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少年在经典阅读中坚定文化自信

2019-07-08 03:21蒋俊伟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中华青少年

蒋俊伟

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而中华文学经典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文学经典阅读又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那么,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就要深入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优秀文化,促使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学经典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而且其本身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担着塑造民族精神的重任。通过中国文学经典阅读教学引导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因为当下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西方文化艳羡并且盲目效仿,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却概念不清。这需要语文教师深入挖掘文学经典中的优秀文化,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下面通过挖掘文学经典中最主要的几种文化来进行讨论。

一、爱国为民,忠于理想

文学经典中耳熟能详的名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这些无一不是“爱国为民,忠于理想”的文化反映,而且这样的古诗佳句很多,这样的文学作品也很多。从屈原到文天祥,再到鲁迅,中国文学史上无数的作家无一不是崇高理想的坚定追求者,他们的铮铮铁骨至今令人肃然起敬。从屈原的《离骚》一直到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再到现代作家余光中的《乡愁》,中国文学史上太多的作品无一不在说明爱国精神是流淌在中国文人身上的血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色。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这种爱国主义的元素,让学生把它印在脑海中。今天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明天不忘初心,报效祖国,把报国之志化为报国之行。

二、积极进取,自强不息

《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一种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脉,中华民族就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因此它才能在经历了无数次天灾人祸的情况下生存至今。

《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展示的是为了真理而奋斗的精神,《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展示的是要想成才必先磨练意志的精神;《西游记》的师徒四人,历经艰辛,终成正果,展示的是为了理想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水浒传》的英雄好汉除暴安良,救济百姓,展示的是为国为民尽忠尽力的精神……可见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文学经典的主色调。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写了孙少安、孙少平兄弟出身贫困,但他们凭着顽强的毅力与命运抗争,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难能可贵的是有一颗美好的心灵。这部作品给了多少青年生活的勇气和希望以及和命运作斗争的力量。

中学语文教师应带领学生阅读这些作品,感受作品中传递的自强不息精神,并让他们明白自强不息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三、孝亲尊师,敬兄信友

“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是一切道德的起点,而“孝亲尊师,敬兄信友”的文化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促使家庭和睦,长幼有序,社会和谐,诚信友爱。

这种文化在我们的文学经典中多有反映。《红楼梦》中贾宝玉虽然叛逆,但不乏“孝”的表現,他早晚向长辈请安,有好的东西先想到长辈,就连向林黛玉表白,也这样说:“我心里的事也难对你说,日后自然明白。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要有第五个人,我也起个誓。”《西游记》中表现的徒弟对师父的忠心是敬师文化的表现,《三国演义》中刘、关、张与赵子龙之间展示了“敬兄信友”的文化。

作为教师,我们要帮助学生批判地继承这种文化,指导学生阅读这些文学经典时指出什么是愚忠愚孝,什么是江湖义气,真正懂得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关爱朋友,感恩社会。

四、和而不同,和谐共生

习近平主席曾引用《礼记》中的一句话:“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是儒家“和而不同”的文化,要善于在对立中求得统一,要有容纳万物的胸襟。

这种文化在我们的文学经典中也多有蕴含。《三国演义》虽有“拥刘抑曹”的思想,但它对魏蜀吴三个国家,都做了详细的叙述,展示了三个国家的发展历程,赞扬了曹刘孙三人身上的优秀品质,这就是“和而不同”的包容思想。让学生阅读文学经典,领悟中华“和而不同”的文化,深刻认识费孝通先生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含义。

文学经典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止这四种,还有很多,此处不再赘述。

中华文化的根源血脉靠青少年传承,第一步必须让他们了解中华优秀的文化,进而深刻认识中华优秀文化,最终无比热爱中华传统文化。而文学经典是中华文明的积淀,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因此,引导青少年阅读中华文学经典是让他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二中学(075000)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中华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