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自己——自知无知”的哲学思考

2019-07-09 03:15葛世林
祖国 2019年10期
关键词:苏格拉底

摘要:“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在自然哲学走向衰落、智者学派开始兴起的时代,苏格拉底的这一命题教人先要“自知无知”,然后不断反思自己、认识自己,做一个有“德性”的人。苏格拉底被誉为“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的人”,他的思想对于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将研究重点由原来的自然,逐步转变为人本身,他认为想要更加深刻地对世界进行认知,就必须要对自我形成正确的认识,该思想对人类的发展影响巨大,对于哲学的演进更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确定了人类的历史主体性,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奠定了哲学是“人学”的基础,对于哲学发展的道路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苏格拉底   人的主体性   哲学转向   自知无知

要想对自己形成深刻认识,内心必须要有一个观念,就是认为自己的认知是有限的,这一理念不但是苏格拉底在哲学探索过程中遵循的基本理念,同时也是他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在自然哲学发展末期,他的这种思想为哲学带来了新的探索思路,为古希腊哲学开辟了新的领地。叶秀山(1984)在评价苏格拉底时认为,其最为重要的哲学贡献是首次发现了具有哲学意义的自我①。“认识你自己”是哲学研究的第一要务,如果“不能认识你自己”,那么便不能很好的认识世界,这是苏格拉底思想的核心。

一、“认识你自己”的提出背景

“认识你自己”,这几个字雕刻于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门楣上,这是由苏格拉底提出的,他将该理念应用于哲学研究当中。在当时古希腊社会出现危机,自然哲学走向极尽、智者学派开始兴起的社会背景下,这一命题的提出无疑给古希腊时期乃至以后的哲学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变化。

(一)自然哲学的衰落

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初期,大部分哲学家崇尚的是自然哲学,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自然现象方面,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的是概括、观察等,通过这种方式来探寻万物本源、构成等,这就是西方本体论的起源,其中典型的学说有泰勒斯的“万物始于水”、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等。苏格拉底的哲学启蒙也是从自然哲学开始的,但是不久他就发现,自然哲学研究过程中存在着较多问题,例如方法、突进、目标、哲学现象等方面,均有着较多偏颇之处,学者们的重点关注对象是自然,但是却忽视了其自身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更多的是围绕自身感官物开展讨论,或是以构想出来的“原子”为最初依据,在当时科学条件还无法对这些理论进行科学检验证实的情况下,难免众说纷纭,如盲人摸象般,各自执其一而无法概述全貌,让人无所适从。

自然哲学为了寻求具体确定物而远离“自我”、目中无“人”的观点,引发了苏格拉底的的批判与反思,就此,他提出了自己的哲学原则,即“认识你自己”,同时以此为指引对人本身开展探索研究,希望通过对内心的审视来更好地探索自然②。

(二)智者运动的兴起

智者运动是发生于公元前400多年前希腊的一场启蒙运动,一批收费授徒、重点教授修辞学和论辩术,并以此为职业的教师是这场运动的主要发起人和承担者,他们的出现与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的衰落关系密切,他们对常规理念提出挑战,更加突出人的本性,引领了哲学发展的新潮流,在此期间,形成了一批关于人性的经典学说。在历史上较为著名的是普罗泰戈拉,他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是非存在者如何非存在的尺度”,这一著名命题高扬了人的主体性①,推动了希腊哲学的研究对象由自然向人的转变。

但与此同时,智者学派过于强调个体的主观态度,推崇感觉的主张和对普遍、理性和确定性的贬低或否定也引发了同时代的苏格拉底的思考。在熟悉智者们的观点后,苏格拉底通过著名的“产婆术”对话法,清除了智者学说的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推崇哲学爱智慧求知识的初衷,更加深入的層面对人性开展了探索,从而进一步充实了其哲学思想,即“认识你自己”。

二、“认识你自己”与“自知无知”的起源与内涵

(一)要认识世界先要“认识你自己”

斯芬克斯之迷存在于西方寓言神话中,其实这是在哲学历中较为著名命题,即“认识你自己”。该神话讲述的是,斯芬克斯坐在巨石上,现身于底比斯城外现身,它是一头狮身人面像,遇到行人就会询问:什么东西早晨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晚上三条腿走路?过往的行人回答不上来就会被斯芬克斯吃掉。有一天,一位年轻人做出了正确回答,他告诉斯芬克斯,该动物是人。不会走路的小孩,就是生命的早晨,手脚并用而爬行;而到了壮年,正是生命的正午,当然两条腿走路;等到了老年,已是生命的黄昏,只好拄着拐杖,三条腿走路。这位年轻人名叫俄狄浦斯,他回答对了,斯芬克斯由于内心感到十分羞愧,于是跳下了悬崖。

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不断地进行经验积累,对于天地万物的认识水平也会逐步提升,然而我们往往对于自己的认知是不够的。俄狄浦斯猜出了“人”的谜底,他很可能认识了自己,而斯芬克斯却没有认识到,所以他选择了死亡。

“认识你自己”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引发了人们思索为何存在这一问题。普罗泰戈拉认为,在对万物开展探索时,人是最基本的尺度,苏格拉底则将“人”的概念更加明确为“思维着的人”。这一认识超出了自然哲学的研究边界,令哲学的研究角度出现了转换,传统的自然视角逐步被抛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索人的理性,自此,主体性成为了哲学研究的重点。在践行“认识你自己”理念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要充分理解人的理性思想,推动提升自我意识,从而更好地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令人们逐渐发现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人,并开始意识到存在感,认识到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二)“认识你自己”就是“自知无知”

苏格拉底在论证“自知无知”的理论学说时,阐述了一个神话故事,讲述的是女祭司的故事,她负责传达德尔斐的神谕,她对凯勒丰(苏格拉底朋友)说道:在这世间所有人当中,最为聪明的是苏格拉底。在听到此事以后,苏格拉底感觉十分困惑,因为他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聪明的人,所以他走访了很多智者,包括工匠、诗人、政治家等,想要通过和他们的谈话来说明神谕是不正确的。结果他发现,那些自认为自己有智慧的人其实是无知的,有智慧的真义乃是自知自己无知,所以始终在追求知识。对人来说,自知自己无知而热爱智慧,才是真正的聪明③。

在苏格拉底看来,“认识你自己”就是“自知无知”,知识是经由对具体的事物的概括后而获得概念而来的,概念是普遍的、不变的,所以知识也是普遍的、绝对不变的。苏格拉底用“自知无知”来鞭策人们不断认识自己、追求知识与智慧。

三、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价值及意义

“认识你自己”的思想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地位,破除了人们内心的传统信念,令他们承认自己在认知上是存在缺陷的,从而激发了对真理追求的动力。

(一)哲学的研究方向发生转变

“认识你自己”这一思想在哲学领域具有非常高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该思想对哲学研究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令其发生了彻底转变,将原来对于宇宙奥秘研究,拉回到了对于人生的思考。

在苏格拉底出现以前,古希腊的学者们采用神话的形式来探讨自我认识问题。我们可以从“斯芬克斯之谜”中发现当时人们的研究思路,即神提出了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是什么”的思考,神话形式的阐述使得人与自然万物的差异并不明显,人自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受到“神”的制约,而苏格拉底的思想则令哲学领域的研究发生了重大转变,研究对象逐渐由自然转向人,他的思想认为,若没有通过理性分析来真正了解自我,那么也难以对世界形成深入了解。所以,自此以后,人们才正确地意识到自己主宰者各项活动,社会的主体就是人。“认识你自己”这一哲学理念,突出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地位,令人们逐渐具有了自我意识,不仅是哲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的发展。北大的胡军认为,人们自由地开展哲学思考的前提是,必须具有自我意识④。

(二)哲学的研究对象实现了由客体到主体的转变

从本质上看,人们对于事物的好奇使哲学开始形成并得到发展,这些好奇的内容涵盖了宇宙生成到生活点滴等各种现象,由于人本身能够开展理性思考,所以对各类事件都能够进行归纳、概括和分析,这令哲学发展过程中,对物质本源的研究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人们在不断认识外物的过程中,却发现人自身才是最应先认识的。在苏格拉底之前,智者学派的代表也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然而,苏格拉底则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认为该并未对“人身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解释,反倒因为提倡个体差异性而陷入了主观主义的谬误里去了,苏格拉底认为,哲学的对象不是自然,而是自我。苏格拉底提出,只有时刻意识到自己在认知上存在缺陷,如此才能够活得更加真实。这一观点超越了自然哲学的边界,令哲学的研究重点发生了转变,研究对象逐渐由自然变为了人的理性,将人的主体性提升到了哲学研究的范畴。“认识你自己”就是要认识有思想力的人,认识人的理性,从而促进自我意识的觉醒,确立了人类的主体性,使人类开始察觉到自身的存在,认识到人才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人应该自觉把握自身命运。

四、结语

在哲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认识你自己”这一哲学思想具有革命性意义,其影响是划时代的。它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教人“自知无知”,确定了人类的历史主体性,令哲学研究步入到了探索人存在问题的新领域,并指引着学者们不断深化探索、开展创新。纵观苏格拉底之后的哲学发展史,“认识你自己”始终是贯穿历史的主线,是哲学研究的重点。虽然苏格拉底及其思想离现在年代久远,但“认识你自己”的哲学理念仍然值得回味,其现实性意义仍值得我们不断追索。

注释:

①叶秀山、付乐安:《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一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66页。

②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4页。

③[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錄(上)》,马永翔,赵玉兰,祝和军,张志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11页。

④梁婷:《“认识你自己”——象牙塔里的思考》,《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35期,第234页。

⑤胡军:《哲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89页。

参考文献:

[1]叶秀山,付乐安.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一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

[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上)[M].马永翔,赵玉兰,祝和军,张志华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4]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5][英]弗朗西斯·麦克唐纳·康福德.苏格拉底前后[M].孙艳萍,石冬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6][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悄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7]胡军.哲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洪祖利.从苏格拉底的审判到“认识你自己”[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64-68.

[9]杨维.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及当代启示[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

[10]韩艳.“认识你自己”的哲学思考[J].荆楚学刊,2013,(03).

[11]王秋平.认识你自己的哲学精神和人文意义[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12]高崖.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的哲学绝唱[J].理论探讨,2005,(02).

[13]明月.试论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

[14]侯桂华.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价值[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15]梁婷.“认识你自己”——象牙塔里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0,(35).

(作者简介:葛世林,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苏格拉底
双倍的学费
苏格拉底的信仰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幽默
像苏格拉底一样拒绝
庄子和苏格拉底对死亡态度的哲学反思
论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及在法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苏格拉底教学法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苏格拉底的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