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8米!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再度刷新

2019-07-08 02:25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碱基足迹基因

8588米!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再度刷新

2月19日,中国石化西北油田所属顺北油气田顺北鹰1井完钻井深8588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打破了2月14日顺北5-5H井完钻井深8520米的纪录,相当于从8844米的喜马拉雅山主峰峰顶打到山脚,标志着我国已掌握世界先进的超深井钻井技术。

顺北油气田埋深普遍大于8000米,经鉴定为亚洲陆上最深油气田;其所在的塔里木盆地受断裂运动影响,地层极其复杂,井底温度高。在8000米深的定向井中,鉆具“软得像面条”,钻井存在工具造斜能力差、摩阻扭矩大、井眼轨迹控制难度大等特点。

对此,西北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反复试验和创新,形成集降摩减阻工具配套研发、快速钻井轨道优化设计、井眼轨迹精确控制和水平井安全延伸综合评价于一体的超深水平井井眼轨迹“精确制导”技术,相当于给钻头加装了GPS导航系统,实现在8000米深地下三维空间“指哪儿打哪儿,精确中靶”。

超深井技术在顺北1-2H井成功应用后,逐步推广并完善,实现井眼轨迹符合率100%、地质中靶率100%,成为顺北油气田高效开发的利器。

中国首列商用磁浮2.0版列车启动提速测试

近日,最高设计时速160公里、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首列商用磁浮2.0版列车被运抵长沙磁浮快线车辆段开展提速测试。这标志着中国商用磁浮技术实现从中低速向中速的突破。

本次测试将按照测试速度逐级提高的验证方式,重点验证列车在时速100公里以上的牵引供电、悬浮控制、靴轨关系、车轨桥耦合等关键技术水平,为中速磁浮交通系统未来的工程应用奠定技术基础。

2016年5月6日,时速100公里的长沙磁浮快线开通运营,被业界称为中国商用磁浮1.0版列车。2018年6月13日,由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牵头,联合湖南省磁浮技术研究中心、湖南磁浮交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国防科技大学、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株洲联诚集团等单位组成的研制团队,在充分吸收磁浮1.0版列车的研制与运营经验基础上,成功研制了“速度更快、载客更多”的新一代商用磁浮2.0版列车。

目前,湖南省已逐步掌握了不同时速下的商用磁浮系统集成技术与关键核心技术,建立起从技术研发、生产制造、试验验证到商业运营的立体化商用磁浮体系。商用磁浮1.0版、2.0版,以及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正在研制的时速200公里的3.0版列车中,90%以上零部件可以在湖南省内完成研发、生产和采购。

南京农大构建世界首个植物重复基因数据库

日前,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张绍铃团队系统鉴定了141种植物基因组中不同类型重复基因,构建了世界首个植物重复基因数据库,揭示重复基因进化的普遍规律。

以往研究发现,有的植物有复制自己基因的功能,即通过不同类型复制方式产生一个与原基因序列相同的新基因。基因复制产生的两个同源基因称为重复基因或“姊妹基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植物基因组被破译,目前已经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植物超过200种,但仍缺乏一个具有广泛适用性的鉴定不同种类植物重复基因的方法。

该团队通过大规模收集整合国内外植物基因组数据资源,构建了世界首个植物重复基因数据库,目前已收录141种完成基因组测序的植物,包含大豆、水稻、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以及梨、桃、葡萄、蔬菜、花卉等园艺作物,并将拓展为植物相关的所有类别。该数据库将为深入研究重复基因的进化机制提供宝贵的数据资源。

2.48亿年前类鸭嘴兽化石首次被发现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对我国湖北南漳-远安动物群的深入研究中,首次发现了与现生鸭嘴兽具有相似捕食方式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这一发现对于研究现代海洋生态系统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发现的远古生物化石共2个,都是生活在早三叠世的卡洛董氏扇桨龙,距离现在大约2.48亿年,它们的头部与人们现在所看到的鸭嘴兽极为相似。这是鸭嘴兽式捕食方式在爬行动物中的首次发现,不仅将盲感应捕食方式的出现提前至早三叠世(约2.48亿年前),还为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提供了典型例证。

生命在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遭遇重创,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约90%的物种遭到毁灭性打击,其中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传统观点认为,直到中三叠世(约2.42亿年前),海洋生态系统才完全恢复。新发现的盲感应捕食方式,为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的海洋生态系统全面恢复提前至2.48亿年前提供了新的证据。

油菜种子含油量调控基因首次被克隆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王汉中院士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克隆了农作物种子性状的第一个细胞质调控基因orf188,并揭示了该基因调控油菜种子高含油量的作用机制。该成果为油菜高含油量育种提供了新途径,为育种过程中杂交母本的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撑,对于农作物不同类型细胞质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含油量是油菜产油量最重要的构成因子之一,随着现代育种对含油量潜力的不断挖掘,提高品种的含油量越来越困难。该团队在油菜含油量遗传研究的基础上,从细胞质效应着手,取得了对含油量母体调控新机制研究的突破,筛选到两个对含油量具有极显著细胞质正负效应的品种,鉴定出特异基因orf188控制细胞质的含油量正效应,过表达该基因可以大幅提升含油量。

该团队十余年来围绕油菜种子性状的母体调控进行系统研究,此次对细胞质基因调控种子含油量机理的揭示,是该团队继发现角果皮发育调控种子粒重和含油量之后发现的又一条母体调控新途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种子性状的母体调控理论,也为其他农作物性状细胞质效应的解析提供了借鉴。

龙虾腹部膜韧性堪比橡胶轮胎

虾的壳很硬,但它尾巴下方的透明膜可能更神奇:实验室测试显示,这种薄而有弹性的膜和用来制造轮胎的橡胶一样坚韧。这将有助于开发用于制造柔性防护衣的新材料。

中国四川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这种膜是一种天然水溶胶,这使其具备弹性。他们使用电子显微镜观测到,这种膜虽然只有1/4毫米厚,却具有数千层胶合板式的精细结构,每层都含有大量的甲壳素纤维,并按照一定角度排列,即每层以36度角与上面的一层偏移。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排列方式使这种膜在各个方向上都很结实。

该研究小组表示,这种层状膜有些松软,在开始变硬之前,几乎可以伸展到正常长度的两倍。进一步拉伸则会使材料变得更硬。这种材料和那些用来制作花园软管、轮胎和传送带的材料一样坚韧。按这种膜的原理开发的材料有望用于制造柔性防护衣,还可以用于制造柔性机器人等。

机器人模仿沙漠蚂蚁找到“回家路”

多亏了从沙漠蚂蚁那里借鉴的策略,一种六足机器人可在没有GPS(全球定位系统)帮助的情形下找到回家的路。

多数昆虫依靠分泌信息素导航,然而撒哈拉沙漠的高温可以瞬间将这种外激素烤干,生活在这里的箭蚁因而进化出一种特殊导航能力:利用特定波段阳光的偏振光来确定方向,同时记录步数,然后合并计算出回巢的准确路径。

研究人员受到启发,开发出装有“光学罗盘”和“光移动传感器”的小型六足机器人AntBot,可以走“之”字形漫步14米后返回起点,误差约1厘米。“光学罗盘”通过两个光电二极管将太阳发出的紫外偏振光转化为电信号;“光移动传感器”可通过步数、机器与地面相对速度等确定移动距离。将移动方向和距离合并计算后,“机器蚂蚁”就能确定当前相对于起点的位置。

该团队目前正致力于研发能穿行更远距离的新版本机器人。他们相信,这项技术能在GPS失灵时,提供重要的备用导航系统。研究人员表示,下一个挑战是改善传感器,从而确保导航系统在夜晚、降雨或者树下依然准确。

“遥遥远”刷新太阳系最远天体纪录

美国天文学家找到了一颗堪称“边疆卫士”的天体,其与太阳的距离为地球与太阳距离(一个天文单位,约1.5亿公里)的140倍,科学家将其命名为“遥遥远”(FarFarOut)。

华盛顿特区卡内基科学研究所的天文学家斯科特·谢泼德在太阳系中搜寻设想的第九颗行星——行星九时,偶然发现了这颗暗淡的星体。它与太阳的距离为140个天文单位,是冥王星与太阳之间距离的3.5倍!

此前,谢泼德团队利用位于夏威夷莫纳克亚山顶的日本斯巴鲁8米望远镜寻找行星九,发现了一颗直径为500公里的矮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为120个天文单位,他们为其取名为“遥遠”(Farout)。“遥远”现身之前,太阳系最遥远天体纪录的保持者是矮行星阋神星,其距离太阳96个天文单位。

目前,“遥远”和“遥遥远”的轨道仍是未知数,确定其轨道可能需要几年时间。他们推测,鉴于它们距离太阳如此之远,“遥远”绕太阳公转一圈可能需要1000年,而“遥遥远”的公转周期估计更长。这些太阳系的“边疆卫士”不断涌现,也意味着寒冷、黑暗的太阳系边缘可能是一个奇特天体的宝库。

科学家用“基因剪刀”改良香蕉

非洲科学家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基因剪刀”的策略,可以成功消除大蕉的香蕉条纹病毒,有望帮助改善大蕉的生长,并提高其产量。

香蕉及其近亲大蕉在热带地区广泛种植,而且是热带和亚热带国家的一种重要主食类作物。培育具有更强抗病抗虫特性的品种,是保证其健康高产的关键。然而香蕉条纹病毒是一种分布广泛的病毒,它通过将自身的DNA插入香蕉B基因组而致病,最终可导致作物死亡。比如,当香蕉受到干旱或高温威胁时,香蕉条纹病毒DNA会产生功能性病毒颗粒,最终引发疾病症状。因此,培育者在改良香蕉时会避免使用包含B基因组的香蕉,比如野蕉,尽管野蕉具有一些优良特性,包括抗寒性、根系发达和抗逆性,但仍不是良选。

肯尼亚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IITA)科学家雅因达拉·特里帕斯及同事,使用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系统使Gonja Manjaya B基因组中的病毒DNA失活。Gonja Manjaya是大蕉中的一种,主要生长在非洲中东部。

研究人员发现,在干旱压力下,与未经基因编辑的大蕉相比,经过基因编辑的大蕉有75%没有出现香蕉条纹病毒症状,证明病毒DNA确实失活。研究团队总结表示,这种策略或可用于改良香蕉和大蕉,开发具有强化B基因组的新杂交品种。

生命“字母表”迎来4名新成员

地球生命的DNA包含4个碱基,现在,美国科学家将生命“字母表”的数量增加了一倍,首次合成出包含8个碱基的DNA。实验表明,合成DNA似乎能像天然DNA一样存储和转录信息。

应用分子进化基金会创始人史蒂文·本纳领导的团队,通过调整普通碱基——鸟嘌呤、胞嘧啶、腺嘌呤和胸腺嘧啶(G、C、A、T,其中A与T配对、C与G配对)的分子结构,创建出两对新碱基:S和B、P和Z。新碱基的形状与天然碱基类似,但结合方式不同。随后,他们将合成碱基与天然碱基结合,得到了由8个碱基组成的DNA。

实验表明,合成序列与天然DNA拥有相同属性:它们采用相同的方式可靠地配对;无论合成碱基的顺序如何,双螺旋结构都保持稳定;DNA可忠实地转录成RNA。这一成果首次系统性地证明了合成碱基与天然碱基可彼此识别并结合,且形成的双螺旋能保持稳定。

最袖珍恐龙足迹化石被发现

古生物学家在韩国发现一件极为罕见的恐龙足迹化石,其细节对于理解极小型兽脚类恐龙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过去几年里,古生物学家一直在积极寻找一种特殊的足迹——小龙足迹,这是世界上最袖珍的恐龙足迹。常见的恐龙足迹长度约20到30厘米,但小龙足迹却只有2厘米左右,在野外不仔细辨认就很可能就会错过。

此次发现的小龙足迹一共有4个,组成了一道行迹,仿佛跨越了1亿年的时空遇到人类。小龙足迹仅在韩国和中国发现,是东亚白垩纪的特有足迹。此次是首次发现这种足迹的皮肤印痕。此前,古生物学家从未发现过有如此完美的皮肤印痕,足迹上的鳞片痕迹平均直径还不到0.4毫米,而且不同于此前的鳞片印痕仅出现在足迹的部分区域,小龙足迹保存了整个脚底的皮肤。

古生物学家还发现,小龙足迹的鳞片模式与其他肉食性兽脚类恐龙的足迹相似,而明显区别于古鸟类的脚底鳞片模式。此前发现的肉食性兽脚类恐龙足迹的鳞片要大得多,直径可达2厘米左右,大约一枚硬币那么大。

3D打印机器人手可灵活“弹奏”钢琴

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人员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一种机器人手,只需移动手腕,就能在钢琴上“弹”出简单的音乐片段。

人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想要在机器人身上重现人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前大多数先进的机器人还不能完成人类儿童时期就能轻易完成的手部操作。近年来,得益于3D打印技术的进步,很多柔性材料也开始应用于机器人设计。剑桥大学研究人员利用刚性和柔性材料,以3D打印技术复制了人手的骨头和韧带,但不包括肌肉和肌腱。

尽管这种机器人手的活动范围与人手相比还有限,不过依靠其机械设计,仍然能较大幅度地活动。研究人员利用编程方法,让机器人通过移动手腕就能“弹”出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但其手指仍不能自由活动,因此这叫“被动”运动。人们可以利用这种“被动”运动让机器人完成很多动作,如散步、游泳或飞行。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大师级的机器人,但研究团队表示,它展示了复制全部人手能力的挑战性,以及通过设计仍能实现些许复杂的运动。

乌贼蛋白质可制造自修复衣服

乌贼依靠触须末端一组结实的锯齿状吸盘抓住猎物,它们被称为“乌贼环齿”(SRT)。如今,研究人员发现,SRT中的一种蛋白质可被转化成纤维和薄膜,用于制造结实、灵活、可生物降解的塑料。

普通乌贼只含有约100毫克SRT蛋白质,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梅利克·德米利尔和他的团队通过基因改造,使大肠杆菌生长出SRT蛋白质。这意味着更多蛋白质可被生产出来。

普通的衣服纤维可被SRT蛋白质包裹,以制造非常耐穿的织物。同时,如果受到损伤,仅靠一点点热量和压力,它们便可自我修复。这种蛋白质有着紧紧缠在一起的螺旋线、扁平的片材和无序的缠结,这种结构赋予了该材料特殊的属性。

猜你喜欢
碱基足迹基因
党的足迹
基因“字母表”扩充后的生命
创建新型糖基化酶碱基编辑器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生命“字母表”迎来新成员
生命“字母表”迎来4名新成员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基因事件
基因
中国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