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教学设计应关注些什么

2019-07-08 02:47刘志光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分配律探究性乘法

刘志光

我们该怎样设计课堂探究性学习?设计探究性学习时应该关注些什么,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性学习的设计与操作.

一、探究性学习的引入,关注哪些问题

探究性学习十分注重研究内容的问题性,强调问题对学习过程的内驱力和导向性.因此,注重学习探究性的教学设计十分重视引入阶段的情境性与问题性,在学习启动阶段通过一定的背景创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强烈的研究心向,以此促进探究活动的展开.那么,怎样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呢?显然,在引入阶段提供给学生较为丰富的背景材料是非常必要的.需要注意的是,呈现的材料应具有一定的“量”,因为问题来自对情境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而学生很难从一个题目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其次,需要做更深层次思考的是,教师怎样理解与教材、学生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创造生命意义的过程,教师、学生、教材的关系是平等、对话、互动的关系.教师应该把学生看成是独立的研究者,学习过程应该是“提出问题—探索建模—应用拓展”的过程.这样一种学习过程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无法真正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我们对教材中“例题”的认识应该从以往的“知识的标准形式”转变为能有效“促进学生积极探究的问题呈现”,因此,将例题转化为问题是教师进行教材处理的重要环节.

再次,我认为,作为现实生活的数学,问题与材料的呈现方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文字、图片、表格等多种呈现形式,有利于学生多感官、多角度、多层次地获取数学信息,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抓住本质,使其有效地提出问题.

二、展开阶段关注积累与建构

教师在引入环节的基础上,展开新课教学时,还需要考虑的是:学生是怎样获得知识(乘法分配律)的?他是否真正经历了获得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经验是否足以支持乘法分配律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他的经验是否得到了丰富和提升?学生得到的仅仅是知识,还是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生成了方法、学会了交流、具有了成功感等发展性的目标?学生是否具有了应用乘法分配律的意识?……在思考以上问题的同时,教学设计应重点体现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的展开阶段,是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实践的最重要阶段.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对学习者来说,学习最重要的是他的内部经验.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的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例如,乘法分配律的最终获得,应该是学生不断思考,不断感悟,经验不断提升的结果.学习乘法分配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都不足以支持他实现自主迁移,因而,必须注重在课堂上让其经历探索的过程,积累经验.

第二,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必须立足于解决问题,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应用意识培养和过程经历中的情感体验等,都必须依托于不断地解决数学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不断地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获得的知识与经验向方法转化,适时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水平,从而改变只将数学教学定位于“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陈旧教学观.例如,学习乘法分配律的最终目的是為了使学生能应用乘法分配律去解决问题,“数学应用”与“问题解决”意识的培养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因此,在展开部分,教师应该让学生不断地去尝试解决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在实践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感悟,自主地实现将知识向方法转化,从而实现学习过程即问题解决、方法感悟和获得价值观的过程,促进主体的发展.

三、练习阶段关注认知完善与能力提高

长期以来,我们将课堂练习定位于“巩固知识”,试图通过大量的操练,让学生记住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以求达到教学的目标.

例如,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在“乘法分配律”教学的练习部分设计的全部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但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的理解是使学生知道乘法分配律怎样表示,于是通过“填空题”和“判断题”的设计,让学生巩固乘法分配律的表现形式,即记住(a+b)×c=a×c+b×c这一基本形式.然而,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是否只要记住知识就可以了?学生记住了乘法分配律是否就会自觉地应用乘法分配律?练习的过程是否依然应该体现探索与创造?方法策略、个性化的思维、应用与拓展等是否也应该是练习设计需要体现的重要方面?

练习阶段的功能应该是丰富、多元和整合的,应该更多地体现自主练习和创造性地问题解决,这样,提供给学生练习的材料应该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适度的挑战性.所谓“较大的开放性”是指练习内容和要求既有统一规范性又有自主选择性,方法和结果能体现不同学生学习水平的需要;所谓“适度的挑战性”是指练习内容应具有较强的问题性,能激发起学生战胜困难的欲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成功,树立信心,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因此,练习设计应大胆地突破“知识本位”教学观的影响.一道有创意的练习设计可能是不成功的(过难、过易或学生不能适应),但它比十道无创意的重复练习有价值得多.教师在练习设计时考虑知识巩固的同时,关注练习的应用性和开放性,使学生练习的过程同样是探究和创造的过程,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通过练习都有所发展,感受到自己的成功.

促进学生课堂性学习,我们怎样进行教学设计?只有正确的理念,没有固定的程式,重要的是我们积极地尝试.因为探究学习需要教学设计不断地进行创新.

猜你喜欢
分配律探究性乘法
算乘法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把加法变成乘法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除法中有“分配律”吗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