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2019-07-09 03:15王莉
祖国 2019年10期
关键词:民族复兴高等教育

摘要: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40年的光辉历程,我国在高等教育层面取得了一系列的伟大成就。40年间我国对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内涵式和外延式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储备和知识基础。本文分析改革开放40年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历史意义,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教育事业继续前进而不懈奋斗。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育体制改革   民族复兴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40年,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其发展历程关系着我国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的发展,梳理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和历史经验至关重要。

一、40年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使得中国社会停滞不前,1966年国家决定停止高等教育招生工作,高考制度由此作废。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科教战线的知识分子长期被“两个估计”错误思想所压制,站在百废待兴的历史关头,小平同志在恢复工作后,首先抓文化教育事业。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外延式到内涵式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既注重增加我国高等学校的数量,又在高校内部不断实行扩招政策,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1977-1985年,以恢复高考为起点的拨乱反正式快速发展

随着“四人帮”被粉碎,国家何去何从成为党和国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百年大计,教育先行,教育问题成为积重难返的中国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邓小平恢复工作后,把各领域有重要贡献的专家们邀请到北京召开全国科教工作座谈会。在会议期间,小平同志与专家学者们深刻总结文革十年给我国科教工作带来的惨重后果以及探讨如何使我国科教工作早日步入正轨。小平同志在听取与会人员的建议下,做出恢复高考的重要决策,国务院并于1977年10月正式通过。

1983年,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①。三个面向的思想成为我国接下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1985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同年5月27日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阶段明确指出:一是明确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开始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离不开人的力量,所以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成为时代的内在需要;二是不断扩大高校自主权;三是确立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实现了国家统一分配为主体,市场供需相结合的新型分配制度。

此阶段实现了科学教育的拨乱反正,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仅1977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两次高考,累计招收本、专科学生67.5万人,使得我国的人才培养重新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1986-1998年,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内涵式稳定发展

由于20世纪80-90年代国家财政压力,以注重提高办学质量为特征的内涵式路线成为主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要求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对教育层面提出了更大要求:人才的需求更加紧张,只有劳动者素质提升,社会生产力才能发生飞跃。发展高等教育,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着重提高办学效益,牢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

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仍然强调教育优先发展,在1993年《纲要》和1994年第二次全教會背景下,我国高校体制改革步伐较大,牢固坚持“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方针,完善了高校整体布局。1986 年高校数量为1 054 所,到1998 年时,高校数量已经减少至1022所。

(三)1999-2005年,以全面扩招为标志的跨越式发展

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同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鼓励各高校、各地区政府扩大招生规模,决定1999年在年初扩招基础上,再扩大招生33.7万人,在此基础上,1999年的招生数量达到153万人,增幅达42%,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知识学者的学习性和积极性,把更多的人才纳入到高等教育体系当中。由此,7年的大扩招到2005年时,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达到2300万人,在世界排行榜中居首位。大扩招还为我国科学研究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后备力量,改变了一大批人的命运,促进了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四)2006-2012年,以注重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的稳定式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我们必须看到,高校扩招使得高等知识分子数量激增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造成严重的就业压力问题;扩招还带来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许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处于“混”的状态,等就业时却发展自身并不具备工作能力,也不能适应工作环境和残酷的社会竞争环境。2006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提高教学质量,面对我国于国外先进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上,我们要汲取其精华,不断增强我国大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改变单单学习课本的现状,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从而在根本上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问题。

(五)2013年至今,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大学生肩负着未来国家的建设,是国家和民族实现繁荣昌盛的重要力量。全面小康的建成对大学生的各个方面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中央将“211工程”、“985工程”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现实意义

坚持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高等教育改革工作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到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去,这是坚持党的领导地位的体现。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国家拥有邓小平同志这样一位具有前瞻性眼光的领导人是多么重要,他不仅懂得教育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性,更把教育体系的拨乱反正放在改革的第一位。从改革开放初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到今天高等教育不仅实现大众化,而且实现人才质量逐渐攀升,这40年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就都是在各届党的领导集体的共同努力下实现的,都离不开党的领导。

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和人民的需求成为根本动因。1978年,百废待兴,废除多年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必须首先解决,废除高考的10年,国民知识水平出现了倒退的现象。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明确教育的发展必须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即正确处理好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与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发展现状之间的规律,在国家百废待兴时就要实行高等教育外延式的大跨越发展,在国内环境平稳时期就要提高办学效益与质量。人民的需求同样不只包括物质层面的发展,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也要时刻提高自身素质,参与到建设现代化国家中来,通过10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人民对于知识的渴望推动着国家高等教育的不断完善。

从现实意义上来讲,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直接关系到我国培养高等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对国家的整体未来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第一,全面小康的实现不仅依靠高等教育人才的专业力量促进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还对青年人包括知识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站在改革开放40年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推进国家高等知识人才的培养能够更好、更快的實现全面小康的目标。第二,只有把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代潮流结合起来,不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与知识基础,才能将理论知识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页。

参考文献:

[1]魏姝.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法制的演进与反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5).

[2]余小波,范玉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思想的演进[J].高等教育研究,2018,(10).

[3]张苏.改革开放40年中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策略的历史考察[J].教育评论,2018,(08).

[4]马德秀.改革将开掘出中国高等教育的巨大潜力[J].人民政协报,2018,(08).

[5]邓草心.高等教育管理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7,(05).

(作者简介:王莉,在读硕士,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猜你喜欢
民族复兴高等教育
浅析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复兴思想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人文信仰的建构是民族复兴的关键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