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地重组:国企改革新动向

2019-07-10 02:25蔡恩泽
董事会 2019年6期
关键词:招商局

蔡恩泽

近期,宝武、招商局等中央企业接连出招,控股地方国企,凸显国企改革新动向,其背后的市场逻辑耐人寻味。

新动向

6月2日,中国宝武并购马钢集团的“靴子”终于落地。当天,马钢股份发布晚间公告称,中国宝武对马钢集团实施重组,安徽省国资委将马钢集团51%股权无偿划转至中国宝武。

早在去年9月,坊间就有传闻,中国宝武正在洽购马钢集团,也许是出于商业保密和并购纪律,当时中国宝武对外并未发表任何评论,只是用外交式语言“尚未接到任何通知”搪塞媒体。

实际情况是,安徽省国资委将马钢集团51%股权无偿划转至中国宝武,中国宝武对马钢集团实施重组。通过本次收购,中国宝武将直接持有马钢集团51%的股权,并通过马钢集团间接控制马钢股份45.54%的股份,从而成为马钢股份背后的实控人。

中国宝武控股马钢集团,在央地重组案例中具有代表性。中国宝武由原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和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联合重组而成,于2016年12月1日揭牌成立。时隔两年半后,又将马钢揽入怀中,此次重组被寄予厚望,视为促进我国钢铁行业健康发展、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能过剩行业兼并重组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集团的关键措施。

中国宝武与马钢集团均属于千万吨级以上的大型钢铁集团。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宝武和马钢集团粗钢产量分别为6742.94万吨和1964.19万吨,合计达到8707.13万吨。这意味着在产能方面再进一步增量,就能与全球最大钢铁制造商安赛乐米塔尔比肩而立。

招商局集团对辽港集团的收购也引人注目,被称为富有戏剧性的收购。同样是6月2日晚间,大连港、营口港、锦州港同时发布公告称,辽宁省国资委与招商局(辽宁)港口发展有限公司5月31日签署协议,辽宁省国资委拟将其持有的辽港集团1.1%股权无偿划转给招商局辽宁,本次划转完成后,招商局辽宁将持有辽港集团51%的股权,从而控股辽港集团,辽宁省国资委持有辽港集团另49%股权。这也是全国各省市港口整合过程中,当地国资委首次将控股权交给第三方。

此次收购,辽宁方面一开始还有点“羞涩”,并非一步到位交出控股权,招商局集团走了两步棋才最终抱得美人归。

这一并购案例同样具有标志性意义,被视为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有利于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深度整合辽宁省沿海港口资源,全面落实港航强省和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意图,加快推进辽宁省海洋和港口经济一体化、协同化发展。

其实,央地重组并非始于当下,上述两家央企此前都有收购地方国企的先例,招商局集团在今年2月完成对湛江港集团的增资控股,而早在2007年,当时的宝钢集团就跨区域重组了位于新疆的八一钢铁。

新逻辑

央地重组,其实是两种市场主体体系的博弈。以前我们看惯了两种市场主体体系内部的并购重组,即央企与央企相互实施重组,地方国企与地方国企相互实施重组,鲜见央地跨体系的重组。这无疑是颠覆了大众的传统认知,况且其间确实障碍多多。不过,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大势所趋,这是央地重组背后的市场逻辑。

央企是行业的巨无霸、领头羊,其先进的生产、管理水平,行业内的领袖地位,在兼并重组方面颇受地方政府青睐,毕竟背靠大树好乘凉。但也有困难,主要是利益之争,一般情况下,只要央企控股,地方政府的话语权肯定要降低,有点失落感。所以并购谈判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会为地方国企尽量争取多一点权力空间,其实是为自己打算。

不过,央地并购,是互利互惠的双赢。以中国宝武并购马钢集团为例,马钢股份收购报告书指出,中国宝武与马钢集团重组,一方面将带动马钢实现跨越式发展,壮大安徽省国有经济,促进钢铁及相关产业聚集发展,助推安徽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将推动中国宝武成为“全球钢铁业的引领者”的远大愿景,进一步打造钢铁领域世界级的技术创新、产业投资和资本运营平台。

而作为2019年第一例央地国企重组,两者身份颇具代表性,一个是年初确定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央企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一个是国家八部委共同支持的东北国有企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沈阳机床集团。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被确定为11家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扩围企业之一。集团将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通过开展投资融资、产业培育和资本运作等,发挥投资引导和机构调整作用。

对已经集多项试点于一身的沈机来说,公司2018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88亿元。公司公告称,剔除资产重组因素, 2018 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同比增长 27.94%,已实现部分止损,整体经营能力在逐步改善。2019年初这个引入央企股东的重组协议,将为企业改革再添“靠山”。公告称,目前,中国机床工具行业亟需用新方法、新路径重建整合,优化产业布局,突出高质量发展,使之形成自主领先、分工明确、聚焦主业的新格局。

从盘活地方财政角度来看,央地并购,也是搞活地方财政的一着妙棋。今年国家减税降费2万亿,在财政支出刚性增加的背景下,“节流”的可能性不大,只能通过“开源”的方式充实财政钱柜。其中,通过增加房产税等新税种的方式虽然可行,但仍在论证,落地仍需时间;另外一种方式就是盘活地方政府手上的大量资产,地方政府除了拥有土地资产,更重要的是有大量的企业资产。在此情势下,地方国企就成了地方政府财政解困的一根“稻草”。

新格局

回首改革开放四十年,国企改革步步深入推进,从经营权下放到“两权分离”,从“拨改贷”到“利改税”,直至《公司法》出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完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实现了政企分开,落实了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硕果累累。

而近年来,继混改大幕拉开后,国企改革又有新篇章,这就是央地重组。财务状况良好的央企更有能力并购地方国企,壮大央企实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目前,国企改革在经历了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后,已进入关键阶段。何为“关键”?就是继2016年出台36個配套文件、“1+N”文件体系及相关细则,2017年正式开始行动落实后,改革进入深水区,进入啃硬骨头阶段。中流击水,不进则退,需要克难攻坚,砥砺前进。

国企改革由“中心环节”上升为“中心地位”,意味着国企改革的优先度出现了明显提高,其重要性紧迫性更为凸显,毕竟国企是国家经济的第一顶梁柱,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可称之为“第一主体”,发挥着主导作用。“中心地位”要有突出建树,国企改革任重道远。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授权放权清单(2019年版)》发布,包括五大类35项权责,其中涉及产权的有10条,涉及薪酬的有12条,文件60%内容是与国企改革有直接联系的。这为国企改革进一步廓清了前进道路。

这表明,国资委不再指导中央企业内部资源整合与合作,不再指导地方国有企业重组改制上市管理,不再指导中央企业所属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改制。此次取消、下放的诸多事项大多涉及企业经营权,目的就是让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一个风向标事件是,酝酿多年的南北船战略性重组事宜,有望在2019年下半年迎来实质性进展。

作者系财经媒体专栏作家,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

猜你喜欢
招商局
苏新刚任招商轮船董事长
招商局辉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