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劇團的發展出路何來?

2019-07-08 02:11凱里
澳门月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社區藝術活動

凱里

今年,澳門藝術節邁入第三十個年華,與去年一樣,大部分表演節目門票開售不久便被一搶而空,好在主辦方反應快,迅速加開多個場次,以滿足觀眾需求。即使演出門票銷量好,但並不表示口碑好。從今年藝術節的預算來看,總數2,400萬,比去年增加200萬。整個藝術節二十二套表演節目中,近乎一半非本地表演節目,真正以“澳門”為主題,真正能夠打響本地知名度的劇團更是少之又少。既然大量的外來節目被冠以“國際性”的包裝來充數,並以“致敬經典”為主旨,又何謂“澳門藝術節”之稱?最終徒有本地人的身份,留著“混血兒”的身軀,實在是喧賓奪主、主次不分。

回歸後,本澳的確逐漸開始重視文化藝術,也積極從鄰近地區借鑑經驗,主辦多項大型活動,例如HUSH!!沙灘音樂會、塔石藝墟、澳門美食節等。然而,每個活動都像是加了鹽的咖啡,品嚐起來錯綜複雜。比如沙灘音樂會,不免讓人聯想起自1995年以來台灣所舉辦的春天音樂節,這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大型音樂祭,最早由兩位定居在當地的外籍人士牽頭,之後逐年於4月在屏東墾丁進行展演,並伴有藝術手工攤位等多樣活動板塊。回顧該音樂節過往更有知名歌手、創作人上台演唱,一度吸引超過萬人參加。而澳門呢?HUSH!!沙灘音樂會邀請一些名不見經傳的無名人士、塔石藝墟手工展品大同小異、美食節又相對單一,論“卡司”、場地、展演形式,哪一點具有可比性?所有活動都被“斬件”般四散東西,你有你賣、我有我唱,毫無凝聚力和吸引力。總歸起來,原創少、宣傳弱、配合差、空間狹窄等因素佔據上風。光靠照搬鄰埠的“盆栽”進行擺設,雖然擁有一時的光景,但卻不能永恆,待時間一久,這些“植物”終究枯萎、老去,更不用說能夠摘去“文化沙漠”的冠冕,築成文化的綠洲。

就曾有微電影公司拍攝短片諷刺澳門落後過鄉下,短片中提及的“鄉下”,早已高速發展,論基建有基建、論科技有科技。反觀澳門的突破點落在了哪裏?不能否認雖然政府投入大量資金至各項活動中,但卻未必用得其所。例如今年藝術節由風盒子社區藝術發展協會主導的紀錄劇場《離下班還早──車衣記》,大概是經過千挑萬選的本土節目,從幕後製作到臺前表演,都體現出本地劇團的用心之處。只可惜被安排在曾經檢疫牛隻的倉庫演出,演出場地簡陋的不說,就連演出道具、演員都是平易近人,購票人士要坐在木製台階上觀看演出,令演出效果遜色不少。不論是劇團為了迎合劇本而選址牛房倉庫,還是演出場地的安排,都令人懷疑龐大的藝術節對本地劇團的重視度欠佳。因過往被安排在牛房倉庫展演的,大多是未能進入主流場地的活動,變相成為備受冷落的一群。由澳門藝術節已窺探出文化部門對文化藝術的資源分配不足,如果政府對本地劇團的重視度到位的話,不僅應將該劇目安排在文化中心表演,更應該考慮組織起本地藝員,組成具有代表性的本地劇團,為澳門“爭光”。

文化部門應牽頭,逐步著力培養本地藝員並付之實踐。本土雖然有澳門演藝學院負責培養藝術人才,但是卻不見該學院學員畢業後有何代表性作品出現。相反的,其他非學院派藝員惟有組成非牟利機構,向政府申請“社區藝術資助計劃”。據2019年1月文化局公佈的資料顯示,今年文化局共收到16份申請,獲批的團體僅有8個,分別是石頭公社藝術文化團體“我的故事旅程”、零距離合作社“‘彩蝶展翅一人一故事劇場社區凝聚計劃”、夢劇社“火樹銀花社區藝術計劃”、滾動傀儡另類劇場“路環社區地圖及街坊導賞”、弘藝峰創作社“內港社區小誌2019”、葛多藝術會“我還能怎麼樣?”、四維空間“關於我們”及自家劇場“‘臨時展銷‘關前街社區凝造計劃。他們或許能夠取得一定的資金運作,然而單靠政府資助未必是長遠之計,加之本地演藝市場的不活躍,都間接阻礙了本地劇團的發展空間。如果能夠以政府為主導,大力投放資源培養本地全職藝員,提供專業且專用的演出場地,或許能夠從中“殺”出一條新道路。期待他日,本地劇團在政府帶動之下,逐步發展起來,不僅能夠豐富市民和旅客的餘暇活動,也能夠為澳門文化藝術留下經典作品,可謂一舉兩得。

猜你喜欢
社區藝術活動
活动设计
詞作章法的藝術辯證法講究
彩色笔动起来
努力創作鮮明的個性書法藝術作品
充满乐趣的秋天
河北省書畫藝術研究院
欢迎订阅2019年藝術品鑒证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社区就是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