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研究”,助力核心素养落地

2019-07-08 03:48刘海玲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

刘海玲

【摘要】“微研究”指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围绕发现并提出的数学问题、数学现象、数学假设等某一主题开展的自主性学习、研究。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辅助,它应是开放的、多样的、灵活的、融通的,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等核心素养方面、在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上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微研究” 核心素养 可持续发展

“微研究”区别于系统的课程学习,不受时空限制,不受内容限制,不受教学限制,随时随地,具有自主性、灵活性等特点。

一、走出困境的召唤——“微研究”的实施诉求

1.“挂一而漏万”——课堂教学的困境

常规教学以课堂作为主阵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研究规定的内容,因教学效益的必要追求使得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1)时空的缺乏。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但是课堂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毕竟是有限的,这样的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机会。如今探究性学习已经成了课堂的奢侈品(余惠娟语)。不少课堂上仅仅是部分学生得到了探究的结果,但教师因为顾及教学效率不得不草草收兵,大多数学生只能充当别人探究成果的接收者,他们是“被探究者”。因此,从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学迫切需要寻找能给学生提供更充沛时间和更广阔空间的契机。

(2)生长的缺失。目前的教学中,教学内容是相对确定的:①有确定的根据,也就是课标所规定的学段目标;②有相对确定的从根据发展出来的内容,狭义地看也就是专家编写组编订的教材。虽然教师们都已经有了“用教材教”的课程加工意识,但具体来看,每一节课或者说某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不可过分动摇的。“确定性”在规避了教学目标实施不到位的弊端的基础上,也势必限制了教师对内容的拓展性、延伸性加工。

(3)主体的缺位。较之过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已经被教师们重视和使用,在课堂上随时可见学生们在操作、在探究、在交流,但这样的活动大多是在教师的指令或暗示性指令下进行的,很少有学生自发产生需要,自主安排活动过程。说到底,探究性学习也大多沦为半探究性。“童真”和“异想天开”在课堂上已趋于消亡。另外,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方式,但事实上,在教材中每学期只安排2~3次,学生缺少机会综合所学,自主参与到实践中去。

2.“风物长宜放眼量”——可持续发展视野的困境

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教学必须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做好准备。终身学习倡导的是自主学习,主动式学习,其中学生的自主建构、学习中的个性发展需求、学习共同体的交互行为等都是能激发学生自我生长力量的。然而,因课堂学习多少带有一定的规定性,使得不少学生在齐步走和一刀切的模式下,丧失了兴趣,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和寻找自身成功感的契机。另外,每天学生都有若干的碎片时间。如:午饭后的40分钟自修时间,课前的3分钟静息时间,下午第三节课后的时间等等,学生们自主安排的意识淡薄,时间观念强些的能够捧出书来看看,大多数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就会变得无所事事。而能够合理安排闲暇时间则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

如此,引入能够突破时空、内容、教学方式限制的“微研究”,将它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便显得势在必行了。

二、走在路上的思索——“微研究”的实践定位

“微研究”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展开的,利用学生的零散时间,以教师为幕后组织者,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的碎片式学习。它剥去了“强制”的外衣,旨在凸显学生的自主发展。

三、走向“生长”的企盼——“微研究”的实施策略

1.“万紫千红总关情”,以开放育个性

(1)开放“微研究”內容。“微研究”的内容选择可以是与当天课堂学习内容或学生近期出现的问题有关联的思考主题,以开放答案或开放思维方式的问题呈现,规避解题的限制,凸显思考的魅力,重在体现对学生的思维、思考解决问题方法、创新能力、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能力等的关注。避免形式呆板,内容偏难,造成学生的“习得性无助”。如:学习了“认识方向”后,让学生观察自己小区各个方向的建筑物,自主绘制成一幅小区平面图。学完“人民币”之后,学生利用午饭后的自修时间自主组织一次“微”跳蚤市场等。

(2)活化“微研究”形式。师生共同协商抛出学习主题后,不限定问题解决时间,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午饭后自习时间、回家后的时间完成,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成员,组成合作小组,给自己小组命名,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团队合作解决问题,感受团队合作在问题解决中的力量。

(3)丰富“微研究”指向。鼓励学生用文字、图形或其他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展示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给了学生空间后,学生能静下心来,耐心、自觉地运用各种方法思考、解释问题,学生们在其中探寻着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学习了“认识周长”这部分内容后,我引导学生寻找:你想量出哪些物体的周长?学生提议:想办法量出一棵大树树干的周长。于是,我便将它作为当天的“微”学习任务。

学生们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又不懈地寻找办法来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得到了数学思维的提升。

“微研究”,将学习向自主化、个性化推进后,会出现课堂不能预约的精彩,出现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场景是情理之中的,那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难以实现的。其中,学生作为个体得到了凸显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考有了展示的舞台,学生基于自身的发展得到了落实。

2.“发自我所未发”, 以发现育创新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会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微研究”中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引导:从“学问”到“会问”。“微研究”的内容一般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确定,起初多是教师引导性确定,之后逐步过渡到教师引导学生确定,如果学生想成为“微研究”的命题者,可以提前2天将问题及思考写出来向教师申报,获批后便可以作为命题者组织解决、评判、组织讲解。起初,学生可能想问但不会问,因此教师在出示问题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

比如,在学过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之后,教师可以布置给学生这样一个“微研究”任务:“我们是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的,还有其他方法吗?试一试吧!”同时向学生解释:问题的提出可以采用联想式,过去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除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还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或三角形,那么圆是不是也可以转化成其他图形得出面积呢?在这样长期的引导中,帮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诱导:从“会问”到“善问”。由模仿提问过渡到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帮助学生善于提问,是“微研究”中必须经历的阶段,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提问方法后,可以引导学生搜集问题或自主生发问题,由此引发学生带着研究的目光数学化、问题化、辩证地看待周围的世界,在这期间教师要想办法诱导学生发现问题。

如在学了“认识方向”后,教师可以设置小红家和电影院都在学校的东北方向,让学生描述小红家和电影院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可以引导发现问题,学生自然会提出:“小红家在学校的东北方向,电影院也在学校的东北方向,那怎么区分呢?”于是,这个问题便自然成了当天的“微”研究任务,学生各抒己见,想办法解决问题。针对快节奏的今天,学生长时间关注、思考、解决问题的经历少之又少的情况,我并没有在学生交流后就将这个问题画上句号,而是告诉学生: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还会有更合适的办法,我希望大家可以继续关注和思考。

“微”问题以其自主发问、自主研究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提问中得到滋生、在发现中得以生长。

3.“你方唱罢我登场”,以融通育发展

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会有两种思想。”“微研究”中,学生们有那么多的思维火花和收获,如果能在全班交流分享出来,那么每人得到的又何止两种。学生都有自我展示得到认可的欲望,所以大家都喜欢当小老师,当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并得到大家认同时,那成功感自不必说,这种成功感是能够带给学生可持续发展力量的,是能够增强他们数学学习兴趣的,这不是外在的吸引。

于是,我开辟了“微”讲坛,学生自主选择利用每周两个比较安静的零散时间段,师生共同选择确定讲述主题,可以讲述自己在“微研究”中的独特思考,也可以讲述自己在“微研究”中的所思所想,抑或讲述自己所了解的数学故事、数学史料等。

(1)交流的是方法,收获的是本真。如在学过“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后,学生命题带来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月比妈妈小25岁,她的爸爸比她的妈妈大4岁,他们三人的年龄和是72岁。小月多少岁?

讲解者1:我是试的,我首先想小月是最小的,如果他是1岁,那么妈妈就是26岁,爸爸就是30岁,这样岁数和就是57岁,不行,然后我再试小月2岁,最后试到小月6岁时是符合要求的。

讲解者2:我也是试的,但是我在试的过程中发现了规律,小月1岁的时候,三个人的年龄和是57,小月2岁时年龄和就变成了60,三岁时就变成了63,都是多了3岁,所以后面就不要再把三个人的都列出來相加了,再往后就是66,再往后69,然后就是72,所以年龄和72岁就是在小月6岁时,然后再求出妈妈和爸爸的年龄。

讲解者3:我知道为什么总是多3岁,因为每次三个人都多了1岁,所以年龄和就多了3岁。

讲解者4:我是画出线段图解决的……

学生的思维总是有其“本真”和“非规范化”的一面,而这样的“本真”“非规范化”正是我们需要珍视和保护的资源,是学习的起点,最原始的往往是最具有生命力的。如今不少教师和家长奇怪的“算式情节”和“最优化思想”,总认为学生在做数学时如果不列出算式就没有真正弄懂或者就不是最优的方法。在这样的最简化和利益最大化的熏陶下,学生们本真地掰着手指数、一个一个列出来等等耗时耗力的方法便被不自觉地归入了“笨方法”的行列。因此,在“微课堂”中我们要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倾听彼此最真实的思考之声,寻找彼此的思考轨迹。

(2)融通的是思想,收获的是发展。“微讲坛”能够让不同的想法得到碰撞,从而优化提升,让一类问题解决的方法多样化,拓展学生思维的方向和宽度,让数学语言表达在讲述中得到锻炼。给每个学生平等的表现机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开发他们的潜智、潜能、潜质,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让教师认清每一个个体的优势,了解学生的情况,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学生也在融通的同时懂得了接纳和取舍,学会了多方法、多视角看问题。

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关注学生的自我学习,“四两拨千斤”,“微研究”以其微小、自由、灵活的特点,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等核心素养方面、在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