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底蕴策略例谈

2019-07-10 02:04郭太松
读与写·上旬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人文底蕴策略语文

郭太松

摘要: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是与人、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与人的具体的生命活动紧紧相连的。教学中,既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更要偏重于人文性,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真正功效——挖掘学生的人文底蕴。

关键词:语文;人文底蕴;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9-0249-02

我们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挖掘其人文底蕴,创设育人环境,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引导学生注重文化内涵,追求美好的人生,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品质,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地发展。笔者认为我们可通过朗读的培养、阅读教学、日常语文活动为主要途径去挖掘语文的人文底蕴,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在心灵体验、激情燃烧、思想碰撞、精神对话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开放思想。

1.重视朗读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朗读——心灵深处的放歌。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决定了汉语教学必须以朗读为主。学生在读中方能品词学句、感悟人生。多读是我国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有多读,才能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习惯。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作品的感情基调是很明显的,教师可以让学生或精读或略读。如《小巷深处》这种文章只能通过的朗读,学生才会震撼。通过朗读一定能感受每个母亲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不管是残疾的残疾还是暴躁的母亲,她们都会不顾一切克服困难来去爱自己的孩子,保护自己的孩子。这种洗礼很容易让学生由爱自己到爱家人升华到爱国、爱社会。从而达过人文底蕴的挖掘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朗读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因为文章是作者描写现实、反映生活、抒发感情、寄托理想的物质载体。作者叙述一件事情,描写一个人物,说明一个问题,论述一个道理,都是被一定的道义和社会责任感所驱使,为一定的道德理想、生存欲望所启动的。因此,在作者的匠心妙笔之下,无不饱蘸着酣畅淋漓、强烈鲜明的爱憎感情。朗读作品是一种感化、熏陶,读好一篇文章会心荡神弛,情思横溢,如饮甘露,浑身清新豪爽,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青少年时期,从朗读活动中得到的宝贵教益,对一个人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生活信念,振奋进取精神,激发斗争意志,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2.重视组织学生大量阅读,让文学作品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没有风。阅读就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因而教师要用有文化品位的精品读物,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人文教育的浓郁气氛,使现代语文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因为好书美文既能启迪智慧,又能滋补精神,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社会的镜子和时代的良心,学生多看这些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也是一种美的熏陶,更是对社会的一种考察。教师要牵引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使学生在同文本真真切切的畅谈中,获得青春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让语文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

语文课文中有大量的思想性极高的古今名篇,也不乏文笔犀利,思想深邃的历代佳作,关键是我们如何利用这些材料,我们要将作品中所蕴含的生命形态、情感形式有机地融入、转化到个体的审美体验中,才能让学生领悟到作品中所充溢的生命的鲜活和质感。教学诗歌,我们会被诗歌中那样单纯明朗、胸无渣滓,那样自然质朴、毫无造作,那样胆大率直,不加掩饰的真情深深打动,这种真情穿越几千年的历史烟尘拨动了一个个现代人的心灵琴弦。教学散文,是对语言所漫润的情感的体悟,使学生在灵与肉的碰撞中会心地进朱自请那有着“最完整的人格”的生命之中,油然生出百读不厌的感受。教读小说,是启发学生对现实人生的冷靜思考。

优秀的作品需学生潜心揣摩,生活教人求真,解读作品应该符合生活本真,只有如此,课内课外才能相得益彩,在讲授唐宋诗词和八大家教文等古典文献时,我们不是满足于向学生补充一些作品,而是花费较多的时间向学生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和一些作家的生平思想。让学生了解李杜、韩柳、欧苏……他们曲折坎坷的经历、忧时济世的热情、傲岸不羁的性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卓越不凡的才智识见、彪炳千载的文学创作,让他们知道苏轼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代代转诵,光照千古,而且也是曾经生活在我们这片饱经忧患的土地上的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活生生的人;他曾蹲过监狱、惨遭非人的折磨,他曾一贩再贩,浪迹天涯,他滴居黄州,忧谗畏讥,他泛舟赤壁,浩歌江东,他关心民瘾,兴修水利……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底蕴,才能使学生的心灵一次有一次地感到震颤。教授现代文时,也应尽量地从人性的角度把握文章,并联系具体的社会实际。明确作品实际上批判的是人性中存在的一个弱点——金钱异化的问题。如果我们多众人性的角度出发,让语文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才能让他们克服人性的弱点,形成征求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3.重视日常语文活动使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古代哲人圣贤的人格关照和警世言论,能开启学生的心智之门。孔子执着的人生追求、孩子般的热情、诲人不倦的长者风范,让人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庄子对生命的拷问和冷峻机智的谈吐;韩非子对人性的鞭辟入里的剖析;荀子对人的本质力量的铺张扬厉;孟子的洋溢着原始人道气息和民主精神散文;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坦荡心境;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挥洒自如;唐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放旷达、宋词“日出江花红胜火”的辉煌灿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阔胸怀;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都能启人觉悟,促人警醒,催人奋进。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丰厚肥沃,足以滋养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生根基。

由此可见,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在语文常规活动中,我们应不放过任何日常语文常规活动,让学生能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学习优秀人物的高尚品质,认清低劣人物的丑恶面目,让学生在学习、活动、生活中学会明辨是非,明大义,识大理,以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具体方法:除了常规的语文教学还可组织学生通过故事会、诗歌朗诵、三分钟演讲、辨论、参观等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指导学生。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最为根本的目标是陶冶学生情操、指导学生人生的价值意蕴。因而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破除唯理性教育的模式,在积累、涵泳、顿悟的过程中挖掘人文底蕴,重视情感、意志、审美情趣等的介入,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在心灵体验、激情燃烧、思想碰撞、精神对话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开放思想,即具有“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高屋建筑的人文视野,不良权势的民主意识,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使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1] 王积英.浅谈课堂教学目标[J].甘肃教育,2001年第12期.

[2] 杜时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J].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3] 叶平.《创新教育新论》[J].东方出版中心,2001年11月.

猜你喜欢
人文底蕴策略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