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转变及其当代价值

2019-07-10 01:58杨世超
学理论·下 2019年5期
关键词:实践观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

杨世超

摘 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它以新的姿态表明了革命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方式,指导了人类实践,推动了社会发展。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简称《提纲》)为视角,通过分析马克思实践观演进过程,从思维的真理性与实践、人的本质与实践、社会生活与实践角度出发,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基本内涵,并根据新的历史环境,分析了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基本内容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5-0022-02

《提纲》的产生绝非偶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纯粹的理论批判、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的唯物主义,在批判与借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实践的观点,揭示了实践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演进过程

(一)纯粹理论批判的实践观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赞赏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学说”,强调“自我意识的能动性”,但是他并不满意伊壁鸠鲁把人与周围世界分割开来的观点,主张人与世界,应有与现有的统一,认为哲学应该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展。一方面,由于此时马克思理论视域中的“世界”主要是指思想中的世界,认为普通市民在思想意识上的落后是阻碍德国解放的原因,因此他们倡导自由的自我意识哲学,认为作为自我意识的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决定力量,通过对它的理论批判就能改变不合理的现实,实现“世界的哲学化”;另一方面,“在自身中变得自由的理论精神成为实践力量,作为意志走出阿门赛斯冥国,面向那存在于精神理论之外的尘世现实力量”[1]75,马克思认为哲学只有和现实联系在一起,变成实践的力量才能发挥作用,才能使自我意识在批判现实中得到完善,既“哲学的世界化”。此时,实践观的积极意义在于它具有辩证的性质,但是它在实践观上是唯心主义的,是一种理论的批判活动。

(二)实践观由理论批判转向政治批判

随着马克思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入了解,他逐渐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他很快放弃了纯粹理论批判,并试图用理想的原则来批判改造德国的封建专制制度。《莱茵报》时期,他开始探索现实的物质利益和劳动人民的贫困问题。认识到了物质利益的重要性,看到人们的行为是受到财产、利益关系所支配的,国家同时也受财产占有者的支配。《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通过群众和无产阶级实行他的批判活动,在这一时期他的进步之处在于区分了“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他認为理论不能代替实践,政治批判既需要革命理论也需要物质力量,需要掌握革命理论的无产阶级,实践的主体已经由批判的对象转变为无产阶级,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这一时期的进步之处。此时他仍是从政治领域去理解社会主义,仍然把群众、无产阶级成为物质力量的原因看成是精神的。

(三)实践观由政治批判转向经济领域批判

随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深入剖析和政治实践观的发展,马克思开始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劳动,并指出自由的意识活动,劳动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性。通过对异化关系的分析,描绘了私有制环境下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使人回到了现实的生产实践中。阐述了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抓住了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内容——生产实践,分析了实践的基本特征,指出人对外部世界的改造不能离开自然界独自进行,第一次提出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问题。

(四)实践主体的提出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批判了以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阐述了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现实的物质生产看成是历史的发源地,表明了现实的生产劳动是实践的基本内容,揭示了物质生产方式的历史作用及实践在改变现存事物中的作用。在这一时期的进步之处在于,他指出每个历史时期的物质生产方式决定了思想的时空范围,人民群众始终是实践的主体,人类社会就是通过人民群众不断实践创造,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体现了实践观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二、《提纲》中实践观的主要内涵

费尔巴哈虽然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有所超越,但与马克思不同,马克思主张实现人类的解放要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而费尔巴哈却主张调节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在此马克思意识到这种思想不能指导现实的人类解放,创造新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就摆在人类面前,《提纲》便在这一条件下应运而生。

(一)思维的真理性与实践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人的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这不是理论的范围能够解决的问题,思想不能检验思想,理论不能检验理论,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才能使主观认识与客观现实联系起来,加以比较。人的思维只有在实践中取得了人们预想的结果,才能证明它是否是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在这里马克思解决了历史上哲学家们所争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性”的问题。

(二)人的本质与实践

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把人看作是抽象的个体,他企图从对这种单个人的孤立的抽象中获得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但是他只看到关于个人之间的某种抽象的普遍性或个性,而不是现实的人的本质,他认为人的本质包含在团体之中,在个人与人的统一之中,但在这并不是所谓的社会关系,而仅仅指的是爱情和友情,他脱离现实的生活和社会关系去看待人,因而他所理解的人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人,而不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因而他没有科学的理解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具有实践的特性,指出人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活动的、现实的人。可以说人的本质主要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人为了生存而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它是一定社会形式的产物。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这种特性帮助人们生产物质生活资料,所以可以说劳动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实践形式,人的本质也有实践的特性。同时,自从原始社会以来,人们创造的历史与实践活动不可分割,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本质上也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历史。

(三)社会生活与实践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们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而形成了社会,社会是人们生存实践的产物和形式。所谓的宗教情感本身也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本身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可以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得到科学的解释。同时,劳动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特征,人们通过劳动创造物质生活资料,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物质生产活动,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劳动。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了两种关系:一种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另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都与人们的实践活动密不可分。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也是由人们在实践中进行的各种活动推动的。所以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社会生活的本质,既实践的问题,这一观点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马克思实践观的当代价值

在《提纲》中,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建立了新唯物主义,标志着马克思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出现。它既科学解决了哲学史上哲学家一直争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性”的问题,同时也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以往的旧唯物主义哲学,它是与时俱进的哲学,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基础上,它的许多重大的哲学理论的提出都离不开实践的指导作用,所以科学的实践观在指导人类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同时也丰富了实践观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作为一种理论,在历史上对于指导革命的实践起到过重大的作用,在理論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了实践观的内容。毛泽东同志在革命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把中华民族从危难中解放出来;邓小平同志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和举措;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

在当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新时代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在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产生新的思想,新的思想反过来又指导实践。新时代立足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我国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的需求层次和内涵随之提高,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已经转变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得出的科学论断。另一方面,在新时代我国社会的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经历着世界上最为远大且独特的实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分析国内外的形势和特征,审时度势地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做出科学的论断,一个新的关于社会发展的“实践观”篇章正在不断被书写。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发展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是到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目标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它是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这一总任务的设定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是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中国的新时代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既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过程,同时又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下实践的理念,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时刻注意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为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实践观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马克思实践观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的基本内容与安全评估目标
探讨谨慎性原则在经济管理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商业模式分析
马克思对旧哲学基础的反思批判
浅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