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途径探析

2019-07-10 01:58姚凤
学理论·下 2019年5期
关键词:教学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

姚凤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受学生、教师和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学实效性面临诸多挑战,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5-0146-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国家意识形态领域,承担着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使命。思政课是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阵地,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一个本质特性。因而利用主阵地,坚定教育方针,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仗,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考的首要问题。为此,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为例,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际出发,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一、高等学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政课教学现状

根据2006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列为我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其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对中国近代基本国情的总体认识,了解近代中国重大历史问题的来龙去脉及是非,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判断,使得大学生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智慧和力量,准确地把握未来,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进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和文化品味,积极地投身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思政课兴趣不浓,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不强,这其中有社会问题也有学校原因,有教师因素也有学生问题。

二、高等学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薄弱原因分析

(一)社会错误流行观念的导向

在当前社会大环境影响下,“一考定终身”的观念仍然十分严重,学生、家长、包括老师“功利性”地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主课科目上,属于副课科目的思政课(政治)自然从一开始就未被重视,导致学生考上大学,这种意识也被带入大学。社会上依旧存在的重理轻文现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理工科就业面广,文史科就业途径少”等,也影响着家长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同时,受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期影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方面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对部分学生的政治素质形成不同程度的冲击。

(二)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面对如今紧张的招生生源压力和学生就业压力,各高校将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培养与学生的就业率挂钩。为了让学生顺利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甚至于出现为满足各个专业课程的教学而牺牲思政课授课时数以及经费的现象,在高等院校正常教学中呈现思政课让步的局面。

(三)教师工作干劲缺失、课堂吸引力不够

就目前职称评价机制来说,教师要有过硬的科研水平。科研水平高,对职称晋升、业绩评比都有直接的影响。在此形势之下,包括《纲要》课在内的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滞后守旧,成为严重影响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具体工作上,教师“重科研,轻教学”,一心扑在科研上而忽视了教学;不专心讲课,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与生活实践相脱节,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魅力。

(四)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观能动性不强

由于社会、学校包括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理解、不重视,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加之就业形势严峻、专业课负担重、考五花八门的证书、党团社团活动较多等,不同程度地分散了学生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不少大学生存在对思政课“说时重要,做时次要,忙时不要”的看法,主动学习思政课态度不够积极。

三、提高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途径与对策

(一)增强社会教育的主流意识

《纲要》课主要研究、讲授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难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历史经验教训,它是一门理论性强、思辨性高、难度较大的课程。但是,本门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又在于“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本身,而必须把理论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1]46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两大历史任务”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同时引导他们学会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提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进而陶冶学生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味。根据当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形势,以《纲要》课教学为平台,让学生明白“今日之中国”来之不易。通过主流媒体、生活社区、墙体文化、大众文学、“微时代”信息传播等多途径,培养、提高当代人的国民心、爱国心、爱国情,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使命感。

(二)明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建立适合自身特色的教学实效模式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后来历经发展和转型,形成了高等教育的三项职能,即: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从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意识考虑,不能片面重视实用技术教育,过于强调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而忽视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也就蕴含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之中。就不同高校而言,可以根据本校的校园文化特色,建立适合自身特色的教学实效模式,加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组织领导工作,比如党工干部进课堂,上讲台;根据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譬如有些历史悠久的大学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创办起来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光荣革命传统,可以结合《纲要》涵盖的重要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合理地利用学校的历史文化、精神底蕴来感召学生,形成学院特色。

(三)领会思政课的精神实质,把握课程定位,承担思政课教师的社会责任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2]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全面深化課程建设综合改革,编好教材,建好队伍,抓好教学,切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1.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专业教学的思考

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尤其是《纲要》课教师担负着传授历史知识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任务。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历史对比法和课堂讨论对话教学,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将可比较、有联系的史实放在一起讲授,体现寓思政教育于专业教学的思考。比如《纲要》课中所涉及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知识点讲授时,可联系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探索“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进行比较阐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而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品味。

2.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

根据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思想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和培养机制的建立和健全,成为当下首要任务。全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应正视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将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并互为促进,在增强自身学识的吸引力的同时,提高教师独立人格的感召力和教学语言的感染力。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只是从老师这里汲取,而且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师除了担任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任务外,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当今大学生的德育自主性,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完成思想认识上的飞跃,即实现“要我受教育”到“我要受教育”的转变。

3.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加之高校提倡有效使用多媒体课件开展辅助教学的号召,多媒体教学方式被代课教师广泛接受和使用。同时,史学界兴起的影像史学、口述史学等治史方式也被引入了《纲要》历史相关类课程的教学,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并同时参与学习活动,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学生通过影视资料直观地去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经过,形成感同身受的心理体验,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思政课老师使用多媒体要对影像史料进行精挑细选,筛选反映历史真实面貌、符合课堂教学实际需求的影像史料来播放,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四)根据“教与学”理论原则,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观能动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授活动与学习者的学习活动相互作用而成的一个活动整体,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是指学习内容各组成部分的排列次序,是对“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做出科学的安排。因此,按照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逐步展开,并且根据学习理论的原则,考虑到学生群体的学习需要、接受能力来安排,在讲清楚基本历史事实的同时给他们适当的介绍历史学科前沿动态,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发现问题、关注问题、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活跃他们的思想,武装头脑,启迪思维,培养和增强他们国家主人翁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把社会境教、学校言教、教师说教、学生行教完美结合,改善思政课“说时重要,做时次要,忙时不要”的窘境。高校思政课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教育为前提,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教师教育为基础的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型的教育模式。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手段上不断推陈出新,从而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文.

猜你喜欢
教学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
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