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传统文化教育观及价值研究

2019-07-09 03:15肖园园
祖国 2019年10期
关键词:习近平价值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系列讲话,将学术性与实践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空间性与时间性相结合,形成了三维立体的传统文化教育观。习总书记将传统文化教育對整个国家、个人发展的重要价值进行了论述。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应坚持的三个原则是:把握精华,和而不同;寻根朔源,博古通今;经世致用,化成天下。

关键词:习近平   传统文化教育理念   价值

2013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建校80年校庆时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1]而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并就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价值、学习态度与方法均作了重要论述。深入探究习总书记的传统文化教育观及其价值,对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理论价值、指导意义。

一、三维结构视域下的传统文化观

习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系列讲话,将学术性与实践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空间性与时间性相结合,形成了三维立体的传统文化观。综观学术史,中传统文化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主要经历了清末民初和20世纪90年代两个发展阶段。20世纪初,在西学冲击和保国保种危机意识萌发的背景下,一批学者开眼看世界,并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撵出“传统文化”概括传统文化,以区别于“西学”。“传统文化”一词由梁启超在《论中传统文化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先提出。稍后,一批留日学者创立了“传统文化讲习会”,在讲习会的发起书《传统文化讲习会序》中有云:“夫传统文化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在此之后,章太炎、胡适、马一浮等等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观,如:一国固有之学、一国所有之学、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经史子集、六艺之学等……概言之,近代学者们以民族命运担当者和文化传承者的身份,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高度,思考传统文化存在价值,努力提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以拯救岌岌可危的民族。20世纪90年代,国家初步实现了现代化,在逐渐走向富强后,学者们开始以国际化的视野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以重拾自信。例如,2005年王富仁提出了“新传统文化”的概念,此一概念将“传统文化”理解为由民族语言和民族国家两个因素构成的学术整体。综观百年学术史,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或基于学术性地视野,或站在民族性角度,或世界性角度进行思考。

进入21世纪,在全球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习总书记以纵览全局的战略眼光审视传统文化,在追根溯源,总结前人观点基础上,形成了三维立体的传统文化观。首先,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兼顾学术性与实践性,如他提出传统文化是“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2]传统文化“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这是从学理性和实践性的双重高度,对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进行的客观陈述。习总书记提到,传统文化从其产生之初就与中国社会密切相关,传统文化是古代思想家仰观宇宙,俯察大地时总结的宝贵社会经验。因而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间与空间的价值属性。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的传统文化观兼顾世界性和民族性。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在输出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力图输出文化,试图通过文化上的霸权主义来强化其政治上的霸权地位。正如尼克松在《真正的战争》一书中所说的:“他们需要我们的技术,需要同我们做生意,当他们打开大门,取他们想要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应当把尽可能多的‘真理送过去。”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传统文化时多次强调其民族性和世界性。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在它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彰显。它是“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3]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世界性是由独特的民族性决定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4]传统文化形成过程的世界性要求我们今天也要以世界性的眼光来学习它,即“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5]

最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及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间与空间的价值属性。传统文化来源于先民的社会实践,在千年传承中,也饱经社会实践的检验。习近平指出传统文化的价值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标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6]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坚持弘扬它,就是要传承其价值体系,使其不仅能够传之久远,更能跨越国与国的鸿沟,走向世界民族之林。

综上,习近平总书记兼顾传统文化的学术属性和实践属性,指出传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不仅吸收本民族的学术文化,也接纳了大量的外域文化,因而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属性。这就要求我们今天学习传统文化不仅要了解中华民族的过去,更要将传统文化思想用于指导当下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基于这种三维立体的传统文化观,习近平总书记也进一步论述了在全社会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全球化的战略眼光高瞻远瞩,并结合中国社会的现状,用将传统文化教育对整个国家、个人发展的当代价值进行了论述。传统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传统文化对国家而言,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型文化的创造;对个人而言,可以提高个人的精神文明境界。

其一,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传统文化教育是向世界展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路径。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说:“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軟实力。”[7]文化软实力包括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的竞争根本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文化作为软实力是构成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子。

其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我们继承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创造新的文化。习总书记对此论述:“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8]习近平总书记认识到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对古代学术文化的推广,而且通过发掘其鲜活的生命力,更有利于我们考虑其在当下或未来的价值意义。

其三,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升华个人精神、传承民族文化。事实上,传统文化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成为我们每个人的文化基因,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在延续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习总书记论及传统文化教育在提高个人精神层次时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9]传统文化凝聚着古贤者的智慧,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对古代学术文化的推广,而是要善于发掘其鲜活的生命力,即考虑其在当下或未来的价值。

清末民初,国家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代学人怀揣着救亡图存的目的倡导传统文化教育以重塑国魂。随着国家现代化的初步实现,逐渐富强,学人们倡导传统文化教育以塑造文化大国的形象。今天,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习总书记紧扣时代需求,着眼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重新论及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这为全社会推广传统文化,全面研究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三、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原则

在新时期,传统文化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动力。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除了遵守其固有的学理性特点,还必须结合当前中国社会的客观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提出了几个重要原则,对我们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把握精华,和而不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坚持有原则的扬弃,做到兼容并包,和而不同。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年校庆时讲话提出:“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10]一方面,传统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大量异域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对此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11]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形成过程的多元性决定了内容上的多样性,传统文化内部各学派之间又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之间既有借鉴亦有竞争。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时指出:“一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虽然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始终和其他学说处于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12]再一方面,中国人“和谐化的辩证”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做到“和而不同。”世界古代文化主要有三种逻辑:古印度佛经逻辑、古希腊逻辑和古中国易经为代表的辩证逻辑。不同文化的逻辑决定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方汉之从文化层次上论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时说:

中国的思维方式因汉字形象化而具有感悟性强的特性,西方拼音文字符号经过抽象,不利于感性把握,因此会形成理性中心的缺陷,这是文化层次的主要区别。[13]

中国人的思维惯性决定了中国人把握世界的方式是感性的,思维形态是圆形的、和谐的思维方式。 中西思维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西方思维方式强调形式性、分析性、思辨性、冲突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强调整体性、辩证性、和谐性。[14]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影响下产生的思维模式也是辩证的、中和的,思维形态是圆融的,我们将其称之为“和谐化的辩证”思维。这种“和谐化的辩证”思维方式的理论基础是儒家的中庸、和谐思想;道家的辩证思维模式;佛家的“二道相因”即“非A非B”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强调兼收并蓄,但也要“不同”。

(二)寻根朔源,博古通今。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博大精深,其中包含了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庞大内容。传统文化的理论形态与西方学问有显著不同。中国人强调天人合一而非对立,强调主体对客体整体的直观把握,重视展现客体对象的浑融、圆润之美。有学者指出:“西方的理论体系,靠逻辑结构推演而成,中国的理论体系,靠纲目网络而成。”[15]传统文化纲目网络的理论体系决定了其不具备西方理论严密的逻辑系统和全面深入的论述。[16]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显性文化体系,内中包含了自然和人文的诸多潜体系知识系统。当前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正确看待“显体系”与“潜体系”的关系。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埋首故纸堆,切断传统文化与当今社会的文化链接。此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也不能用西方话语体系来解释中华文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开放的世界文化发展格局中,由于传统文化包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不容易为世界所掌握,学者们一直在努力建构具有现代性、世界性的传统文化,从而获得与世界文明进行平等对话的机遇。鉴于传统文化自身的局限性,学者们选择引入西方话语来阐释传统文化。但西方学者以本土文化为参照系来,坚持与传统文化进行不平等的对话,对传统文化持一种否定的态度,传统文化由此丧失了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言说权。这种不平等的中西对话将传统文化的缺点暴露无遗,将优点湮没无闻,这种做法给传统文化教育带来巨大消极影响,不仅弱化了传统文化研究人员的自信,也阻碍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推广。对此, 2013年11月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17]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讲清楚传统文化独特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进而凸显其在现代社会的旺盛生命力。通过寻根溯源,搞清楚传统文化的本质,以全面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但是寻根溯源不等于埋首故纸堆,仅将传统文化作为过去的一门学问进行学究式推广,而是要通过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来理解今天我们的发展道路。理清传统文化发展脉络,了解其特殊性才能发现传统文化与当下文化的密切关系,才能实现传统文化优秀因子的当代化,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创造出新的辉煌。

(三)经世致用,化成天下。传统文化源自古先民的社会实践,历千年之演变,饱经实践的检验,传统文化的价值正在其穿越时空的社会教化作用。正如《周易》的《贲卦·彖传》所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今天我们推广传统文化教育也是旨在服务现实社会生活,发挥其教化功用。但是长期以来,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中小学智力教育的碾压和高校教育的学究化,以及家庭教育缺失和社会教育商业化的困境。对此,习近平在论及儒家思想时指出推广传统文化教育秉承实事求是的态度,要认识到传统文化本身强烈的实践性,他说:“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18]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对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因而具有很强的社会教化功用。另一方面,习近平指出在推广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坚持经世致用和文以化人的原则,即“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來,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19]需指出的是,坚持经世致用不是简单地将传统文化学理化,而是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普世价值观,并将其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要做到经世致用,文以化人大致需要分三步走。其一,发掘传统文化蕴含的优秀文化因子,并将其转化为当代文化精神。习近平说:“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0]其二,要将传统文化优秀因子转化为富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习近平指出:“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21]其三,使传统文化文化因子与当代文化社会相协调。传统文化来自于传统农业社会,而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是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最大困境。因此,要想全面推广传统文化,就要使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在具体做法上,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也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传播传统文化,此外,在家庭教育中还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通过自上而下的推广,让传统文化教育在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层面均能有实质性的推广。

注释:

[1]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央党校见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

[2]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04-02。

[3]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04-02。

[4]《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日报,2014-02-18。

[5]《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03-03。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1页。

[7]《学习习近平总书记8 ?19重要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页。

[8]《学习习近平总书记8 ?19重要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页。

[9]《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03-03。

[10]《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03-03。

[1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日报,2014-02-18。

[1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

[13]方汉文:《比较文化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90页。

[14](美)成中英:《论中西哲学精神》,《东方出版中心》,1991年。

[15]劳承万:《中西文论(美学“诗学)中的结构特征之差异》,河北学刊, 2004。

[16]汪涛:《试论中国诗学形而下的特殊走向》,《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44页。

[17]《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第1版。

[18]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09-25。

[19]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09-25。

[20]习近平:《把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第1版。

[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1页。

(作者简介:肖园园,学位: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硕士(民族声乐),工作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职称:讲师。)

猜你喜欢
习近平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