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中学生消费的特点及引导

2019-07-08 03:51李玥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消费观中学生互联网+

摘   要 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互联网时代已渗透进中学校园中。消费作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关键资源,对生产和发展的制约作用越发凸显。由于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互联网+”具有便利性和快捷性等优点,“互联网+”与中学生的日常消费已紧密嫁接,正在改变和影响着中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由于中学生并未形成成熟的消费观念,“互联网+”的冲击和普及势必对学生群体的消费观产生一定影响。鉴于此,对“互联网+”时代下中学生的消费特点进行研究,希望可以引导中学生在新时代培养良好的消费观念。

关键词 互联网  中学生  消费观

“互联网+”旨在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融合,创造出一种经济发展“新常态”。2016年4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意见》,提出12项举措推进“互联网+”,旨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拓展消费新领域,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互联网正不断聚集各类商品和服务,它改变着消费者的传统消费理念。由于青少年猎奇心理强、善于接纳新事物,“互联网+”毫无疑问会引发学生的广泛参与,带给学生一种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全新的生活方式。不断发展的信息化必然会给校园注入新活力,带给学生极大的生活便利,伴随而来的是消费观和消费方式的转变。随着互联网技术更新换代,覆盖面积继续扩大,预计青少年互联网用户将持续增加。同时也有理由相信,拥有新型消费方式的中学生,其创新的思维模式、全新的消费理念和习惯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一、“互联网+”对中学生消费观的影响

1.“互联网+”的社交化使消费需求更具互动性

在传统的消费模式下,商品的供给市场由于信息不完全,与需求方获得的信息具有非统一性。由于互联网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在“互联网+”的消费模式下,商品供给者和消费需求者之间拥有一个实用且极其快捷的网络平台,省去中间商环节,使得消费需求具有互动性。“互联网+”具备的社交性却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第一,引发中学生攀比消费严重。中学生同其他很多成年人一样,也希望通过在攀比炫耀性消费中获得身份认同感。由于过去社交网络不发达,青少年的交流多为面对面交流,然而随着微信群、微信朋友圈、QQ空间、微博的出现,交流模式变成了一对多,这无疑将助长青少年的攀比心态。微信朋友圈点赞等高密度社交方式使得很多学生去买最高端的产品以博取关注。第二,导致中学生娱乐式消费增多。中学生自制能力较差,作为娱乐消费的主力军很容易陷入网瘾中难以自拔,很多中学生在网络游戏上花费众多。由于微博贴吧等社交平台出现,粉丝互动热烈,中学生抱团盲目崇拜新生代偶像,并能便捷地从网络中购买其演唱会门票或相关电影票。

2.“互联网+”的无边界性使消费范围更扩大

互联网具有连接一切的特点,可以破除时空制约。海外留学的部分中学生做起了“代购”生意,建立起需求—资源的新连接模式。中国农村网络消费行为兴起,其具有的分享性、互动性、便捷性等特征会带给我国农村重要的社会化价值,农村中学生一样可以在互联网上购买到当地商店难以购买到的商品。互联网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多样化,例如阿里巴巴公司近年来大规模收购包括医疗健康、文化创意等在内的线下产品,使之线上化。腾讯公司也将业务延伸到金融、交通出行等多个产业之中,使青少年接触到了更多的传统行业互联网化。

3.“互联网+”的虚拟化使消费选择更具自主性

在传统消费模式下,由于中学生年纪小、社会经验浅,通常成为商家的欺诈对象。“互联网+”消费模式具有透明性,作为中学生的消费者可以匿名在线上购买商品,商家在不知道其年龄、性别的前提下,可以提供更好的售前、售后服务。然而由于中学生心智不够成熟,对市场中充斥的不健康、低层次、欺骗性的商品没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和辨别能力,学生网购被骗的案例屡见不鲜。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具有选择权、定价权、评价权,互联网交流的匿名性使学生在网购商品或服务的评论中具有完全的自主权,能够提供真实的消费体验和商品服务信息,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商家根据消费者反馈进行自我优化和调整,另一方面对同龄的消费者认知提供信息和帮助。而网络游戏的匿名性使玩家可以虚构个人信息,很多中學生为了获得现实中难以取得的成就感,愿意在游戏皮肤、装备等游戏设备上进行现实消费。

4.“互联网+”的便捷化使消费规模膨胀

2017年艾瑞咨询发布的《中国网络经济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网络经济营业收入达到14707亿元,其中电商营收规模占比超过60%,达到8946.2亿元。互联网时代“病毒式”的传播方式推高了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量。作为新时代中学生的00后群体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其成长环境优越,家庭多会给予其足够的资金支持,他们较少考虑家庭、社会发展等未来性因素,大多凭借个人兴趣爱好进行冲动性非理性消费。各大APP不间断推送广告,一键购买、快捷支付等便捷化支付方式,使得消费欲望强、自制能力差、消费鉴别能力弱的中学生易于过度消费。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APP购买商品、电影票、游乐项目等,有些学生忽视家庭承受能力,过度消费、盲目消费,这都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

5.“互联网+”的多元化使消费模式多样化

“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冲击着传统教育。传统的面对面培训市场正在缩减,随之而来的是网校的蓬勃发展。纸质书逐渐被电子书取代,而在线教育由于具备对时间、阶段、地点自由自主支配且价格便宜等优势,受到中学生及其家长的青睐。移动教育具有能够为学生提供语音输出、多样化界面、自动化等功能性优点,同样被广大中学生接受。饿了么等“互联网+”外卖平台使得学生获得便捷的送餐服务。根据2018年复旦二附中的校园调查报告显示,在上海有七成以上的中学生使用过外卖送餐服务,移动支付方式已逐渐取代传统的现金支付方式。“互联网+”也催生了共享经济发展,网约车迅速发展,学生可借此自主上下学。青岛交运集团为了方便本市中小学生上下学,在2017年推出学生专车服务——“交运网约车”服务。共享单车同样流行于中学校园中,但由于其市场管理不规范,出现诸如违规停放、肆意破坏等负面行为。

6.“互联网+”的创新性使消费需求更具个性化

互联网技术使得过去排浪式、模仿式的消费形式逐步转变成了互动型、个性化的消费模式。中学生正处于追求个性的年纪,随着信息流通加速,生产商有把握依据消费者的私人需求制造产品并实现配送和营销方案。“私人化产品”可以将消费者通过无差异曲线置于实际购买的市场里。很多中学生喜欢寒暑假结伴旅游,去哪儿网、携程网等“互联网+旅游”公司对此自主研发出个性化旅游线路和服务,设计出针对青少年的旅行产品。耐克、阿迪达斯等公司的网络定制鞋履服务不仅满足了青少年猎奇、追求个性的心理,同时展示出了其强大的工艺流程整合能力。“互联网+教育”也使得教育因材施教,不再千人一面。

7.“互联网+”的开放化使消费信息传播迅速

互联网的开放化催发了新媒体平台兴起。新媒体具有应用广泛、成本低廉等优势,全民普及的互联网带来全民分享、全民体验、全民传播的浪潮。企业对其品牌的推广方式可由传统的广告、发放传单转变为微信、微博、网络视频推广。企业推广力度大,更能引起中学生的关注和消费。很多中学生具有“从众”心理和趋同心理,在同学好友参与度较高的企业营销活动中,中学生易受其影响而进行盲目性消费。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际交往的准确性、便利性、时效性增强,很多时候中学生为了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发生不得已、勉强的消费活动。

二、“互联网+”背景下对中学生的消费引导

1.合理消费与适度节俭的平衡统一

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发达国家日本,中学生奉行“君子惠而不费”的消费观,无论学校亦或家庭都提倡厉行节约。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有限,应考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处于三观培育期的青少年,如何帮助他们理解节俭的重要性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现处于全民决胜构建小康社会时期,人民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且很多中学生为独生子女,家庭溺爱,所以节俭意味着适度的节俭。如果只强调节俭教育却忽略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势必造成过犹不及的错误,对于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可能会得到背道而驰的结果。所以应肯定学生的合理消费,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同时杜绝骄奢浪费。

2.应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非名牌

博德里亚为法国后现代思想家,他提出商品的价值除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里提出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外,还拥有符号价值。我国不少中学生过度重视商品的符号价值,重视品牌、档次。互联网的社交化、开放化、无边界性意味着品牌信息传播力度加大,社交网络的高强度、高密度性意味着学生容易形成攀比之风。针对这样的不良风气,中学校园应开展班会教育,对学生的消费观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角色、任务、目标和身份,培养自控自制意识,建立理性的消费意识,不可盲目追随他人消费观。学校应通过教育、劝导等模式使得学生对消费的认识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以培养学生独立的判断能力和自主消费能力。学校应引导学生认识到虚假消费带来的是无尽的欲望,应给予批判和拒绝。

3.防止互联网消费陷阱和消费诈骗

学校应以主题班会的形式教育中学生防控互联网消费陷阱和消费诈骗,教育学生在网络消费中确保平台的合法性,学会辨别商品真伪并客观看待商品评价和服务评价。中学生应正确使用第三方支付软件,拒绝与卖家直接交易。在购买网络商品时应留有购物凭证,商品出现质量问题可及时更换或投诉。在线下购买商品时,不要盲目扫描二维码,以防恶意软件和木马病毒被强行安装,更不要盲目点击不知来源的链接以防进入钓鱼网站。学校或社会应组织举办相关活动,散发宣传资料,谨防学生陷入虚假宣传、虚假充值、传销、欺骗运费货款、免费领奖等陷阱,同时为学生提供举报渠道,收到举报信息后相关监管部门应立刻采取打击措施。

4.物质与精神消费协调发展

网络游戏是学生精神消费的标志性产物,学校应教导中学生适当网游,不可沉溺其中。淘票票、猫眼等电影购票APP受到中学生的广泛欢迎,短视频、快手、抖音等直播APP不断刺激中学生购买“礼物”进行现实消费。自媒体时代的开启给中学生带来不间断的信息冲击。学校应引导学生在纷繁的网络世界里保持理性,既不冲动性消费“物质”,也不沉迷于“精神消费”。

5.利用“互联网+教育”提升自己

互联网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有助于青少年开拓学习思路和视野,提高素质。由于电子书具有便于攜带、更新快、易于检索、可收听等多方面优势,已逐渐成为中学生认识世界的全新阅读模式。教师应推荐学生“阅读书单”和购买途径,学生家长应与时俱进,适当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在线教育,参与在线教育活动。学生通过在线教育既可以在线答题,也可以和其他同学完成在线交流,这不仅有利于创造知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轻松、更快捷地学习。

6.在消费中培养社会责任感

由于互联网具有匿名性,使用者可以依靠一个代号隐藏真实身份,且我国对互联网监管力度较小,中学生处于个性培育期,有可能做出一些有违社会公德的行为,比如肆意破坏共享单车、在匿名消费评价中谩骂侮辱商家等。网络世界夹杂着各种意识形态,青少年如果缺少自律精神和判断能力,可能会形成扭曲的人格。学校应充分认识到互联网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校园课程、课本中加入网络道德要求的相关内容,校园网站应开辟有关中学生网络人格教育的栏目,老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并给予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批评与惩罚。

参考文献

[1]杨继瑞,薛晓,汪锐.“互联网+”背景下消费模式转型的思考[J].消费经济,2015(04).

[2]崔海燕.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6(01).

[3]于孙腾.互联网金融对高中生消费行为和理财观念的影响研究[J].经贸实践,2017(12).

[4]李玉秀,周丹,夏楠,等.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建议[J].西部金融,2016(11).

[5]王雅俊.互联网背景下消费金融的发展模式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11).

[作者:李玥(1990-),女,山西太原人,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财会系助教,硕士。]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消费观中学生互联网+
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
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基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消费观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不同笔记本用户的鼠标消费观我的街头采访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