的调查

2019-07-05 01:34曹佳蕾
铜陵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公益学院

曹佳蕾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掀起了如火如荼的热潮,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摸索阶段,涉及到公益创业教育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公益创业又叫社会创业,公益创新。它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不仅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提升大学生的公益素养,具有德育功能。公益创业教育可以作为一种将思政教育、德育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新模式。

国外研究起步较早,成果颇多,特别是美、英两国。学者们围绕着公益创业的内涵(Mair等[1]、胡馨[2])、公益创业的意义和本质[3]、公益创业与商业创业的区别(Austin[4])、公益企业绩效评价(Tuan[5])、公益企业的领域(Taylor[6])、公益创业的教育方法(Tracey[7])等开展了丰富的研究。国外高校公益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也较早,如美国高校于上世纪80年代就兴起了公益创业教育的热潮,Greg Dees于1989年在哈佛大学开创了《社会创业》这门新课程[8],宾夕法尼亚大学、纽约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也相继开设了社会创业课程[9]。Wiley和Berry分析了对美国高校公共管理学院开设的公益创业相关课程的16份教学大纲,得到主干课程主要包括公益创业融资、公益创业营销和公益创业企业管理等6门[10]。国内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戴维奇[11]、杜晶晶[12]对国外高校公益创业教育进行了借鉴研究;唐亚阳[13]、曾建国[14]分别构建了高校公益创业的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设置;袁文[15]、梅盈盈[16]探讨了高校公益创业的教育模式。高校公益创业教育起步也较晚,2008年湖南大学开始了公益创业的教育工作,之后部分高校也开始这方面教育,“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和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分别于2014年和2016年新增公益创业类型项目。梳理国内外理论和实践领域,可以发现,高校公益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鲜有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公益创业的研究。鉴于此,本文立足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选取应用型本科高校铜陵学院(以下简称T学院),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当前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状及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据此设计公益创业视角下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路径,以期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大学生公益创业调查问卷设计和调查方法

(一)调查目的和问卷设计

本调查旨在通过对T学院的抽样调查,了解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状,掌握大学生对公益创业的认知、认同、践行、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状况。

本调查立足T学院实际,基于现有研究及公益创业视角下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现实需要设计调查问卷,并辅以大学生创业者、创业导师的个别访谈作为补充。调查问卷包括创业认知、实践参与、能力体系、培养途径四个维度,共涉及16道题,其中单项选择题13道,不定项选择题2道,主观题1道,调查和分析T学院大学生对公益创业现状的了解程度。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其中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92份,有效问卷286份,有效率为95.3%,被调查对象覆盖大学生群体 (受教育者)、创新创业教师群体(一线教师)和学校管理及决策群体。其中大学生群体尽可能覆盖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创新创业教师群体尽可能考虑获得SYB创业导师等创业培训及资格的教师、辅导员及兼职教师、外聘教师等不同师资层面,学校管理及决策层则考虑学校创业的创业学校、教务处、学生处及学校、二级学院领导及行政人员(见表1)。同时对部分管理决策人员、创新创业教师和学生进行个别访谈。

表1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现状调查问卷表发放情况

调查问卷整理后,采用统计软件SPSS17进行数据分析。在现状分析基础上,提出提升大学生公益创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二、公益创业视角下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现实困境

通过对T学院调研,发现其公益创业存在如下现实困境:

(一)认知尚有欠缺,氛围不够浓厚

从认知维度的问卷调查看,T学院师生尤其是大学生对公益创业的内涵、特征、要素等基本内容的理解尚有欠缺,甚至存在误区,易与志愿服务等相混淆。主要表现在246份大学生问卷中,“你知道什么是公益创业吗?”这一问题的回答,选择“完全不知道”、“听说过,但不了解”、“了解一点”三项的占到93.8%,而“比较了解,并时有关注”和“非常了解且经常关注”两项的仅有6.2%(见图1)。

图1 T学院大学生公益创业认知比例图

虽然在调查样本中,教师和管理群体对公益创业的知晓度要远高于学生群体,但回答“比较了解,并时有关注”和“非常了解且经常关注”也不到四成。从参与维度的问卷调查看,接近七成的大学生群体参与过学校和社会等志愿服务组织的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此外,仅有一名大四的学生真正参与过公益创业从对部分创新创业教师、管理人员的个别访谈,结合CS二级学院近五年创新创业赛事和志愿活动开展情况,参与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和大学生创业创业训练计划等各级各类创业竞赛和训练的近六成,而从事公益创业的却是凤毛麟角。因此,T学院公益创业的氛围不够浓厚,实践参与度较低。

(二)实践学习能力较弱,缺乏创业竞争力

从能力维度的问卷调查看,大学生普遍认为自我实践能力较弱,集中体现在大学生群体针对“你认为在进行公益创业中,自己最缺乏的是以下哪几个(不定项选择)?”选择最多的依次是实践学习能力、公益理念素养、机会识别与判断力、风险承受能力。据《中国青年公益创业调查报告2016》调查结果显示,青年公益组织创业启动资金在10万元以内的占到67.57%,人员规模小于30人的比例高达81.98%[17]。也发现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由于创业经验、社会阅历、资金人脉等方面的劣势,多数创业者属于“微公益”,规模普遍较小,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一方面,自身能力弱,大学生在开展公益创业活动中在创业项目选择、创业机会识别、启动资金筹措、创业团队构建、整合创业资源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另一方面,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很多项目怀揣着服务社会、帮助他人的美好愿景,但由于资金和专业人才缺乏、过分依赖社会捐赠不能自我运行发展壮大等原因,而不能坚持下去,无法实现创业的可持续性,稳定性较差。因此,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由于内生动力不足,缺乏竞争力。

(三)缺乏科学的教学体系

从培养维度的问卷调查看,所有调查者中,针对“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在高校开展公益创业的教育?”这一问题,75.1%的调查者持“必要”和“非常必要”的肯定态度,调查还发现,通过对T学院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个人访谈,虽然在双创时代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学校已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但仍没有形成科学的公益创业教学体系,表现在课程体系上,呈现没有成熟的创业课程体系、理论课程多,实践操作少、商业创业多,公益创业少的特点。特别是被调查样本对培养途径层面的回答,在师资队伍上,T学院创业师资主要由参加过短期SYB等创业培训的教师和辅导员来担任,辅以外聘企业家、创业人士做客座教师来补充,前者在实践经验上较为缺乏,而后者理论知识尚需加强;在教材编写上较匮乏,从2009年唐亚阳教授编著第一部公益创业教材至今,相关专著和教材仍屈指可数;在创业实训上,往往以竞赛成绩为目标,而创业实战的指导却较少。

(四)没有形成完善的外部支持体系

从培养维度的问卷调查看,所有调查者中,针对“你认为当前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训项目或者竞赛项目难以转化为实践创业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选择“平台不健全,缺乏完善的外部支持体系”最多,占66.8%,其余则依次回答“缺乏公益创业理念”、“创业能力不足”等选项。通过个人访谈,也看到对公益创业平台的构建和全社会多元力量的参与呼声很高。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支持主体较单一,不少项目只能依靠创业者自身对公益的热情或个人亲身感同身受的痛苦经历,无法获得外界更多的帮助。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高校很多是纸上谈兵,较少有真正能帮助学生创业提升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公益创客实验室等实践平台,也不能全面系统的解决大学生的创业困难。市场组织有丰富的商业运营模式和经验,但没有与公益创业组织构建良好的互动合作。现有的公益组织也较少与大学生公益创业者合作,提供较为行之有效的管理战略、筹款方式、绩效评估等方面的经验。

三、基于公益创业的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路径

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结合T学院问卷及访谈结果,从环境氛围、育人平台、教学体系和多元支撑体系四个层面,提出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以环境育人,营造公益创业的良好氛围

发挥公益创业的优势,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首先需营造公益创业的良好氛围。因此,在全社会鼓励自我创业的社会文化和创业环境,激发大学生的公益创业热情,让大学生更多地关注公益、参与公益、践行公益。以T学院为例,76.9%的大学生拥有浓厚的公益情怀,喜欢去帮助他人,愿意去帮助他人,但他们不知道以何种途径来实现。77.5%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认为高校可通过创业课程的开设、专题报告弘扬社会企业家精神,唤醒学生公益创业的意识,也可以借助媒体多渠道宣传公益创业的典型范例,弘扬公益人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创办公益组织。因此。以环境育人,在全社会形成“提倡公益精神,弘扬公益理念,彰显公益价值”的良好氛围。

(二)以实践育人,搭建全过程、多维度的育人平台

发挥公益创业的优势,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其次要搭建全过程、多维度的育人平台。在对T学院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个别访谈,访问者多次提到高校在学生创业之前可充分利用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社团活动等实践活动来磨砺,增强公益创业的信心,积攒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能力和经验,推进各类公益创业项目的立项和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的开展,为开展公益创业奠定基础。在创业过程中,应鼓励和指导学生,勇于开拓创新,用新思路、新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积极与科研机构、创业孵化机构等交流合作,努力将成果孵化。提供创业场地、创业资金、创业项目等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依托创客实验室、实习实训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通过各种渠道使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继而增强创业的意愿与信心。在创业成功或失败后,还应总结提升。对于较成功的项目应将创业成果继续深化,做强做大,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对于失败的项目,应积极总结教训,避免以后再犯类似的错误。

(三)以知识育人,构建科学健全的教学体系

发挥公益创业的优势,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再次还需构建科学健全的教学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贯穿,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与实践教学相衔接,贯通课堂内外,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线上教学与课堂教学相互支撑的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上,构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业学等创业公共基础课和社会企业家创业报告、优秀校友公益创业经验分享、慈善爱心人士创业精神传播等专题讲座和创业类选修课构成的课程体系。同时,可以运用互联网+公益创业教育模式,运用互联网教学平台,借助慕课、精品资源公开课等成熟课件,如网易平台的“公益五十课”、全球知名社会企业家尤努斯远程授课等。在师资队伍上,构建科学的引人、用人、留人机制,逐渐培养一批懂理论、善研究、重实践的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在教材编写上,逐步编写公益创业类的理论、案例、实践等系列教材。

图2 应用型本科高校公益创业的外部支持体系

(四)以社会育人,形成多方力量的外部支持体系

发挥公益创业的优势,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最后还要形成以应用型本科高校为核心,发挥政府的扶持保障作用,依托公益组织的帮扶带动力量,寻求市场的高效推动作用,借助媒体的宣传催化作用等多方力量的支持体系(见图2)。高校应主动与政府、社会等其他机构交流与合作,整合更多优质资源,推动公益创业健康有序发展。政府应进行顶层设计,出台公益创业方面针对性的政策扶持和法律保障,如加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力度、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政策等。公益组织可提供较为丰富的创业经验和资源,帮扶大学生在公益创业上少走弯路。市场可带动提供更高效的商业模式,帮助创业者提高把握与驾驭市场的能力。媒体应大力宣传公益理念,营造浓郁的公益创业文化氛围,提高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积极性。从而以社会育人,形成凝聚政府、高校、企业、公益组织、媒体等合力的创业支持网络。

猜你喜欢
应用型公益学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公益
公益
公益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