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的“恶即人性”主题

2019-07-10 01:54涂舒媛
文教资料 2019年13期
关键词:霍桑布朗原型

涂舒媛

摘    要: 《小伙子古德曼·布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著名短篇小说。霍桑通过对主人公古德曼·布朗夜间前往黑暗森林的旅程的描写,展现了人的本性。通过色彩、时空及《圣经》中的原型,呈现出“恶是人类的本性”这一主题。本文通过文学分析的原型理论对“恶即人性”这一主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 《小伙子古德曼·布朗》    纳撒尼尔·霍桑    原型    人性

一、引言

“原型”作为文学分析與文学批评领域的研究方法之一,最早出现于20世纪。《文学理论》的作者、美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家之一勒内·韦勒克将“原型”作为文学批评的三大理论之一(陈佳)。其在现代文学批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分析语境。

原型在不同神话中表现出相似的主题。指的是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情况下的神话中反复出现的某一形象,此形象往往具有共同的意义,或往往引起人们类似的心理反应,且具有类似的文化功能。对于《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的某些形象,许多学者和文学批评家进行了大量解读和研究。其中许多研究从象征或象征主义角度出发,即通过象征,表达物体或品质的潜在意义。

基于《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原罪与恶的主题的解读与研究也有许多。国内学者对《小伙子古德曼·布朗》的研究主要从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入手。比如颜色:粉色、黑色、红色三色的反复出现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这体现了霍桑一贯的创作思考,也就是对人类灵魂中隐匿的“恶”的挖掘(孙立盎)。作为象征主义的运用大师,霍桑的作品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象征形式和象征语言符号。通过分析《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三个主要象征符号:人名、粉红缎带和魔鬼的手杖,展现作者所要解释的人类原罪的主题思想(缪昕,杨静)。此外,也有分析是从宗教、加尔文主义的角度出发,结合对人性的黑暗及原罪的解读。在加尔文主义的巨大影响下,“原罪”这一观点深深地印在纳撒尼尔·霍桑的思想中,这可以从他的许多作品中窥见一斑。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霍桑呈现了人类内心的“恶”,宣扬了“恶即人性”和“原罪”的主题(耿毅)。象征主义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与原型方法有着相似的解读。本文将以心理学家荣格与文学理论家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为基础,将文学领域作为原型方法的延伸运用于分析《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人性中的“恶”这一主题。

二、颜色的运用

《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的颜色应用呈现出几种不同的形式,比如主人公名字“Goodman Brown”中的“褐色”(brown),费丝的粉红发带,森林中的黑色元素。

小伙子古德曼·布朗的名字直白地表明了这个角色的某些特征。在英语中,“Goodman”的意思是善良和纯真,也就是说古德曼·布朗本质上是善良和纯洁的;“brown”褐色作为一种黑与白的混合色,像一种不明朗又隐晦的色调(钟毅,金开龙)。就人性而言,黑白之分就象征着善恶之分。黑色总是与黑暗面联系在一起,如其所说,即人性中的邪恶;白色总是与纯洁与纯洁的象征联系在一起,即人性的纯洁与纯真。这两者的混合就像是人性中善与恶之间的一个不定的天平,表明了主人公内心善与恶的斗争。

在霍桑的小说中,白色与红色总是具有象征意义,分别代表纯洁与邪恶(缪昕)。伴着介于纯洁与邪恶之间的粉色,费丝被描绘成布朗精神信仰的化身。在布朗心中,费丝是“有福的人间天使”。当古德曼·布朗随着魔鬼到森林时,他说:“……过了今晚这一夜,我要一直跟着她上天堂。”在目睹了牧师和古金执事的虚伪行为后,布朗祈祷道:“天国在上,费丝在下,我还是要对抗魔鬼,坚定不移!”即使是在集会上,布朗仍然坚持信念:“费丝!费丝!仰望天堂,抵挡邪恶!”费丝的名字含义是“信仰”。随着名字重复出现,主人公似乎试图将自己的信仰留在心中,秉承着善为人之本性的信念。但是,当布朗在森林中看见费丝的粉红丝带时,他绝望万分:“我的费丝也走了……人世还有什么善!罪孽不过空明罢了。来吧,魔鬼,这世界全是你的啦。”费丝在魔鬼集会的出现意味着布朗的信仰的丧失。无论费丝还是布朗,恶的一面都彰显出来,显现了霍桑想要表达的一个主题:恶即人性。

此外,小说中还有大量黑色元素的描写。根据《圣经》的描述,黑色象征魔鬼、苦难、痛苦和邪恶的灵魂;象征着死亡、灾难和一切令人憎恶的行为。首先,森林创造了黑暗的几乎无光的环境。当布朗在森林中发现费丝的粉红丝带时,他“绝望得发疯……他大笑了很久”。随着人物心理情绪的变化,背景的情绪随之变化:“道路越加荒凉凄清,难以辨认,最后终于消失,把它撇在一片黑暗的幽林之中。凭着“恶”,他仍旧往前冲。”这时的布朗不论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被黑暗吞噬了。黑影在布朗到达集会地点时对他说道:“欢迎……欢迎加入同胞的聚会,你们这么年轻就明白了自己的天性与命运。”黑影道出了人性中的邪恶天性。在小说结尾,我们可以发现更多黑色元素的线索,使“恶即人性”这一主题更加清晰。

三、时空的设定

小说中的时间与空间设置,夜晚和森林,常常被作为典型原型进行研究。在诸多故事设定中,森林元素笼罩着神秘的色彩,引领着读者向广阔的地域进行探索,体验森林与整个故事、森林与人物之间的联系;夜晚总是与人物或事物的内资特性的展现相联系。在帕灵顿(Vernon L. Parrington)的《美国思想史——卷一殖民地精神1620-1800》中,森林被认为是释放自由与个性的场地。在霍桑的小说中,森林具有不同的功能与含义。前文已经就森林中的黑色元素进行了分析,此部分将从空间设定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在此视角下,森林被视作邪恶与危险的象征。《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的林中夜游表现了荣格的“海上夜游”理论。在《心理学与炼金术》中,他将“夜游”描述成一种投射的、无意识内容的英勇恢复,即要经历危险的活动(田俊武)。

在《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森林作为整个故事的主要背景,与设定的夜间相呼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布朗跟随着魔鬼的化身屈身前往森林时完成某件必须在日出前完成的任务时,森林的描写是这样的:“阴森森的树木遮天蔽日,挤挤挨挨,勉强让狭窄的小径蜿蜒穿过。”然而,“人刚过,枝叶又将小路封了起来”,森林中的唯一通道指向人性的深处。随着旅程的前进,布朗亲眼看见了平日备受尊敬的人们聚集在魔鬼的集会,引起了他对自己的行为与选择的怀疑与恐惧。此处指出了森林和黑夜的另一种功能,即在森林的深夜的设定下,在隐藏的黑暗中,“恶”被触发。受人尊敬的牧师和古金执事在森林里显现出隐藏的恶。在城里,他们有很高的声誉地位,自称是“诚实的人和善良的基督徒”。但在森林中,布朗听到古金执事的声音:“我宁愿放弃授圣职的宴席,也不愿错过今晚的聚会。”同时牧师也帮腔道:“……好极啦,古金……你知道,我不到场,什么也干不成。”布朗心中人性的美好设想被无情击碎。布朗最终到达了魔鬼集会的地方,他看见无论是圣人还是罪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男人还是女人,所有人都在这里,包括他的费丝,肆意地展现他们本性的罪和隐藏在森林深处的恶。在发现真相后,布朗忽然回到现实中,一切都像一场大梦。后来,每当祈祷时,布朗“满面阴云,喃喃自语,严厉地瞪瞪妻子,转身走掉”。无论是梦境与否,他在森林里亲身经历的一切迫使他对人性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在后来的日子里,他像一个迷失的灵魂郁郁而终,再次印证了霍桑的“恶即人性”这一观点。

四、《圣经》中的原型

根据弗莱的原型批评,所有原型皆基于《圣经》、希腊和罗马神话。在《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一书中,他总结了《圣经》的原型,并将文学批评纳入《圣经》的结构中。在《圣经》的世界里存在着两种对立的人群:善良的(如上帝)与邪恶的(如撒旦)。在霍桑的小说中,许多人物形象都可以通过《圣经》中的夏娃、亚当和撒旦等人物原型进行文学分析。

在《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有一个带有典型魔鬼元素的人物(赖辉)。引布朗进森林的老人有一根黑色的手杖,“一根酷似黑色的手杖”,这根手杖“精雕细刻,活脱一条扭来扭去的大蛇”,这位老人“折下一根枫树枝……怪的是,他手指刚碰上去,那些枝枝杈杈就立刻干萎,干的就像曝晒了一星期”,活脱展现出一个魔鬼的形象。魔鬼留下了手杖,引诱着布朗前往集会。一个含有蛇元素的邪恶形象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圣经》中化成蛇的撒旦,他引诱夏娃吃下了禁果,使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魔鬼引诱人类放弃他们的信仰、犯下罪孽;哄骗布朗去往森林深处,致使他在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目睹了人性之恶后,布朗的余生充满了沮丧、焦虑和恐惧。魔鬼又一次达到了毁灭纯真,引诱和欺骗人类心灵的目的。古德曼·布朗从一个天真、单纯、慷慨的好青年变成了一个充满罪恶感与恶的人。布朗代表了被魔鬼引诱、被逐出伊甸园,失去信仰的人物形象。根据原型理论,故事主人公的悲剧性是由自身的弱点造成的(魏素芳,潘华凌)。对布朗而言,他的弱点即是他的天真。被魔鬼引诱正是他软弱的结果。然而,在目睹了阴暗面后,他无法接受真相,变得沮丧,逐渐失去了信仰,落得郁郁寡欢死去的下场。

除此之外,在《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还有许多来自《圣经》的原型,比如星星和天使。天使作为上帝与人类间的中介,连接着连个世界。在《圣经》中,星星是天使的象征。在《士师记》中,它们象征着从天上来的帮助。当布朗在森林中感到绝望时,他“仰望苍天,疑惑头顶是否真有天国”,他看到“天空蓝蓝,繁星闪烁”,当他正要祷告时,“虽未起风,却有一团乌云匆匆掠过天顶,遮住了明亮的群星”,这就意味着他失去了天上的帮助,意味着其信仰的丢失。

五、结语

整个小说笼罩着一种黑暗与模糊的氛围,直到小说的结尾,仍无法清晰地分辨这究竟是一个邪恶的梦还是残酷的现实。然而,布朗看见圣人同罪人一起,在黑夜的森林秘密参加魔鬼的集会。在发现“恶”的真相后,布朗对人类和上帝产生怀疑,最終郁郁寡欢地死去。事实上,文本中多次有对这一主题的迹象与暗示。比如粉红丝带与老人的手杖。它们皆指向人类内心的恶的因素。除了此文分析的含义丰富的原型之外,小说中其他如火焰和黑云等原型的设置独具匠心,霍桑充分利用了原型带来的不确定性和神秘感,表现出一种独特的神秘而暧昧的审美。要充分领略霍桑传达的主题和艺术魅力,对其文本中的原型的解读与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霍桑的“恶”的主题,不仅在《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得以体现,还在他的其他许多作品中觅得踪影。霍桑通过对林中夜游的描写,传达了“恶魔在上帝允许下,会以一个纯洁善良的人的形象出现,即使是出于邪恶的目的,这无疑是一件臭名昭著的事情”,这件“事情”就是他贯穿整个小说,字里行间表露出来的关于“恶”的主题。

参考文献:

[1]陈佳.文学理论关键词“原型”分析[J].语文学刊,2012(05):68-69.

[2]孙立盎.名称与色彩的隐喻——论《小伙子布朗》的象征寓意[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03):50-52.

[3]钟毅,金开龙.《好小伙布朗》中的象征手法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1):50+63.

[4]赖辉.论《年轻的小伙子布朗》中的象征[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78-79.

[5]李姣.论霍桑作品中的森林意象——以《红字》和《好小伙布朗》为例[J].文学界(理论版),2012(03):134+136.

[6]田俊武.简论纳撒尼尔·霍桑小说中的“夜行”叙事[J].国外文学,2012,32(04):112-119.

[7]耿毅.从《小伙子布朗》看霍桑小说创作的“原罪”主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96-99.

[8]缪昕,杨静.论霍桑的人性原罪思想在《年轻的古德曼·布朗》中的体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31(05):118-120.

[9]魏素芳,潘华凌.神话原型理论与文学分析——以《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2011,33(05):42-44.

[10]Carl Gustav Jung. Psychology and Alchemy[M]. Routledge. 1969.

[11]Northrop Frye. The Great Code: The Bible and Literature[M].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2.

[12]Vernon L. Parrington. The Colonial Mind, 1620-1800 Vol.1 of Main Currents in American Thought[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World, Inc. 1954.

猜你喜欢
霍桑布朗原型
Legendary British Climber Joe Brown乔·布朗
玫瑰有刺
霍桑是清教徒吗?——从《红字》中的“罪”谈起
你好,我是布朗熊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