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阅读教学实践

2019-07-10 01:54冯鹏飞
文教资料 2019年13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冯鹏飞

摘    要: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对阅读教学策略进行研究,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立体优势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和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背道而驰,为了追求高分数,节约教学时间,一些教师将要学习的知识及对教材的解读和感受强加给学生,省略思维活动这一重要过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阅读思维的形成受到制约和影响。因此,针对以往教学中的一些弊端,我们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一、指导学生朗读,加深情境感悟

在语文教学中,饱含感情的课文朗读更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的理解,使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和故事情节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学生脑海中,把抽象的文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比如,在进行课文《鸟的天堂》教学时,我让学生朗读:“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似乎每一片新的生命在颤动。”我要求学生朗读以上内容时做到重点词句突出,感受榕树的特点,在朗读过程中加深对文中描述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重点朗诵“堆”,体会榕叶的茂密繁多。重点朗诵“颤动”,展示榕叶微微的动态。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到榕树的茂盛及其强烈的生命力。最后,自然而然地发出这样的感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我让学生对这句话进行反复朗读,把惊喜、赞叹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饱含感情的朗读中再现情境,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之情。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深入挖掘课文中的情感细节,在朗读教学中注入情感教育,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和示范朗读,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奠定基础。

二、渗透阅读方法,提升阅读水平

只有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应在具体教学中注重阅读方法的渗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意识。例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这一课时,教师无须采用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是用商量的口吻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钓鱼的启示》,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展开阅读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在教师的引导下,每一位学生都积极献计献策,有的说:“应该先通读课文,消除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有的说:“应该先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并找出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还有的说:“课文题目是《钓鱼的启示》,那么我们阅读的根本目的就是明白启示是什么?”通过全班学生的共同探讨,教师与学生一起制定本课的阅读目标,接下来让学生根据目标自主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完成所有的阅读任务。遇到不懂不会的问题,可以与其他学生探究讨论,还可以向老师提出问题,最终顺利完成所有阅读任务。这样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无形渗透阅读方法的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挖掘文本意义,提高想象能力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掘教材的文本意义,是提高其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过程,从人们接受知识的角度看,文本作品的意义是由读者用自己的审美经验通过视野融合,充分发挥想象,从而实现文本的填补与改造,最终生成的一种意义。这种填补与改造实际上是借助联想和想象活动进行的创新。语文教师应该知道每一部作品的意义都是由两方面组成的,一方面是文本本身给予的意义框架,这是常量,另一方面是读者对文本的认知与诠释,这是一种变量。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经历较少,知识结构比较简单,因此,小学生挖掘文本意义的能力较弱。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入作品文本,一方面挖掘文本的意义框架,另一方面参照人们在接受中产生的意义,通过对作品实现创造性的理解,生成作品的文本意义,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文章、掌握文章。

要注意,语文教学中意义的生成是由两个主体(教师、学生)共同完成的,其最终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章意义。因此,教师是架起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桥梁,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中介,不仅要将文章意义理解透彻,还要将这种理解传递给学生。那么应该怎样传递呢?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一些教师采取直接告知的方法,所以导致“满堂灌、一刀切、囫囵吞枣”的不良现象。语文的思维形式倾向于形象思维,必须借助想象力才能形成,因此,我们要注重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閱读作为一种“人本互动交流”过程,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激活想象力、丰富联想力,并积极参与文本的解释和构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文字的解码,重新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本形象,甚至开拓出连作者都意想不到的文本意义,加深文章的厚度与深度。正是因为联想和想象的加入,才便于教师将对作品的理解传授给学生,学生才能实现与教师在思想上的对接。教师就像是乐队的指挥,他首先在作品分析中注入自己的想象,然后调动所有“演奏人员”的情绪,使学生通过欣赏、交流、“演奏”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在意义。

四、读写说相结合,教会学生表达

小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是因为能力限制,小学生在表达能力方面比较弱,很难将观点表达清楚,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表达,将话讲清楚,讲明白,提高表达能力。例如,《一个接一个》这首儿童诗使用儿童语言表达儿童单纯无邪的内心世界,虽然语言简练,前三个小节的格式基本相同,但是表述清楚,将孩子们不同的心情和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看到孩子们被大人惊扰后的不开心状态,也看到孩子们内心的希望,还看到孩子们转念后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每个小节之间都环环相扣,与诗歌主题相互照应。这首诗歌描述的情节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十分相近,一些学生都有类似的人生经历,倍感亲切,可以结合文章后的练习谈谈自己“相似的经历”,瞬间学生的热情就被激发出来,积极参与讨论,将自己的经历分享给大家。

我们要鼓励学生学习文本中语言表达的方法和技巧,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语言表达中,尽量将意思表达清楚,观点阐述明白,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而且可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又如在教学《四个太阳》这节课的时候,可以利用课后要求培养学生的练习表达能力。“如果要画出每个季节的太阳,那你会给每个季节的太阳涂什么顏色”,完成这个任务首先要阅读文章,学习文本基础知识,掌握文本语言表达方法,如此才能开展语言表达能力训练。首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注意文本中的长句子,学会停顿,分析文本中锻炼结构相近的文本,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体会作者的意图和表达的思想情感。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表达训练,模仿文本语言表达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为什么要给太阳涂这种颜色?这种颜色代表了什么含义?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配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表达的内容会更加清楚、更加丰富、更加具有创意。

此外,引导学生从续写到创作。小学低年级的仿写练习体现了读写结合,中高年级应该将重点放在创新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实现读写结合的质的飞跃。现行的阅读材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如:童话故事、小说、探险故事、新闻、课本剧、散文等,为激发学生想象力提供了丰富的练笔空间,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说写能力。

五、课内外相结合,丰富学生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起到了拓宽教学广度、延伸教学长度的作用,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具有积极的帮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外阅读效率取决于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学生对课外阅读充满热情和兴趣,才能集中注意力,自发地搜集课外读物,从而在课外阅读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我们要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和动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将课外读物中的大致故事内容讲给学生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为了让学生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这则童话故事,可以将故事简介讲给学生听:“有一个小女孩,她无依无靠,没有亲人,靠着卖火柴为生,你们想知道她的故事吗?”这样一个引子就能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从而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解故事的详情。

另外,在阅读议论文和风景类的文章时学生基本没什么兴趣,这时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可以利用幻灯片给学生展示风景图片,配上精美的语句,当学生注意力被景色吸引后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看到的景物。

总而言之,古人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不仅可以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而且阅读是一种乐趣,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实现阅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燕.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5(A0):101-102.

[2]谢晓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作教学的融入探讨[J].好家长,2015(47):56-58.

[3]杨天荣.简析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J].吉林教育,2015(31):122-123.

[4]孙婷.多读·会读·巧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07):90-91.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