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下作文教学的三重“突围”

2019-07-08 03:48华丽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思维

华丽

【摘要】直面小学作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写作类型僵化、写作意识固化、写作工具滞化问题,以“融合、开放、体验”的立体网状思维的模式,审视写作类型的拓展、写作意识的培养、写作工具的选择,为学生写作注入活力,创造更多可能。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 写作类型 写作意识 写作工具

如今,互联网给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生活、工作方式的转变、更新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当互联网与教育教学相遇,更是迸发出了强劲的创新力,慕课、翻转课堂、微課程……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颠覆教育流程,冲击着固化的思维模式。“互联网+”思维不仅仅是一种技术革命的实践范式,更可贵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全新角度的打开,以“融合、开放、体验”为特征的立体网状思维的模式,指向实践、追求高效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认知、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的改变,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创设了更多的可能性。

“互联网+”思维在作文教学领域的运用,不但能够从技术的层面来丰厚素材的积累,突破时空的局限,拓宽交流的渠道,强化互动反馈,而且能够直面并解决实践中最为无奈的写作类型僵化、写作意识固化、写作工具滞化等问题,从长期以来困扰作文教学的这三重难关中突围。

一、从写作类型突围,实现价值取向的多元

在教学实践中用于表达和交流的写作,主要指的是写文章。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对于写作的功能定位是否可以不局限于写文章。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或者是指向某项写作技能的专项训练,一般是为了写作,提升习作的水平与能力。那么,在此基础上,是否可以丰富其内涵,拓展其外延?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写作,来提高学生阅读、听说能力以及跨学科学习的能力呢?写作是否可以看成是学习、思考和研究的必要途径,从而建构和呈现学习结果呢?

小学阶段的写作,从低年级时的看图写话开始起步,到高年级时以记叙文为主的命题类作文。其实,很大程度上,学生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在目标引领下呈单线型结构提升相应技能的。写作类型的单一很难满足学生复杂的表达需求。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将写作与阅读结合的同时,将写作与生活联结,能为写作注入鲜活的元素,保持新鲜感的同时激发挑战欲,全面提升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在瞬息万变的生活领域的运用更显可贵。

因此,除了常规的命题作文,随堂的读写结合小练笔,专项的片段训练以外,丰富写作的类型尤为重要。自制小绘本,下载APP制作美篇、彩视等,将画面、音乐与文字相结合表情达意的方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制作海报、宣传手册、说明书,出班级小报,参与竞选演讲等活动,用文字记录生活、服务生活的方式,是小学生乐享其中的;科学实验探索、分组合作讨论、社会调查研究等,采用非连续性文本形成简易的调查报告,完成一系列过程的记录与结果的呈现,此类将学习与生活进行对接的方式,是小学生乐此不疲的。

二、从写作意识突围,实现目标取向的兼顾

在语文学习领域,一贯以来,阅读与写作是学生亲近母语的两大抓手。相较而言,阅读偏向于理解,写作偏重于表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学生应该懂得写作是为了表达和与人交流。当然,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机械割裂的。

学生的阅读能力层级从简单的再现、复述性理解起步,在不断积累、联系、交流中感悟、发现,直至能够评价作品,甚至达成创造性理解并表现。整个过程中,学生从一名读者的角度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作者”意识,推想出作者“为什么写”“写了什么”“怎么写”,能为自己今后的写作储存隐形的资源。在学生下笔行文时,清晰地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怎么表达才能赢得别人的理解与认同,就能真正做到纲举目张,在潜意识里就开始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时也就能兼顾表情达意的妥帖与他人接受的程度。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以文本为教的抓手,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改编,或者抓住文本空白处进行想象填补,都是基于理解与表达双向作用下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螺旋式提升,也是对学生读者意识与作者意识的融合强化。近年来,在作文研究领域兴起的创意写作课程,则是在原有读写结合的基础上,突破了对聚焦写作技法训练的局限,目标指向于“创”,给予学生更自由的空间,更广阔的天地,充分发挥想象,以仿为途径,站在“读者”的角度充分解读、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方式,直至领悟其中精妙,融入其中,吸取精华。这种“自悟”式的深度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为核心”的积极投入、主动架构。而在文本情境下的体悟,融入学生丰富而个性化的想象,在内在表现欲望的推动下,完成任务的责任感得到强化的同时,弱化了奉行功令的敷衍,习作表达反而成为一种成就,一种权利。

三、从写作工具突围,实现动力取向的重构

在作文教学研究中,长期以来重点关注写作动机、写作兴趣、写作技法等方面,很少关注到学生的写作工具——纸和笔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传统的书写方式跟不上学生情绪、思维速度的现象,表达的滞后会削弱表达的欲望,不利于及时有效地捕捉灵感付诸笔端,且长时间的书写导致的肌肉疲惫,极有可能让部分学生以任务观点消极对待写作。

写作是为了表达,表达的流畅度往往取决于学生当时在情境中产生的激情、感受,很大程度上是可遇不可求的。定格一瞬间的精彩,速度为王。那么,在写作工具上除了纸和笔,是否可以考虑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呢?现代学生对网络和科技毫不陌生,对新鲜事物,拥有着天然的好奇心、超常的接受力。当语音输入软件“讯飞语记”能够飞快地将他们心中所想、口中所说的话语,以书写遥不可及的速度转换为文字的时候,那份激动与畅快,不仅有利于写作兴趣的保持,也因写作变得如说话一样方便、修改更加迅捷而消退了许多畏难情绪。书面表达似乎一下子变得如口语一般流畅,的确是一种美妙的体验。

与此同时,作文成品通过网络渠道——微信、博客、班级网站的发表,能够得到更多、更及时的关注与反馈。展示后得到的肯定,能不断正面强化学生的写作动机——让成功的表达赢得更多的读者。而在网络空间,生生互动中的留言、评价、弹幕,对所有参与的学生来说,每一次发表、浏览,都是基于实用主义的作文训练,在切磋中得到共同提升。身处其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被看见”中获得成就感,获得源源不断的写作动力。

写作是语文领域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文化、媒介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在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拓展思路、开放胸怀、顺势而为,重新理解“写作”,可以还学生表达的欲望与自由,让他们在写作中学会表达、学会学习,从而逐步建立起与生活、社会、世界的链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郑宏尖.现代媒介与儿童作文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思维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