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保障机制研究

2019-07-09 03:15刘春玲
祖国 2019年10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

摘要:在我国少数民族中,语言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发展,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少数民族语言随着高速发展的经济逐渐趋于流失,保护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本文在结合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现状基础上,就当前少数民族语言传承与发展存在的困境与机遇进行探讨,并以此为契机提出从立法、行政、教育和互联网四个维度对少数民族语言保障机制予以完善,同时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对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和传承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   语言保障   机制完善

一、少数民族语言保障机制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承载主体,它适用在日常生活中,与文化的发展传承息息相关。它是认知事物、认同民族文化的一个必不可少载体,能开启探索世界文化的大门,其价值不言而喻。当前,我国在少数民族语言保障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

(一)缺乏专门的立法保护。我国拥有庞大的法律体系,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尤其是针对群众较为关注的契约问题、财产保护等问题,制定了专门的法律,例如合同法、财税法等,但是对于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方面的法律却不尽完善。我国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大不多数是对少数民族语言保护进行原则性的阐述,没有涉及具体可操作性的做法。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工作看似简单,实则难以展开,也使得各部门进行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工作缺乏法律依据。本文认为,制定少数民族语言专门性的法律是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一项重要的工作。现今的法律中只有较少法律能特别针对性地提出对于少数民族语言的明确权利规范,过于笼统和散乱。缺乏专门立法体现我国对少数民族语言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降低少数民族语言在群众心中有存在感。

(二)语言教育管理不规范。当前,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学,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语言教育管理不够规范,出现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语文授课在双语教育中的比重持续下降,甚至被改为纯汉语教学。众所周知,母语教育是在代际沟通交流中得以保留和传承的,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少母语,开设双语教学执行力度不大,更加难以在青少年中形成使用母语的思想,自然而然放弃对本民族母语的使用。双语教学中,母语教学比重下降,从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政策来说是有益的,有利于形成大一统的语言格局,但是另一方面对于少数民族语言社会功能却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三)少数民族语言竞争力不强。虽然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由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和汉族组成,但是少数民族人口基数相对较少,在现代生活方式严重冲击下,较难保持少数民族地区原有的生活方式,从而对少数民族言语发展起到阻滞作用。再加上汉语使用队伍庞大,已经击败少数民族语言成为一支独大的强势语言。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地发展,原有地域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各族人民聚集在一起,多种文化的碰撞以及思想上的交流,少数民族群众被汉化的现象越来越多,在影响彼此生活习惯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挤压。作为弱势语言的少数民族语言在人口使用数量、使用范围上远远低于汉语,这就导致汉语成为主导地位,少数民族语言只能屈居汉语之后,并受到汉语的实力碾压,加剧少数民族语言濒临消失。

(四)媒体传播强弱对比明显。随着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发展,汉语走进了千千万万个少数民族家庭。以汉语为传播媒介的各类刊物在少数民族地区比比皆是,而少数民族语言的电视、电话、广播、书刊却难觅。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受到媒体的引导,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汉语文化的影响、受到汉语教育的熏陶,进而慢慢忽视自己本民族语言,导致在日常生活交往中也会自觉使用汉语而不是母语。

(五)民族语言教育发展进程缓慢。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较为落后,使得当地的教学教育水平难以有较快发展。再加上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办学资源严重匮乏,学校管理不规范,教学形式单一,教师师资水平低等问题层出不穷,从而导致文化传承主体学习受阻和传播少数民族语言的成员断层。民族教育跟不上,青少年发展受限,很难接触到更先进的教育资源,長此以往对少数民族语言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也很难在青少年时期给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形成正确良好教育条件,引导其保护本民族地区母语,促进本区域语言的发展。

(六)民族地区群众重视程度不足。地球村、社会一体化进程加速,民族间杂居,从根本上减少了少数民族群众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机会,更加重视国家通用语言的使用。汉语开始占据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工作的主导位置,导致在少数民族群众心中母语地位下滑。父母在生活学习中不重视对孩子母语教育,容易给孩子形成一个汉语比母语重要的观念。青少年时期的文化价值观和语言态度有所转变,在他们眼中母语没有实际作用,漠视本民族传统语言,进而出现不想讲母语、不能讲母语的现象,甚至会形成对本民族语言产生自卑感,这个观念一代传给一代,母语地位愈加低,最后难以避免地流失。

二、建立完善少数民族语言保障机制的机遇

语言作为传播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要保护传承文化首先就要保护作为传播桥梁的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和传承,需要我们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思考如何在经济快速发展、不同文化碰撞的社会中将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和传承发挥实效。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民族语言信息化规范化的建设、政府高度重视对民族语言的抢救工作、顺畅的信息化大数据平台、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大趋势为建立完善少数民族语言保障机制提供了遵循。

(一)国家大力推进民族语言信息化规范化建设

信息时代日益推动信息技术的高速化发展,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对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扩大交流空间,提高语言文字信息化、规范化水平,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定期不定期采取各种措施,投入大量资金,使少数民族传统语言日趋朝着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健康发展。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创造一个良性民族语言发展环境,发展成效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骄人的成果,语言发展的保障力度也日渐提升。在现行发布的大量文件中,有关少数民族语言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政策措施、保障机制等具有长期指导性的内容,可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提供政策导向和依据,规范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二)政府高度重视濒危少数民族语言的抢救工作

对濒危的少数民族语言,国家采取“两手抓”的抢救办法,一方面贯彻语言平等政策,加强双语教育,尽量为那些尚有存活力的语言创造语言教学和语言使用的环境,从而提高语言保持的能力,延缓其消亡时间。另一方面,组织专门人员开展专项调查研究,记录出版濒危少数民族语言论著,并通过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等设立一批重大项目和基金项目,支持专家学者开展调查、整理、出版濒危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同时,在全社会中营造关注母语、重视母语学习和使用的氛围,保持和维护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至今为止,我国调查的语言已达40多种,将其研究成果收录出版在系列丛书中,数量多达30多本,将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数据供给大众共同研究学习,给社会制造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积极浓厚氛围,带动更多的人关注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为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和发展提供平台。

(三)互联网打造沟通交流平台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鼓励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在生活工作各个方面。现今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成为文化传播的主流阵地。互联网技术实现虚拟世界交流沟通,可以打破民族地区地理上的藩篱,促进民族之间的互通有无,交流密切。利用互联网平台,不仅实现民族之间的语言文化交流,凭借其无形化、互动性、多元化的特点也可以给少数民族语言传播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借助互联网技术保存即将濒临消失的语言,提供给语言研究专家研究,也能促进我国语言研究发展。利用互联技术,建立濒危语言的数据库,将少数民族语言刻录下来,利用多媒体形式通过转写、标记等过程保存,同时转化成为语音文字,进行官方传播。互联网技术给少数民族语言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互联网+”的推行,更加提高了本民族群众语言保护的自觉性。“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行,突破了时间、空间、民族的局限性,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人口较少的地区使用本民族语言的自由,能够给少数民族语言传播提供更好发展空间和机会。

(四)贸易促进少数民语言发展

在市场经济转型时期,贸易和投资企业的巨大推动力成功拉动少数民族语言热,许多少数民族语言逐渐被重视,语言活力得到彰显。少数民族语言生活在边境地区,边境贸易更是不可或缺。部分少数民族与边境地区交流甚多,许多生活方式相差无几。两地之间的贸易对于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更是起着一定促进作用。据相关调查,在少数民族地区举办当地特色语言培训班,培训商人使用民族语言与当地群众进行商业交流,有效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往来、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从而也能加大群众对少数民族语言的重视,减少相互之间沟通的障碍,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并且保护民族语言的多样性。

三、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语言保障机制的相关对策

我国对于少数民族语言规定较少,宪法中也仅是规定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本文认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应该着眼于国家立法确认语言权利的内容和界限,政府部门对少数民族少数群体使用自己的语言权利进行保障以及在社会教育、培训和宣传等对保护语言的氛围进行保障。

(一)立法保障。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有效保护和传承离不开国家的法律保护体系。在我国现今法律体系中对于少数民族语言的规定和执行上仍存在一定欠缺,憲法中的相关规定过于广泛和偏于原则性,而其他法律又过于零散缺乏系统性。因此,完善少数民族语言立法保障可以从明确少数民族法律中权利义务主体和具体内容、明确侵权行为和侵权责任内容、制定专门法律等方面着手,限定少数民族语言在日常生活、政治文化领域、司法执法等方面的使用,遵循宪法的有关原则,研究完善民族语言立法保障具体可行的措施。

(二)行政保障。行政保障就是在立法保障的基础上,由政府根据立法部门制定的有关法律对公民权利实施各种措施的保护,这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体现。少数民族语言权利是一种群体性的权利,不能和个人权利一概而论,但是在个人语言权利的行使中也是和群体的语言权利有所连带关系,这需要政府在其中要扮演积极主导的角色,对权利进行行政上的保障。行政保障对于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传承的实现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对其发展和传承的守护,一方面是通过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推动着当地少数民族社会经济语言方方面面的发展。另一方面,行政机关也要加强自身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在提高执法主体自身认识的情况下,增强依法执行的自觉性,保证少数民族权利得以实现,切实维护少数民族语言权利。更甚,行政机关要充分发挥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引导用,做好带头宣传使用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和学习有关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政策法规的先锋,给当地创造使用少数民族语言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教育支持。在文化教育中,语言始终贯穿着整个过程。我国绝大部分都是使用全国通用语言进行文化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强调本民族文化,使用双语教学,这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变得更加复杂。因此,首先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在国家层面制定出台专门关于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教育的统一规定和少数民族语言教育的相关政策,为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打下坚实的前提基础;其次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要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高校少数民族本地户籍教师回家乡工作,培养出一支适合本地区民族文化教育的特色教学队伍;再次是注重丰富教育形式,根据少数民族当地文化特色和民族特点,完善少数民族语言教材的编写,不断丰富和完善双语教师培训的方式及改进少数民族语言的教育方式,从而调动教育者的积极性。

(四)新媒体的传播力。在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的语言保护和保障机制将迎来新的契机。因此,要特别重视新媒体的作用,通过建立语言有声数据库,利用现代化专门设备真实录取原汁原味少数民族语言,充分使用信息储存库功能,能够有效应对新时代各种信息的冲击;其次,采用电视节目多语言播出的模式,扩大电视节目的受众群体,在提升电视节目的收视率的同时促进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播;另外,运用网络电影、手机、数字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巨大传播力,不断优化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和壮大的充分条件;最后,通过建立“互联网+”实时共享平台,助推少数民族群众、全国甚至于全世界均可以“零障碍”的使用多种语言转化沟通。

四、结语

语言中包含传承了该民族几千年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文化,保护语言文化的同时也是在保护文化。少数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我国秉承各民族平等的原则,致力在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民族政策,少数民族语言平等就是展示民族平等一个重要窗口。有效对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和传承是我国实现各族平等的重要一步。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保障少数民族语言发展传承必须要依靠国家法律和行政机关合力推进,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工作,也必须紧紧依靠互联网技术加快语言传播,在保障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同时,切实推动中华民族各个民族和谐相处,携手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胡品荣.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法制建设的思考[N].贵州民族报,2013-10-09.

[2]李宇明.论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J].中国语言,2010,(04).

[3]周庆生.少数民族语言在社会转型中的挑战与机遇[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03).

[4]李宇明.论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J].中国语文,2010,(04).

(作者简介:刘春玲,广西民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培训科科长,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论少数民族环境权保护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医用于治疗痢疾的黔产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道: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