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五度”,打造高效课堂

2019-07-09 06:20周珺
江西教育C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庸中华传统

周珺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文化思想、精神形态以及道德传承的结晶。传统文化的普及有助于维持人际关系的稳定与社会的长治久安,并且能够促使学生学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在中华传统文化课堂上,教师需要认真对待每一节课,为学生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以此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为此,教师在为学生构建核心素养框架的基础上,应为学生解析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进而构建真正适合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框架,促进传统文化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课堂宽度的扩展

心理学家指出,丰富的语言材料是学生运用语言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学生智力与思维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不断积累语言知识,同时还需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法,举一反三,将其应用到其他课程中。例如,在教学《中庸》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标记出生字、新词以及难点,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内容,并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另外,除了教会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方法外,教师还需要让学生养成积累新词、句的习惯,不断拓展自身的视野。由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同于语文课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拥有更大的自由度,教师能够自由带领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不仅能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让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宽度得到有效拓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目的。

二、课堂精度的提高

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同时,还需要提高讲课的精确度。一是教师需要用心做好课前准备,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诵读氛围。如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读后感、设计的传统文化小卡片等张贴在班级文化墙中,让班级每个角落都留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从视觉方面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二是教师在中华传统文化课上,需要精心策划教学活动。心理学表明,人类记忆发展的黄金阶段为六至十二岁,而十二岁则为记忆的最高峰,因此教师应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不要求他们能够素背与素读,而是通过活泼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经典进行反复诵读;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教师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为其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并选择关键点进行深入拓展,促使中华传统文化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连接。

三、课堂深度的推进

一个人的理解能力在一至十三岁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而到十三岁以后则有快速发展的趋势,到了十八岁以后才逐渐转向成熟。要想让六年级的学生能够理解《中庸》的相关知识,让其领悟其中的精华是很难的,借助简单的说教方式也不可行。因此,教师需要应用情感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中华传统文化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从而不断推进课堂教学的深度。例如,在教学《中庸》时,教师可让学生了解“仁爱”的含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理解经典,让经典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与了解,并能将经典运用到实践中。

四、课堂长度的延伸

由于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每周只有一节,仅能为学生打开认知的一扇窗,想要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兴趣不减,教师在课堂中需要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经典的乐趣,同時还需要采取各种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后能够自觉学习经典知识,并养成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习惯。例如,在背诵《中庸》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通过创意背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注入活力。另外,教师还可让学生自己制订背诵的目标与班级目标,定期为学生开展阅读卡、背诵经典以及经典配图等活动,并在课堂上着重展示学生的作品与成绩,这样能使中华传统文化课得到延伸,增加课堂的长度。

五、课堂广度的拓展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不能仅仅依靠书本上的材料,生活中无不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因此,在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教师的人文精神感染学生,使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中武术、书画、乐曲等内容,拓展教学课堂的广度。例如,在教学《中庸》时,教师可在课堂结尾处用毛笔写下整节课的经典精髓,并将毛笔书法赠送给学生。同时,还可通过多媒体的方式为学生展示名家古诗文,让学生进行诵读。在此教学中,学生学习不仅限于书中的知识,更是让学生在各个领域中都能获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对民族的发展影响较深。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能够使学生深刻地了解优秀的文化与民族的精神,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道德的熏陶,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中庸中华传统
中庸自明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