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2019-07-09 03:15史亚辉高秀丽
祖国 2019年10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供给侧改革对策研究

史亚辉 高秀丽

摘要:在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同时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从供给侧改革基本内涵出发,深入分析了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目前就业现状,以及供给侧改革带来的就业新需求,从学生、高校、政府、企业四方面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为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提供了重要借鉴。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大学生就业   对策研究

一、供给侧改革

(一)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内涵

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实现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概念,提出从生产端入手,解放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提出了更为具体的部署,从供给侧改革入手,深化改革创新,实现经济的成功转

型。

供给侧改革侧重经济质量和效率的改革,目的在于增强企业的创新活力,注重经济长期、稳健发展。供给侧改革包括生产要素的高效投入、进步升级以及企业、科研机构和创新型政府管理的创新。通过扩大有效供给,淘汰落后产能,改善经营环境,提高经济适应面对风险的能力和灵活性,培育更具竞争优势的经济产业结构。供给侧改革通过减轻企业税负、减少交易成本、激发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进行各生产领域各项改革,释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增加向新兴领域和创新领域的资源配置,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转型和稳健发展[1]。

(二)供给侧结构改革带来的大学生就业新需求

我国教育改革是供给侧改革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体现,供给侧改革在高校教育事业中的应用,对社会进步起着重大作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是由当时历史条件产生,在我国教育发展进程中做出不可磨灭贡献。随着时代发展和进步,传统教育模式已不满足实际需求,必须顺势而为做出改变。供给侧机构改革将经济产业结构与消费需求结合起来,修正了产业结构,造就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为高校大学生提就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国家、高校、学生、企业四方面共同努力,统筹多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高校大学生是满足经济新要求,形成新经济增长点的高效人力资本,既要对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提升,又要求具备新思维掌握新技能,不断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观。高校和市场需畅通供需渠道,进行专业内容和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更新教学理念,培养新思维。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现状

改革措施聚焦在供给侧是我国目前经济制度的新常态,在高等教育供需结构调整过程中,高校大学生就业水平和质量有待提高,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能力有限,就业观念亟需转变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大学生自身能力不足问题日渐突出。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薄弱,就业盲目,所学专业与工作相关契合度较低。在校期间,学生理论水平较低,实践能力不强,自身素质不过硬。家庭投资教育目的定位不准确,回报期望值过高。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工作工资低,导致公众对教育投资信心不足,不满情绪滋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还存在就业观念陈旧问题,择业过程中期望值偏高,看重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对民营企业兴趣较低。创业作为拓宽就业渠道的一种途径,在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由于市场了解不充分,不了解消费者实际需求,盲目投资,缺少管理规划。其次大学生创业缺少资金支持,风险抵御能力较差。另外,大学生自身创业能力不足,知识储备有限,对待挫折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最后,创业扶持政策有待健全,创业环境尚需完善。

(二)高校育人培养机制落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需要完善

英国哲学家鲍桑葵提出,“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最终可归结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高等院校作为大学生与企业和社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指导大学生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设置专业雷同,师资力量薄弱,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缺乏特色专业,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脱节,能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的创新型人才严重不足[2]。另外,高校就業服务体系不完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素质良莠不齐,指导方法枯燥乏味,获取就业信息渠道落后,就业指导经费不足,为高校大学生就业造成一定的困难。

(三)政府政策扶持有待加强,贯彻执行力度不够

政府是大学生就业工作实施的重要组织者和推动者。为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我国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参加多种形式基层活动,但实施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政府出台的就业政策方针大多数并未达到预期效果,贯彻执行力度不够。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政府不断强化指导力度,及时加强就业供需市场的调控。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政府更应加大新兴产业就业方面政策扶持力度,努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

(四)企业用人机制不健全,供需渠道不畅通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聘难的主要原因是供需错位。企业总抱怨招聘不到合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关键原因在于高校与用人单位没有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供需渠道不畅通,导致大学生不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做出调整。部分已经建立的校企交流平台也大多流于形式,实际成效不明显。另外,大学生越来越注重发展空间,而部分企业提供的就业职位上升通道太过狭窄,和大学生的期望相距甚远,这更加剧了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一)立足专业学习,优化就业心态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各类企业更看重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对大学生而言,供给侧改革要求大学生首先要立足本专业的知识理论学习,掌握专业技能,同时加强实践锻炼,丰富自己知识储备;其次,要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和协作能力,提升应变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再次,转变传统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敢于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锻炼,鼓励学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另外,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促进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关键。努力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最后,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在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不失为解决就业困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但目前成效并不是很显著。

(二)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高校體制教育改革充分借鉴了属于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深化高校教学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课程结构。目前高校的教学模式跟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应以市场办学理念为导向,围绕新产业重新设置学科专业,开展满足特定行业要求的专业,进行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创新,实现理论和能力培养同步进行,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高人才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解决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2.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师资队伍建设。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水较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比如实际操作中,就业指导工作应通过讲座、朋辈教育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求职准备,使学生尽早确定职业目标,掌握必要求职技巧,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加强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市场导向机制

1. 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市场管理机制,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建立就业信息需求网络,不断完善市场需求反馈机制,使高校和企业之间建立有效沟通模式,根据他们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从根本上增强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2.加大创业中对于在贷款、税收等方面政策扶持力度。开通绿色通道,落实税收优惠政策。2018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充分体现国家层面对就业问题的重视。《意见》指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实施就业优先的就业政策,积极促进就业创业,继续强化培训服务,确保就业就业目标任务完成,并提出了支持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加快创业孵化载体建设、积极实施培训等几方面重点措施。同时《意见》强调要求各方履行社会责任,切实做好就业促进工作。

(四)健全企业用人机制,优化用人环境

1.企业应转变用人观念,强化竞争意识,打破排资论辈传统陋习,注重个人能力和贡献,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为人才成长营造良好氛围,不断增强企业对大学生择业的新引力[3]。

2.增强企业激励意识,完善员工培训机制。实行绩效工资,适当提高薪酬待遇可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也是员工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系。企业应不断完善员工培训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才梯队建设,针对不同岗位制定不同培训课程,提升员工业务水平,努力形成人才促进企业发展,企业发展成就人才的良好局面。

四、结语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为人才需求提出了新要求,为大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学生、企业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促使大学生就业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赵天睿,唐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经济问题,2018,(11):14-18.

[2]王志臣.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102-105.

[3]翟颖.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路径探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7,(36):1-7.

(作者简介:史亚辉,德州学院,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供给侧改革对策研究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