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型空间构建路径探析

2019-07-10 01:58尹健江胜尧
学理论·下 2019年5期
关键词:构建路径思想政治教育

尹健 江胜尧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型空间构建指的是其活动方式和叙事过程的生态空间化构建,将主体的思想和行为状况视为一个复杂的空间结构置于社会中考察其生态空间的意义,旨在构建人与自然、社会、自身的生态型关系,促进空间结构模式的生态化。鉴于此,促进主体树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空间观是基础,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合理制衡是主要路径,基于主体代际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价值共同体的构建是最终旨归,三者层层递进,统一于党的生态发展理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型空间;构建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5-0158-03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近年来学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这一概念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理念和实践要求的更新,在空间理论的观照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实践发展路向进行审视,其中,有观点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研究“旨在打捞沉积的要素,扭转被遮蔽的意义,凸显空间对人的意义以及空间创造社会生活的行为。”[1]这就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以挖掘和重塑新型的社会空间因素的角色和功能,以应对人们日常生活日益凸显的碎片化空间、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并存的空间格局及关系结构问题,这其实关涉思想政治教育在处理人的思想品德与社会发展要求关系时,要在更加细微的、复杂的解构关系模式下重新考虑,即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型空间。本文试图从生态空间观、推进空间结构的合理制衡以及构建价值共享的共同体这三个维度,探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型空间构建的路径。

一、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空间观的確立

促进教育主体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空间观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型空间的基本路径,也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构建的题中之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目的是实现人的思想品德发展与社会对其发展的要求相一致,具体说来,也就是达到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主体间的关系全面协调发展的状态,这正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型空间构建的品格要义,即认识人自身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的生态关系,确认整个社会空间生产与人的空间的生存发展要领,也必须要夯实主体的生态意识与实践的基础,那么,主体的空间观在空间生成过程中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构建中树立科学的生态空间观。

树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空间观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一脉相承的理论和价值自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生态环境的发展要求也日益提升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实践遵循,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2]这就意味着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要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又要考虑生态文明建设之于人的发展的价值维度,同时也就昭示着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研究要从社会空间发展到人的空间发展侧重的转变,其中的作用依据就是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正是切中了互联网时代、消费时代的生产逻辑及其产物对人们日常空间问题的遮蔽、对人发展空间的壅塞之时弊。故而,致力于促使人们树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空间观,就必须在新时代生态发展理念的观照下,在链接人的内在空间与社会空间发展的实践中逐渐确认。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空间观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诸要素协调平衡的重要前提,在生态学视域中,各要素最优化的结合方式就是协调与平衡,换句话说,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空间观要求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介体与环体间的协调运行和生产,这就需要从这四大过程要素的空间特征和相互关系入手,保持实践过程的动态平衡;其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空间观是对接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系统整合的必然要求,它突出的不仅是内在构成要素的协调,还在于与外在空间整体的整合与调控,因此,树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空间观,就要以人的思想空间发展为中介,寻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空间与外在社会空间的契合点,以熟谙人们思想价值认同脉络,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效力;其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空间观关涉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意涵,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力量能够得到全面的释放,在现阶段,人的发展在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及其价值观的确证,而“价值则表现为人的主动的选择,而选择又受制于不同的人生观念,在观念的背后,则依然是人的需要和欲求。”[3]可见,树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空间观关键还在于培育人们对自身内在需要空间的认识,只有逐渐摈弃一味对物质需要的追求和自然空间的掠夺,才能提高自身的需要层次和质量,才能滋生符合人的本质的价值自觉,以接近人的全面发展目标。

二、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结构的合理制衡

从对物质生产空间的突出转变为对生态发展空间的倾向,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空间需要关切任务的重中之重,因而这也就预示着从对外在社会空间的发展侧重转向对主体内在需要空间发展的关注,这一空间转向的发展要求和实践导向,内在要求实现外在社会空间与主体内在空间的结构性融合,即在主体内在空间中形成与不断变动的社会空间相适应的血液与活力,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空间结构的合理制衡作用,即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空间结构与社会公共空间结构的主动糅合。弗洛姆说过,人因缺乏对自身内在价值的认识而使其发展受限,并主张人应该由外部空间的拓展转到内部空间的探索,他看到了人的内部空间之于外部空间发展的意义,就在于发生一种空间结构的生态型确证,以使人类对外部空间的一味拓展的发展理念和行为得到调控。

马克思认为人既是物质的存在、社会的存在,又是精神的存在,全然因为人有物质生存的需要、社会交往发展的需要和精神享受的需要,故而,人的生存与发展既置于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之中,又有内在的精神空间、思想空间,且后者具有独特的空间结构和功能,这对于人处在外部空间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就在于让主体主动选择和连接内外空间的缝隙,实现整个社会空间系统的有序运行。实现这一空间的构建也体现了新时代新的社会发展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背后蕴含的价值尺度是发展重心的转移,在进入新时代之前,由于经济增长和生产发展上的患寡,我们的社会主旨要义是以发展经济为中心,进入新时代,由于社会空间发展与人的空间发展间的不均,我们的社会主旨要义转换为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发展的要求不再是单项追求数量上的增长,而要追求高质量的发展目标,也就是符合人的发展需要和规律的发展模式,其中,“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方面”[2],这一人与自然、社会及其自身间价值关系的矛盾点,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中,也就是关于主体空间结构功能与外部社会空间结构功能间的矛盾,故而,培育生态型的社会空间也成为今后社会发展的必要举措,也要从内外空间结构关系的分析中挖掘主体内在的精神和思想空间资源。

如果说,外部空间充满人的需要与外界一切的联系,内部空间则涉及人的需要与自身思想、价值、精神、道德以及心理等的关联,一般而言,自然生态空间表征人与物之间平衡的生存关系,社会生态空间表征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交往关系,精神生态空间则意味着人与自身之间有序的发展关系,可见,作为主体的人,从整体实践角度看,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主体相互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这也使得千差万别的人和物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也形成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网,由于内外空间条件的变动,整体关系涵容着互利共生、协同共进的积极关系和恶性竞争、捕食寄生的消极关系,外在的生态空间具有的自我调节机制能够促使这些关系系统趋向平衡,而内在的精神和思想生态空间要想归结于平衡,也需要激发其内源调节机制,在动态结构关系中发挥着渐进式的维稳作用。

其一,从内在空间结构推动内源调节机制的生成,也就是从受教育者思想空间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所展开的环节,主要涉及其知、情、意、行四个环节,认知深化是前提,情感关注是稳定剂,意志认同是动力,行为落实是综合反映,必须致力于这四个环节的有效生产;其二,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诸要素与受教育者生态关系的构建,关键在于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建设性特征,构建多维的思想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决人的思想困惑,进而促进人的思想和精神空间发展,构建良性和谐的空间关系,具体说来,从主体角度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的生态关系构建是催发内源调节机制的驱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位置不是处在同一维度上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空间。”[4]这就依循主体思想空间变动的结构特征来合理运用和完善教育载体;其三,从外部空间结构注解内源性调节机制的生成,以对人的内在空间结构做整体性的梳理与调控,只有生态型的结构才能塑造良性的关系,反过来说,生态型的关系也可以作为生态结构建设的价值参考。恩格斯在《致康·施密特》的信中曾指出,在人类社会结构的更高层面上存在着一些“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領域,即宗教、哲学等等”[5]。鲁枢元将这些领域看成一个“精神圈”,即通过综合产生意识的“精神圈”,在此,我们同样可以将人的思想空间看作一个有社会关系总和映现的“思想圈”,它产生于人的思想空间,却是对外在空间关系的认识和精神价值的信仰,故而,还是要考虑社会空间生产的总体性过程矛盾和规律,平衡人的发展需要与需要膨胀间矛盾,形成圈内圈外关系的合理制衡。

三、代际空间的可持续:构建价值共享的共同体

促进主体间代际空间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型空间的时代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型空间构建实践研究最终要实现其功能的长效性和预设性,保证人们政治认同和社会遵循的高度自觉,同时,这也是优化生态空间结构、实现对人的空间发展合理制衡的内在要求,优化空间结构是为了平衡内外空间诸要素的运行过程及其关系,以此稳固未来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和社会秩序的认同和践行。要想促进主体间代际空间的可持续性发展一方面要实现当代人对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和社会秩序的认同和践行,而预期未来人的认同规律,保证未来人自由自觉地继承和创新,则是可持续性的另一方面的表达,这就要求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夯实其真理性科学性理论与实践基础,并护持超前性先导性的理论与实践超越,在构建生态型空间的视阈中,致力于构建起价值共享的共同体。

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阶级共同体的认知基础,提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6]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共同体作为发展的空间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就在于其给予人的自由实践以包容的空间,尤其是对人的自由意识给予重要安置和保护,要求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价值旨归,而实现这一共同体及其自由价值目标的过程是漫长曲折的,需要一代代人持续地秉持这一价值理念,不断努力奋斗,这就意味着共同体的实践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对未来人重要关切与期盼的生态意义:必须构建起全社会人们良好生态关系和社会良好秩序的生态共同体,即价值共享的共同体。

价值共享的共同体其实是从属于命运共同体概念中的一个子概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最大限度地实现后霸权主义时代全人类最大的共同利益……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视野下通过批判‘旧世界所发现的‘新世界”[7]。这一概念包括一种持续发展的生态意识,内含有价值共享和责任共担的意蕴。将价值共享的共同体理解为一个有规范结构和广泛认同的持续发展的空间,其实就是将全体社会成员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特定话语体系空间的主体,也就是将整个有关人的实践的空间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体建设当中,自然就要关注和预设未来人的价值指涉,廓清当代人与未来人代际主体空间的发展接续,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即价值共享的共同体的意涵所在。

其一,建设价值共享的共同体要夯实稳定的空间关系,也就是要构建和维稳生态型的空间关系。有学者指出:“赋予某些地点一些特殊记忆力的首先是它们与家庭历史的固定和长期的联系。这一现象我们想称之为‘家庭之地或‘代际之地。”[8]这就说明拥有特殊记忆的空间或场所能够保持长久稳定的联系,即使空间是不断流动的,关于空间的记忆也会长久保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其空间生产过程中的记忆就是人们对理论知识逐渐形成不断上升为文化反思阶段的生活方式和关系,因此必须要构建起这种能够突出其独特话语色彩的空间关系。其二,建设并完善相关制度以维系共同体的生态活力,“制度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和发展的战略基点”[9],这是由共同体构建过程中的不平衡决定的,站在现实主体空间及其交互关系角度,价值共享的共同体首先是利益共同体,人们因为一定的利益才形成一定的共同体,当人们相遇,利益碰撞和冲突不可避免,空间利益差异会加剧代际差异,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思想和精神生产的空间,也就是一个思想、“精神利益共同体”[10],这就要建立一定的制度来维持不同个体利益需要的差异,以形成协调发展的价值诉求和责任担当。最后,以情感联结为关键手段,稳固人们的“认知共同体”,“认知共同体”理论强调以动态的方式阐释变化。在我们现代社会中,存在一批“漂流”在城市中的不固定群体,这些群体的未来流向及其价值观的确立也是带有疑惑,因为对当代人来说,未来人的空间是不在场的,此时人与彼时“人”不能相遇,不再是此在的“我们”,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人的价值观中更加注重“寻求个体创造与群体协调、情感与规范的合理平衡”[11]。让思想政治教育去显示一个不在场的未来他者,将其具体化为虚拟的在场,是需要特殊的情感来嫁接的,这就要求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能够构建起具有内聚力的情感联系,厚植人们对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恒常性、持续性,以创生“我们感觉”和“共同实践”的价值共享空间。

参考文献:

[1]卢岚.论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空间转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7(3):52-58.

[2]新华网.人民日报评论员: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EB/OL].[2018-05-20].http://www.xinhuanet.com/2018-05/20/c_1122860076.htm.

[3]鲁枢元.生态批判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6.

[4]张建晓,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空间结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6):18-2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89.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1.

[7]刘怀玉.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空间化”研究[N].光明日报,2018-05-15.

[8][德]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M].潘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301-302.

[9]戴锐.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运行机制与发展战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6):9-12.

[10]钱广荣.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的整体性视野[J].思想教育研究,2016(3):10-15.

[11]黄楠森.人学词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164.

猜你喜欢
构建路径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创业视角下高校跨学科创新课程体系的构建探析
从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看和谐社会构建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企业环境保护机制的构建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