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

2019-07-09 03:15向敏
祖国 2019年10期
关键词:育人模式视觉传达校企合作

摘要: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为了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该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都比以往更为突出。校企合作是与时俱进的追踪企业对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设计需求的关键途径,也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最佳方式。目前普教色彩较浓的培养模式需要作出一定的变革。本文梳理了国内外校企合作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实践,在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上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思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   视觉传达   育人模式

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校企合作育人的必要性

工业革命以来的机器大工业催生了现代教育,使得教育发展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也因此逐渐远离了直接的生产过程。而与此同时,现代工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全面发展具体到视觉传达领域,设计师也需要具备全面的知识架构:30%的科学家(掌握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30%的艺术家(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10%的诗人(富有创造的激情,打破思维的边界),10%的商人(洞悉用户的需求并敏锐把握市场风向),10%的事业家(能实现设计工作的运营),10%的推销员(实现设计的对外传达)。这客观上要求学校教育与代表社会生产的企业结合起来。

当前校方在育人时缺乏实训渠道,而企业又经常招不到满意的人才。有视觉传达企业反馈,经常需要一两年时间继续培养应届毕业生。这样造成的社会成本是巨大的。事实上,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优势是互补的,学校掌握知识资源,在专业理论、基础研究等方面有优势,而企业在实践场所、跟踪市场趋势等方面具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非常有必要加大对校企合作的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三点要求,一是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通过“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二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三要牢固树立高校主动为社會服务的意识,利用高校人才汇聚、学科综合交叉的能力优势,全方位开展服务,要求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加文化建设,积极参与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这也为高校培育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人才提供了基础方向。

二、目前国外校企合作育人方式概述

发达国家的德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结合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华和科技背景,在校企合作育人方面形成了颇具本国特色的实践:德国政府通过《联邦职业技术教育法》,建立了“双元制”的法定地位。其特点是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并举,学生在接受企业实践操作技能培训的同时,在学校进行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法国的校企结合实行学徒制,学徒具有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培养模式为半工半读,学徒一方面在企业工作并在学徒导师的指导下接受实践培训,另一方面则在学徒培训中心进行理论知识学习。根据政府规定,在教育过程中,学徒和企业必须签订学徒合同。澳大利亚的校企合作由政府部门负责规划和组织实施,但其重点是定位在战略规划、经费管理,而具体的管理包括教育框架、能力标准等职能则由专业的教育管理部门操作。日本最具特色的是企业内培育模式,大型企业通常有完备的培训体系,针对企业需求培养新增劳动力,也针对现有职工进行再教育,总体表现为在终审雇佣的用人模式下,对职工进行从入职到退休的全程教育。

国外成功的校企合作具有几个显著特征:一个是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从国家层面对校企合作的体制和机制做出顶层设计,奠定校企合作的战略方向和格局。其次是建立在校企结合中具有行业主导地位的组织机构。通过建立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在制度和机制上保障行业组织机构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和义务,使其成为政府、企业和学校的中介桥梁。第三是增加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关联。在成果和人才归属、培养大纲和管理上增强企业话语权,提高企业的参与积极性。第四是建立了与校企合作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得校企合作的各参与方有法可依。

三、目前我国校企合作育人的发展状况

(一)国内目前校企合作育人的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校企合作育人快速发展,在演化过程中,发展了以下几种常见的模式:工学交替、订单培养、顶岗实习、项目驱动、产学研结合、 “2+1”结合等。

(二)国内校企合作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校企合作育人尽管取得了一系列的发展,但具有持续性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

1.校企合作的宏观管理架构还没有形成

校企合作需要教育、行业、财政等多个部门分工协作来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管理运营体制。现行体制下各部门间基于各自分管的职能范围处于分散管理、多头管理等状态。虽然目前也建立了一些联席制度和行业指导委员会,但这跟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例如教育管理体制落后、合作机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畅通等问题。

2.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合作的层次普遍较低

当前的校企合作中,学校的积极性较高,而企业方普遍不够重视,甚至很多校企合作仅依托于特定的人情关系,并没有建立具有可持续性的运行机制和模式。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缺乏内在的驱动力,也难以共享人力、技术和设备等资源。

在合作层次方面,目前的校企合作通常处于较低级别的部门对部门,甚至个人之间的合作联系,处于自发、短期、缺乏规划、靠感情和人脉关系维系的低层次合作,协调难、效率低、缺乏长期的可持续性。

3.专业课程设计带有浓厚的普教色彩,但缺乏针对性的实训

当前的教育带有很深的普教色彩,课程通常具有浓厚的学术性。普通教育具有较好的理论学习、系统性和全面性,但通常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四、我专业现有的校企合作育人实践及后期发展反思

近几年,根据“校企合作,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方向,我校视觉传达专业以包装设计课程为切入点,进行“项目化教学”的课程改革,尝试在本专业主干课程中进行项目化教学。课程围绕“鄂南地区特产包装设计”这一特色课题展开,将荆楚文化的内容以课程的形式安排在教学计划中,加入地方传统习俗、生活环境、民间装饰等的学习。把课程教学内容与鄂南地方企业包装设计项目相结合,如鄂南青砖茶、嘉鱼鱼丸、通山竹笋、崇阳麻花、向阳湖莲子等包装设计项目。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茶竹文化、三国文化、向阳湖红色文化、温泉旅游文化等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理,让学生学会寻找地方文化与包装设计的最佳契合点,寻找设计的灵感之源。

项目化教学连接了专业理论、区域文化和经济发展、企业实际项目,让学生在系列化的项目化教学中得到了有效的锻炼,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认知、拓展了对企业实际需求的感受。但这些实践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地方性院校资源相对缺乏,在学校主动联系企业的过程中,部分企业推诿应付;企业对学校的配合要么是基于临时性的单一工作项目,要么是基于特定的人情关系,缺乏常规性可持续性的安排等。

综合文献梳理和我们的实践,面向后期的发展,这里提出以下思路:

(一)视觉传达设计的校企合作需要政府或行业组织在宏观架构上的支持

學校教育有贴近生产实际、提高学生质量的内在需求,但没有直接的创效压力;企业有对前瞻性研究和设计的需求、对具有专业素养和创造力人才的需求,但企业讲究效率和创效,单一的企业很多情况 下也承担不了太多校企合作的责任。因此双方既有合作需求又有明显的隔阂。这时需要政府或行业协会在更高层次上做出全局性的规划、协调,包括对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知识和技能要素、财务安排等,使得教学和生产的协作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二)关切企业需求,提升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企业的积极参与是顺畅地实现校企合作目标的关键一环。目前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原因主要有: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秩序、学生素质与企业需求存在结构性差距、校企合作的项目与企业本身利益关联不高等。基于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举措:在人才培养机制上可以借鉴国外的的“二元制”,通过协议,实现一定意义上学生的“员工化”和员工的“学生化”。引入企业全程参与视觉传达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设计,让企业的实际需求渗透到教学规划工作。校企合作的成果能有效惠及企业,促进企业增加效率和效益。

(三)根据产业和企业实践需求,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

视觉传达设计的课程体系建设可以借鉴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TAFE艺术学院的做法。该校知识层面的课程纲要和技能层面的实习内容与操作项目,大多经过专家学者、教师代表、及企业机构代表共同商榷制定,课程大纲范围及教学顺序都有缜密的逻辑性。视觉传达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也需要根据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逻辑体系依次展开;在课程体系设计的组织形式上,可以由相关的行业协会牵头,组建由协会、高校和企业的联席会议或设立常设机构进行审议。

参考文献:

[1]关晶.西方学徒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131.

[2]黄日强,张发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征及优点[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36.

[3]郑建鹏.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J].设计艺术,2013,(02):22-23.

(本文为湖北科技学院校级重点项目“视觉传达专业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6-XA-012)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向敏,学历:硕士,单位:湖北科技学院,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猜你喜欢
育人模式视觉传达校企合作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鹤文化视觉符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