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历史地图培育时空观念素养

2019-07-08 03:58黄天庆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历史地图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黄天庆

摘   要 历史地图承载了渗透时空观念素养培育的教学功能。在历史教学中利用地图激发时空思维,可以活化历史过程;利用地图深入浅出,可以突破重点、难点;利用地图总结归纳,可以升华主题。通过读图、释图,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历史地图  时空观念  核心素养

历史地图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指古代的作者所绘的关于当时的地图;二是指近代作者所绘的关于他以前的和当时的地图;三是指当代的作者所绘的关于过去的地图。但“由于第一、二种地图的文字、符号、方位等地图要素与今天要么很不相同,要么已经被现代地理学符号所替代,现在的学生大都不认识”[1],所以,中学历史课堂采用的历史地图绝大多数是第三种地图。历史地图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能向我们展现过去人们活动的时空情况及其特征,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绝佳材料。关于用图研习历史的必要性,我国古代学者郑樵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地理沿革图·序》中也指出:“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2]以此来看,在教学中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既是衡量历史教师专业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一种途径。对于如何在课堂中应用历史地图,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国共的十年对峙”中的教学片断为例做如下总结,以求教于方家。

一、利用地图激发时空思维,活化历史过程

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作为目标,“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3]。因此,课堂教学中展现历史过程和培育时空观念是教学目标中的重要方面。“国共的十年对峙”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长征三目介绍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继续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这部分内容跨度很大,重要历史事件较多,不宜在教学中铺陈过多的历史事件”[4]。那么,如何在教学实际中达到既完成教学又培育学科素养这一目标呢?

实践证明,利用地图激发时空思维并活化历史过程是个好方法。例如,依据“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可以简洁地描述这些为挽救革命而发动的城市武装起义,指导学生利用图中各种图示箭头观察南昌起义后的撤退路线及秋收起义部队在毛泽东率领下准备进攻长沙失利后,进军井冈山,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历程,进而指出革命重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的变化。

再如,学习“红军长征”一目时,教材上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无法动态展示长征过程,不利于学生理解中共斗争区域从南方地区发展到北方抗日前线这种空间格局的变化。笔者为使这一过程动态化呈现,使用了两种方式:一是学生动手自主绘图。首先,要求学生自备白纸,引导他们边读图册边绘红军主力长征路线的草图;然后,请同位同学相互对照,对途经的重要地点及发生的大事加以补充或纠正。这种依据图册调动学生参与习图的方式,既有助于他们感受长征过程中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也促进了他们深化理解长征过程中国民党反动派的“剿”、中国工农红军的“危”和长征所带来中国革命的“安”。二是教师制作动态课件。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动态地图时附加相关历史照片,使得艰难的长征历程能更生动展现,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如图2)生动的画面与动态的前进剪头,使学生体会到那是一段血衣裹身的征程,一支人类奇兵,跋山涉水、爬冰卧雪、草根果腹,转战几万里、血洒几万里、建勋几万里。精神穿越时空,旗帜引领航向,相比空间上的征程,从1934年10月出发,到1936年10月22日的胜利会师,学生也感受到了时间上的征程。基于地图,在动态中为学生讲述长征途中的故事。学生们明白了虽然“更多的红军战士,他们的名字已经难以寻找,他们的事迹也难以还原,唯山河记取,唯天地见证”[5]。感受到长征是雄浑的英雄史诗,筑就了伟大的精神丰碑。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使他们认识到长征精神早已汇入了长存的浩气之中,与国家民族的脉搏一起,永恒跳动。利用地图的参与式学习使学生实现动态理解红军长征,避免了平面上静止学习历史的弊端。

由上可见,始终充分利用地图刺激学生视觉的探究与讲解,在增强史实客观性的同时激活了学生思维,使历史过程的展現更加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言简意赅,解决了内容多与课时少之间的矛盾,达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务实。

二、利用地图深入浅出,突破重点、难点

历史上有些问题极为复杂或抽象,不要说当代人来理解历史,就是处于历史当时,某些问题也很难理解。因此,教学时如何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以中国革命道路选择为例,当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新的革命如火如荼之时,根据地就有一些人看不到革命发展的光明前景,曾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对此,毛泽东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写下几篇文章,从理论上说明“从城市到农村,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在“土地革命”一目的实际教学中,关于革命道路选择及井冈山星星之火得以变为燎原之势的原因也是本课重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重难点,笔者要求学生观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29-1932年)”示意图并思考以下两问: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地理空间分布上有何特点?②为什么会呈现这些特点?

如图3所示,图中的各种符号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当时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空间分布情况及发生、发展的时间,潜在说明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复杂关系,所以学生观察图示很容易发现农村革命根据地空间分布有如下特点:①大多建于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②地处两省或数省交界处;③远离大城市而地处山区。因为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空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构成时代的横截面,这些事件往往反映历史本质。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时代横截面上重大事件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从深层上理解历史。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这一社会空间当中,中国有着特殊的国情。由地图呈现的地理空间出发,便利了学生的学习探究,他们往往能归纳出呈现以上特点的大部分原因,例如:①南方经过国民大革命洗礼,群众基础好;②敌人力量集结于城市,农村统治力量薄弱;③山区易守难攻;④利用军阀割据及其矛盾,红军可求得生存和发展;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重大事件往往發生于历史横截面的矛盾焦点上,揭示重大事件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这对于学生理解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有积极意义。为此,笔者设计的课件中,在历史地图的重要地点设置超链接,补充相关材料与问题,达到了扩充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思维深度之目的。例如:教材“学思之窗”的思考题,“为什么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教材中讲解不多,学生对此很难理解。学生要突破这个难题,就需要把遵义会议放在当时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考察,使学生认识到红军长征途中的中心任务是军事斗争,遵义会议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并使其参与负责军事行动,这是确立其全党和全军领导地位的根本所在。笔者选讲了经典战例“四渡赤水”,这个战例具体反映了遵义会议前后红军作战情况及结果的不同。通过战例故事,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并理解了毛泽东党内核心地位的确立。如何将声东击西的战术活灵活现地向学生展示?笔者借助将此战例制成动画地图,与红军长征的大图超链接,这种创新展示附以传统讲述,结果使教学效果更加到位。更重要的是借助动态地图突破难点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轻松地体验了如何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时空中进行分析和评价,形成了“寓论于史,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思维方法。

依此来看,借助地图清晰的呈现功能,有梯度地设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问题,并充分利用地图中的时空变换,可深入浅出地探索历史本真,事半功倍地达到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目的,提高学生历史理解的水平。

三、利用地图总结归纳,升华主题

有主题的教学可以把所学内容串联组合起来,使之成为有迁移力量的知识群。历史学习中如果能抓住主题,按照历史固有的内在联系,对历史知识作优化组合,进行序列化、系统化的处理,学生看到的将不仅仅是一些孤立的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过程、历史走向、历史本质、历史规律,掌握的就是知识的体系,体验与感悟的就是大的历史情怀。

本课以历史地图为教学载体充分展示了历史发展的时空变换,如果在总结时排比历史事件发生的系列地图,并以“变”为题来引导学生分析中共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调整的具体史实,可以把本课内容整体化地串联如下:①斗争手段的变化(忽视革命武装的掌握→形成工农武装割据);②革命重心的变化(城市→农村);③斗争区域的变化(南方地区→北方抗日前线);④斗争对象的变化(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抗日)。依图归纳的这些变化,促使学生把感性知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的高度,深刻理解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只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利用历史地图所示的时空变换进行总结,除了构建出历史知识的深层体系,也升华了教学主题。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读图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分析、如何综合、如何比较、如何概括这些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并基于时空增强了历史解释的素养。

总之,历史地图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承载了渗透时空观念素养的教学功能。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观察—思考”做为基本教学环节,通过读图释图,使抽象的历史内容实现了具体化,便利了教师对历史的生动描绘,既丰富和发展了教材,添补了教材因注重精炼而不得不舍弃的内容,同时也利用地图展现了历史发展中动态的时空过程,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并画龙点睛地升华了教学主题,潜移默化中发展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聂幼犁.在地图中汲取历史信息[J].历史学习,2006(02).

[2] 高黎明.试论历史的空间性与历史学习[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8(0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4] 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5] 任仲平.铸就我们民族的精神航道[J].新华月报,2016(23).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历史地图时空观念核心素养
镜头中的组诗
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时空观念”设计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历史地图在高中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论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及策略
论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活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