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A级服务型游戏 进化还是谎言?

2019-07-08 21:22wayaway
计算机应用文摘·触控 2019年12期
关键词:封锁服务型厂商

wayaway

失败者

失败应该是游戏行业最常见的事了,忽视失败的教训,只顾着歌颂成功者也是这个行业(或是这个世界上)最普遍不过的现象。到今天为止,我们可以很容易列出一大批失败的服务型3A级游戏,或者说服务型理念没有起作用的游戏:《圣歌》《辐射76》《盗贼之海》《战地5》《星球大战:前线2》《最终幻想15》……

怎样的服务型游戏可以被称为失败?应该就是那些玩家在购买之前对开发商的承诺充满憧憬、认为可以玩上半年、一年,结果发售一星期之后就消失在自己硬盘或者记忆中的游戏。

仔细回想一下就会发现,近些年来推行服务型理念而获得真正成功的大型3A级游戏并不算多,成功者大多都是偏网游属性的,比如《守望先锋》《堡垒之夜》和《彩虹六号:围攻》等,失败者却漫山遍野,且各有各的死法:半成品直接暴死的、更新太慢直接“凉”掉的、课金开箱敛财惊动业界的和最终版没出制作人“跑路”的。

也许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所谓的服务型游戏大行其道,而不过是一群模仿者对成功者“跟风拷贝”而已。

不是每款游戏都适合“长期服务”

对于发行商和开发商来说,将游戏改变成长期服务型的可以赚到更多的钱,但金钱的诱惑却往往使得他们失去判断力,或者说没有太多思考的空间。如今,市面上主流的服务型游戏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它们中的许多不太适合“长期服务”。

目前,已经更新了“8人副本”的《全境封锁2》,是育碧最新的服务型游戏,发售初期因为碰上了《圣歌》这位同行的衬托,一度被很多玩家看好,评价其继承了“育碧二代出神作”的定律。事实上,《全境封锁2》虽然没有遭遇到《圣歌》和《辐射76》这样灾难般的开局,但它到目前为止的运营和更新也并不尽如人意—作为一款PvE(玩家对战环境)为主的多人联机游戏,《全境封锁2》的内容更新速度远不及玩家流失的速度。

可以预见的是,“8人副本”可以唤醒一批沉睡的玩家,可也有一批玩家再也不会上线了。虽然育碧对《全境封锁2》有详细的规划和部署,早早公布了一年的季票内容,但在目前阶段,游戏内容的匮乏必然导致玩家群体快速流失。这不是一款长期服务型游戏该有的姿态,但这是很多游戏的通病。

再看看服务型游戏成功的案例,同样也是育碧自家的《彩虹六号:围攻》。很明显,《彩虹六号:围攻》比《全境封锁2》更适合长期服务:百玩不腻的PvP(玩家对战玩家)模式构成了长期稳定的游戏内容;新增加的干员和地图等内容不会破坏原有的游戏体验;稳定的更新频率使制作组能对游戏整体质量有严格把控。在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下,《彩虹六号:围攻》才从最初的不温不火走到了如今有着巨大用户基础的地步。

不过,与其说是服务型理念成就了《彩虹六号:围攻》,不如说是游戏本身的特点便是如此。同理,像《堡垒之夜》《英雄联盟》和《守望先锋》这类游戏天生就是长期服务型的底子,像《全境封锁2》这样专注于PvE内容、体量又十分巨大的3A级游戏,想要走服务型的道路,没有过硬的设计基础与游戏性,就很难做到。

同质化

并不是所有类型游戏都适合长期服务,但只要是适合长期服务的游戏类型,那就一定要做成服务型游戏,谁让服务型游戏比传统游戏赚钱呢!

于是可以看到,越来越多服务型游戏虽出自不同的开发商、采用不同题材和风格,甚至战斗方式也不同,但玩家的游玩方式却没有太大差别—不断地练级、刷装备或者PvP。

不是说这样的游戏方式有什么问题,而是说如此策划出来的服务型游戏的缺陷是明显的:剧情故事都是不被需要的,“拯救华盛顿还是纽约”没有什么区别;人物性格是荒唐可笑的,只要给装备就受欢迎;玩家全都化身工具人,嘴上骂着设计师,身体却老老实实开刷。

当一名开发者为这样的服务型游戏工作时,他也很难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只需要加足马力,在玩家对现有内容腻烦、无事可做之前设计更多的武器、装备、服装、载具、地图和副本。

在这样的前提下,服务型游戏的特性决定了它本身很难在创意与设计上有所突破和创造。于是,当玩家真的投入到这些服务型游戏里面,每天上线刷几个小时、为了一件装备辛苦几个礼拜后,往往会发自内心地产生疑惑:这游戏怎么越来越缺乏惊喜了,设计师是不是都把心思花在设计开箱、“氪金”上了?

事实也是这样的,如今服务型游戏的开发者(尤其是网游开发者)更多地关注于那些能够产生直接收益的内容,往往忽略了游戏本身。结果就是,厂商是赚到了更多的钱,但玩家的游戏体验却没有明显提高,我们还在玩着10年前的设计理念,只不过身上的武器、皮肤更靓丽光鲜了一些。

时间宝贵

服务型游戏的一大特色是将游戏的生命周期拉长,让玩家能够在一款游戏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厂商的理论很简单,只要能够牢牢抓住玩家,不怕他不花钱。这个理论确实没什么破绽,玩家们的确会为自己喜欢的游戏投入比自己想象中多得多的真金白银。但有一个问题就出现了:玩游戏不光需要钱,还需要大量时间。一天只有24小时,一个普通的玩家一天也只有那几个小时用来玩游戏。

人们拥有的金钱往往比时间要多,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调侃“买了游戏还要花时间玩”—面对数量众多的游戏,玩家实在应接不暇。如果你沉迷于一款服务型游戏,那你很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空闲顾及其它。

站在厂商的角度来说,当然希望自己游戏的黏性更强、玩家更多,但如果整个行业都充斥着这类想要玩家长期在线的游戏,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垄断—玩家们的精力都被少数几款头部产品霸占,中小型厂商几乎很难有出头之日。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这似乎不是什么好事。

这样的情形其实我们已经见过鲜活的例子,《为战而生》与《不法之徒》,这两款被《守望先锋》踩在脚下的游戏证明,玩家只会对同一类型中的一款游戏保持专注,如果这个类型的玩家市场不够大,那么它会很残酷地淘汰掉所有与头牌竞争的对手。《为战而生》与《不法之徒》真的一无是处吗?也未必,或许给它们更多的时间,它们能不断完善,做得更好,但可惜这只是如果。

对玩家的伤害

如果说陈旧的设计、被“掏空”的时间与钱包尚且可以忍受,那么服务型游戏的“半成品”趋势应该是对玩家最恶意的伤害。

我们习惯了游戏在发售时推出一个完整的版本,然后通过后续更新不断丰富和完善。但如今,越来越多打着服务型名号的游戏在发售时还没有完工,长期服务变成了“将一个半成品逐渐填补完整”的过程,而且因为长期服务,这种想法也成了一些厂商眼中的理所当然。

在最近的曝料中,BioWare领导层指责发行商EA不负责任,在《圣歌》发售前告诉他们“游戏可以等推出后再进行修补”。可以想象,不少见钱眼开的厂商抱着和EA一样的念头,认为服务型游戏就意味着可以缩短工期、删减内容,然后再通过后续更新来补全。

然而,实际上呢?这些承诺最终只不过是空头支票,完全不具有法律效应。购买了“黎明军团”版本的玩家是否还在等待《圣歌》更新和修补?但你看到的永远都是官方的敷衍、延期以及谎言。热爱这款游戏的玩家对此毫无办法,开发商总是这么说:“你们的反馈我们收到了,我们在努力修补了,只是需要时间而已。”

结束语

服务型游戏的兴起像是一个越吹越大的泡沫,资本家们将许多原本不适合长期服务的游戏硬生生拼凑成这样,为的只是单纯眼前的利益。可能现在,泡沫还没有达到破碎的临界点,但已经有很多“并发症”开始出现:《命运2》因为没有达到预期收益被动视遗弃、《圣歌》的残局直接导致BioWare元气大伤、《全境封鎖2》《战地5》和《辐射76》的销量、表现都没能达到预期……

猜你喜欢
封锁服务型厂商
玩具厂商及合作机构新年进步
《在被封锁的武汉,他运送的还有希望》新闻谈
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厂商对北京卡车市场不抱希望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考虑产能约束的耐用品厂商易耗部件兼容策略
服务型数字化校园的构建探讨
二战以来三次岛屿封锁作战的战略决策及启示
战后局部战争中的海上封锁作战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