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生活化课堂互动化

2019-07-08 02:47辛玉涵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生活化课堂创新能力小学数学

辛玉涵

【摘要】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课程,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生活化教学已经成为当前教学的主流,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将数学课堂打造成生活化课堂,提高其学习的兴趣,以此促进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创新能力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密不可分,可以说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由于教材中的知识点较为抽象难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对数学产生反感,加之教师习惯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讲解,而忽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从而加重了学生对数学的厌恶感,教学效果自然无法提高.因此,教师应当将生活化教学与数学教学进行结合,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与或互动化,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并促进其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的不断提高.

一、当前小学数学生活化存在的问题

(一)对生活化教学缺乏认识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实行生活化教学,但在现实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对生活化教学并无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只是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未曾考虑到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感受,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出现了事倍功半、本末倒置的情况,反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1].同时,还有教师只是将生活化教学限定于教学导入环节,并未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也只限定于导入环节中,这必定不利于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生活化教学缺乏层次

教育部门之所以鼓励小学教师采取生活化方式进行教学,主要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其学习热情与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但在现实生活中,数学教师所采用的生活素材不是太简单就是太难,无法持续性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教学方式具有随意性或者流于形式,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较少,从而导致学生过于注重生活化情境或者氛围的设计,而忽略了其中所隐含的数学知识,进而降低了生活化教学的层次感.在此种情况下,学生学习的效果自然不好.

(三)生活化情境脱离教学

课堂教学毕竟与生活有一定的距离,生活化教学并不是要教师将生活中所发生的情境与场景完全还原到课堂教学当中来,而是利用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感受数学知识,并进行探究与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果与思考能力的不断提高.在当前的生活化教学中,数学教师所设计的生活化情境有可能已经脱离了教学初衷,这些情境虽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对学习效果的提高毫无帮助,也缺乏相应的挑战性,久而久之,学生自然逐渐对数学课堂失去热情.

二、数学生活化课堂互动化模式的创新路径

(一)合理运用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化教学具有诸多的优点,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这对其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采用生活化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把握教学方向,既要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也要提高教学的效果,也就是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感悟,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浮光掠影.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材运用能力与整合能力,懂得根据教材内容来选择合适的素材进行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果不断提高.

例如,学习到“圆柱”这个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素材进行教学,让学生对圆柱的表面积、体积能有一个具体而全面的了解与认识.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在生活中都喝过罐装的饮料、凉茶,你们也看到过瓶子表面都会标明瓶子容量什么的,现在已经确定每一瓶饮料的容量为600 mL,而且已经知道了饮料瓶底面积的大小都是20 cm2,那么这个瓶子的高应当是多少呢?”将学生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带入到教学当中来,让其从数学角度出发去看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其探究的积极性,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价值,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自然会逐步得到提高,由此可见,将生活化教学纳入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较高的必要性.

(二)加强师生沟通互动,提高学习热情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耐心与注意力有限,其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走神的情况,如果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讲解,未能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则其很容易陷入走神的状态,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当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帮助其集中注意力[2].与此同时,良好的沟通互动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并据此对教学模式进行完善与调整,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因此,教师在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课堂的互动性,并为学生创造更多讨论与互动的机会.

如,学习到“克和千克”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家观看各种家用物品重量的多少,并记录下来,拿到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此时,学生则会发现各种物品上都印着重量的标签,如方便面100克、调料袋5克、食盐袋500±10克等,通过这种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对克、千克等重量单位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与认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应与学生进行沟通与讨论,了解他们对这个章节内容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生讨论即将结束之际,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物品的图片,例如,一罐油、一块切糕、一包牛肉干等,并让学生猜猜这些物品分别有多重,从而促进了师生的沟通与互动,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实行动手操作探究,深化学习体验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具有极高的运用价值,值得学生学习与探究.但学生想到“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只是简单地想到数学题目与数字,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习惯通过题海战术的方式来提高学习成绩,而忽略了知识的运用与转化[3].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与思考能力,并让其多实践、多操作,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获得想要的知识与答案,从而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如讲解到“轴对称”图形这个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可提前准备好教学道具,也就是剪纸的“囍”字,并询问学生:“你们会剪这个字吗?你们觉得这个字有什么特点?”随后,教师让学生相互交流沟通,共同探讨这个“囍”字怎么剪.此时,學生很容易就发现“囍”字从中间剪开后可以重合在一起,教师可进行引导:“这就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那条线就是我们说的对称轴,这些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效果.又如,学习到“长方体”这个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以深化对相关内容的认识.例如,教师在课堂上提出这样一道具有思考意义的题目:“如果要你用一张正方形的白纸制成一个没有盖子的长方体,你们怎么进行制作呢?”这是一个需要动手进行操作的题目,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1)你们觉得没有盖子的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可以先在纸上画出来,然后再进行制作.(2)怎么用正方形的纸去制作一个没有盖子的长方体?你们要重点思考这个问题,然后才能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在思考与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对长方体的空间概念又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与认识.为了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可以让其尝试着用所学的知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由此可见,实践操作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还能帮助其构建知识框架,并将抽象知识点转化为具体知识点,以此促进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结 语

总而言之,数学生活化课堂互动化教学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较大的挑战,教师应当对当前教学模式进行完善与创新,将生活素材与数学教学进行结合,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参考文献】

[1]罗传云.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活动研究[J].魅力中国,2016(35):127.

[2]张苏华.创新教学模式,演绎课堂精彩——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科研,2016(12):103-104.

[3]魏家富.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7(11):85.

猜你喜欢
生活化课堂创新能力小学数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活动研究
立足生活,有效改善高中政治教学
打造英语生活化课堂的探索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