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管理理念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2019-07-09 03:15蔡子娟
祖国 2019年10期
关键词:应用探索精细化管理高职院校

摘要:随着人们对教学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宗旨的高职院校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职院校自身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由此,精细化管理理念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此笔者将深入探究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精细化管理理念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应用做出相应探索。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   高职院校   应用探索

教学管理是保障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得以落实的重要手段,教学管理者应在充分认识本校人才培养方针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的自身特征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方法,设计教学活动、协调教学过程,从而实现科学、严谨、有效的教学管理效果,多方面、多角度的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由此,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必须树立起精细化管理理念,严格把控教学质量的每一关,精益求精,继而保证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管理工作。

一、精细化教学管理的内涵和意义

所谓的精细化管理,就是提高管理过程中对质的追求,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工作过程的流程化、工作环节的标准化、考核评价的细微化,提高管理工作中各个环节的精确度,从而实现高质量的教学管理,获得更加优质的教学管理效果。而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往往体现为对整个教学运行的过程进行精细的管理和规范,让规范化贯彻整个教学管理工作的始终,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运行的科学性、严谨性和高效性。

(一)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精细化管理理念是经过实践证明的,并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的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通过运用精细化管理的方法,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向社会输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二)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渗透使整个管理流程得到规划,流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力求准确无误,把许多不必要的失误扼杀在萌芽阶段,继而保障了整个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质量。

(三)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能力

精细化的管理过程既是一个实施的过程,也是一个规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确定严格的执行标准、工作要求和时间流程,同时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及时对教学管理工作做出质量上的反馈,从而让管理者根据反馈内容做好调整工作,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能力。

二、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一)教学管理忽视现代理念,缺乏创新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从春秋战国起,我国就萌发了教育的萌芽,并不断成长壮大,时至今日,我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虽然饱受争议,但也得到了许多国家在教学效率方面的认可,与传统教育相比,我国的职业教育则出现的较晚,随着社会对高职人才需要的不断增加,许多中职学校纷纷升级,一举转型为高职院校,但是这些转型后的院校往往只注重对教学内容的升级和调整,忽视了对教学管理方法的更新与换代,用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方法管理高职院校中出现的教学管理问题,自然无法得到相应的效果,因此对于这些高职院校来说,它们的教学管理理念亟待更新。我们必须要明确高职院校在社会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宗旨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向社会和企业输出更多的高质量实用型人才。正因如此,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从来都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根据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要来积极调整教学目标和内容。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都存在形有余而灵活性不足的问题,其人才培养工作无法适应经济市场多变的就业环境,在这种教学管理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实现与社会岗位的对接工作,从而违背了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初衷。

(二)教学管理不够顺畅,缺乏效率

当前,校院两级式管理是我国高职院校的主流模式,这一模式能够延用至今自有其一定的优势,它通过把一部分教学管理的权利分配到院系的方法,实现院校的共同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院系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绝大多数的高等院校采取的都是这种二级管理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橘生淮北则为枳,同样的管理模式运用到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当中来,却出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究其原因则在于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是由中职学校转型而成的,在转型过程中,往往保存了中职学校的校务管理模式,缺少一整套完整的系部教学管理体系,没有相应的二级管理经验,自然也就会出现教学管理不够顺畅,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同时,校院二级职业的混乱,造成了管理工作的交叉与重叠,当出现问题时,很难划清责任范围,自然也就无法对其进行高效治理。

(三)教学制度不太完善,缺乏依据

教学管理制度是高职院校一切教务管理活动的准绳,一套完善的教学制度在高职院校教务管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水平的关键。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不是一层不变的,它需要随着国家政策法规的发展而发展,总之,教学管理制度是需要经过长期逐渐演变进而得到完善的一个过程。但是,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制度并未得到相应的发展,依然停滞在中职时期,这无疑不利于教学管理的高效落实,为高职院校的教务管理工作埋下隐患。

(四)教学管理的质量监控体系不够健全,缺乏力度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系普遍缺少必要的监察制度,即便有监察制度也多是形如虚设,缺少执行的广度和力度。为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起自身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工作,加大执行力度,以期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察觉教学管理中出现的漏洞和问题,并对此做出修正工作,此外,質量监控体系的健全也有利于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高职院校实行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一)课程设置精细化

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向社会输出高质量的技术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往往更加注重教学的职业性,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主,为了更好的实现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高职院校应不断细化自身的教学管理体系,在了解社会企业人才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精准定位,以就也为导向来培养人才,从而提高学校的就业率,促进友好校企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在这一目标的驱使下,高职院校在制订技能培训课程时,应对岗位需要进行精准定位,把握培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现校企的共同商榷、共同参与、共同合作的人才培养方针。同时,在设置具体的课程时,高职院校还应遵循层层递进的教学原则,在把握质的基础上追求量,在完成相关专业培训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不但要设置其所学专业的课程内容,还要广泛的涉猎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教学内容。而这些课程的设计都不是一层不变的,高职院校必须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才培养内容,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从而保证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与企业社会精准对接。

(二)课程安排精细化

在二层管理模式种,校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一些公共基础课的排课计划,而院系方面则主要负责一些专业基础性课程。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院校两级可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来对课程进行精细化安排,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应注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特点,逐层逐级的设置课程安排,同时,还要使选课透明化,让学生在选课前对所选课程有所了解,以提高选课的质量与效率。

(三)教学组织精细化

教学组织过程是高职院校教学运行的核心环节,我们在安排教学环节时,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工作,又要完成专业与岗位的精准对接工作。为此,各环节教师和学生必须加强联系,互通有无,做好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工作,从而推动教学组织的精细化发展。

(四)考试与成绩管理精细化

按照我国的教学传统,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质量高低的最终标准。当前,部分高职院校与时俱进,不但设置了普通的考试日程安排,而且也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测与评价,力求提高考核过程的精准度,并以此为参考指导实践。

(五)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

随着现代化信息手段的普及与推广,信息技术手段被广泛的運用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当中来,尤其是在信息处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应适应时代的发展,积极完善自身的信息技术设备,从而促使信息处理精确化、简便化。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校务系统积极与教师开展互动,通过校务平台及时向相关管理部门反映课程安排中所初见的问题和建议,增强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掌握教学动态。

(六)实现考核监控体系精细化

考核监管体系的精细化发展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考核监管体系的建立与健全有利于激发管理者的自觉性,使其自觉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减少一些不必要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监管机制精细化也有利于推动教学管理的不断创新,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精细化管理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高职院校必须积极转变教学管理理念,不断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实现考核监控体系的精细化发展,从而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输出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燕舞,朱贵喜.精细化管理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科学中国人,2016,(33).

[2]辛宇.精细化管理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7,(46).

(作者简介:蔡子娟,硕士,讲师,作者单位:成都艺术职业学院,研究方向:管理类,教育学类,运动医学类。)

猜你喜欢
应用探索精细化管理高职院校
道路桥梁施工中钢纤维混凝土技术应用探索
房地产开发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
推行细节管理方法 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移动互联网与农村语文课堂教学的对接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