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课堂教学

2019-07-09 03:15王慧娟
祖国 2019年10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教学

摘要:“核心素养”概念一经出现,就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它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之上。解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它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概括地说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落实“核心素养”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核心素养   历史   教学

今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经从文本解读走向实践探索阶段,其落脚点必然是课堂,而且是适应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形成的课堂。2018年1月《中国教师报》刊登题为《2018核心素养时代的“课堂革命”》的文章,它围绕着“核心素养教学转化的课堂流程设计与实施”这一框题,从课堂流程设计五原则、课堂基本流程改造与实施和构建课堂新生态三个方面,向我们阐释了课堂改革的愿景以及操作流程。课堂教学不仅仅使学生知识技能提升,更是学生思想品质、思维能力、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阵地。反思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如何在“教”与“学”中形成学生成长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摆在历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彰显历史学科育人功能,促进核心素养达成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科核心素养的更深层次的表现,是指导教学活动的关键所在,更是内化为学生基本素质的关键所在,而核心素养的达成,需要借助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的发挥。历史课程从目标来说,它承担着培养学生“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任务,从课程内容来说它体现着国家记忆和国家意识,这些政治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教育因素,是教学内容所蕴含的,不是外带的、附加的,它的教育功能是得天独厚的。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如何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优势,落实核心素养这一目标,我想应有这样几方面的考虑:一是教学目标的设定,应以重视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为基准。过去,我们的教学常常偏重于认知层面,强调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淡化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没有真正发挥出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今天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更应重视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所必备的能力培养以及学生参与社会、有责任、有担当必备品格的培养。二是挖掘教学内容中“德育”的点,促进学生必备品格的养成。我曾经听过成都七中叶德元老师题为《立德树人与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报告,他的观点是“做有温度的教师,上有温度的历史课”。他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挖掘历史课程中“德育点”,从“优秀人物(典型事件)中学习人的精神品质”从“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反侵略的斗争体现家国情怀”,从“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传承增强民族自信、 文化自信”,“从家乡的历史文化中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他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历史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教师要善于挖掘,抓住灵魂,寻找切实可行的切入点,当知识的呈现恰好适合学生的时候,知识就会和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实现精准链接,就能触动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参与意识,从中获取知识、收获感悟、启迪智慧,这样就能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在课堂上达成。三是教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核心素养教育下的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作用,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书是途径,育人是根本。从教学角度,教师不能只做教书匠,要善于利用课堂,抓住教育契机,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给学生适合的教育;从教师自身来说首先一定要有政治意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社会意识等,时刻想着自己的育人职责,想着学生的发展与民族的未来、与国家的前途有着密切关系;其次要通过自身的品格,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行为,爱岗敬业,勤奋进取的精神,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等的品格影响学生、启发学生,从而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关键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要任务和以“记—练—考”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模式,几乎阻断了学生思维空间,学习知识成为枯燥乏味的负担。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现象已逐渐减少,但对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能力培养还没有落到实处,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为根本,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问题化教与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石。“问题化学习”的关键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通过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不断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认识的学习过程为主线,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思索、探究,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进行知识的碰撞,形成历史认识,或者产生新的問题,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当然这里问题的设计需要技巧、需要艺术,现以大家都熟悉的“五四运动”为例:上课开始教师打破常规的阅读提问的作法,首先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五四运动浮雕”的图片,然后逐次设计三个问题:(1)如果你是一名导游,当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时,你将怎样介绍这块浮雕?(2)如果有游客问你“五四运动”的雕塑为什么会出现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内,你会怎样回答?(3)面对100年前年轻人的作为,你有什么话想说?连续三个问题的追问,实际上解决了五四运动的几个基本知识点,但这种以问题为线索的呈现方式创设了一个类似参观旅游的问题情境,拉近了问题和学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进而在叙述史实的过程中体会、感悟到五四青年的爱国精神,这种爱国精神的传承,家国情怀的熏陶,就是核心素养要求的学生必备品格的真正落实。所以说,历史是灵动的,不是死记硬背的,情感是发自内心油然而生的,不是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喊出来的,它给人的启示是精神的、灵魂的。

(二)情境式教学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情景化与问题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干瘪、枯燥,泯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以及利用历史知识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进行的核心素养的培养都无从谈起。前面提到的叶德元老师,把博物錧引进课堂、把学生带到烈士纪念碑前、带到田间、公园,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感悟历史、思考历史、研究历史、提出问题、寻找途径解决问题,培养了学习能力、培养了思维能力。当然我们不可能每节课都把学生带出校园,但是我们可以借助媒体、视频、图片等资料,加以运用,创设情境,思考问题,也可达到一定的目的。如讲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一课时,有位教师组织学生编演了历史剧秦国书生出游记,将书生乘车、住店、买鞋、吃饭的遭遇表演出来,不仅引起学生的兴趣,更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到统一文字、度量衡的必要与重要,感悟秦始皇的历史功绩,从而培养学生以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作为历史教育还可让学生再进一步思考“学习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有什么意义?”让学生在历史的探究中,认识到秦始皇奠定国家统一局面,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在大的历史观下更加深刻理解和认识秦始皇的伟大功绩,从而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以及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

“情境呈现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历史,融入其中,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情绪,这种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的过程。

(三)开展学科实践活动,获得学科素养的提升。《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16年修订)》明确提出“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开设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历史学科实践活动课程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总目标。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基于已有的学科知识和能力水平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运用学科知识与思维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等学科素养的理解,进一步获得人生成长所需要的学科素养,进而提升为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比如传统节日、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等,根据内容确定活动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可以是学生动手制作某一器物、可以是参与社会调查、考察,开展辩论赛,故事会等,学生通过真实的情境体验感受、感悟社会的发展变化,体味社会考察中的严谨与务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与实践中建立起与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历史认识,因此实践活动不仅要体现综合性、实践性的原则,更要体现学生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

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终身学习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成为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终身学习力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主要表现,它所重视的是对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呢?首先教师的活动设计,一是要围绕学生自主学习产生问题、自主或合作解决问题为主线去设计[2],教师将一个个问题以问题链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一步步解决问题,并形成整体认识。二是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各种学习策略,开展独立自主学习,经过思考、研究,解决问题。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始终是引领者、指导者,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放手、无目地让学生自学,放任自流是不行的。其次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问题生成、实践、操作、思维转化、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指导并促进他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学习探索,进而得出结论;再次教师要适时地指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利用资料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采用不同学习策略,自主以解决简单问题,合作以解决复杂问题,进而形成独立思考、实践和学习能力。

探究式学习方式是解决疑难问题、学习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的重要方式。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一般要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它要求学生必须活学活用学科知识和技能,研究解决问题。当然这种探究式学习不是盲目的,而有是计划、有组织、有主题的活动。教师根据学情、根据学生的兴趣特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出学习主题,将学生分成小组,各小组自愿组合,选出小组长,由各小组长带领,共同完成研究任务。各小组将研究结果汇总、制作PPT,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最后进行评价总结。这样地探究活动使学生由过去的“死记硬背”转变为“主动参与,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课堂教学评价,要向培养人的核心素养的评价角度拓展

课堂教学评价由于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主要围绕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展开,而忽视了历史课程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作用。考试评价的单一性,无法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个具备‘核心素养的人与单纯的‘考高分并不能画等号”[3]。基于“核心素养”的課堂教学评价将使“评价促进人的发展”这一理念变得更为突出。建立多维度、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价体系是深化课程改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和保证。

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必将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下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容忽视;历史教师承载着课堂教学的育人职责,面对挑战,努力为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解读[DB/OL].新浪网,2016-10-29.

[2]宁卫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DB/OL].中华联盟网,2017-04-01.

[3]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01-09.

[4]习近平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DB/OL].新华网,2015-08-23.

(作者简介:王慧娟,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初中历史教研员,中学高级,大学本科,初中历史教育,辽宁省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历史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新历史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