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教育目标与高职院校的课程优化

2019-07-10 01:54张静
文教资料 2019年13期
关键词:课程优化终身教育高职院校

张静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介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中间起支架作用的教育阶段,肩负着学习者一生的继续教育和职业规划基础的重任。其开设的课程直接关系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及社会影响,兹试对有关课程优化问题作粗浅思考。

关键词: 终身教育    高职院校    课程优化

高职院校的教育内容及教育目标区别于普通的职业院校,更与本科院校有着本质的差异。大数据化时代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构建为既具备较扎实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又有着较高职业素养的综合型毕业生。为着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现阶段采取的教育模式由三大块构成,即专业理论课程为基础、技术专项课程为支撑、综合素养课程并轨的“三元制”模块。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如果一个人的一生学习只停留在学校教育的某一阶段,在此三大模块形式下的,即便有着丰厚的专业知识基础也会被新的理念新的需求所淘汰,无法实现人生最终的价值。终身教育理念的结合,在重视外部条件优化的同时,追求精神世界的不断完善,依托一生持续的被教育与自我学习,这也是现代社会对所有人类提出的持续课题。高职院校的教育阶段在人一生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学会学习,从而更好地从学校教育向社会教育过渡。本文将从终身教育的视角探析高职教育的课程优化设置。

一、终身教育观念在高职课程设置构建时的指导性意义

1.终身教育观念的概念阐述。从1965年提出终身教育观念以来,终身教育观念就受到全世界各领域的关注。终身教育是指人一生接受到的不同类型、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教育的综合,最终目的为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即从婴儿时期的人到老年时期的几大阶段都需依托终身教育的支持才能完成一生不断的价值追求,但这不意味着终身教育仅仅是人类为了适应生存和职业需求而存在的,更是为了发掘人潜在的无限的学习能力和价值实现。终身教育的终身性、全民性及灵活性决定了人类呱呱坠地到生命尽头都是一个无法终止的学习过程,且包括所有的平等受教育人群,并不是停留在历史年代里的精英学习。无论何时何处何种形式都可以成为学习的载体,包括婴儿时期的学前教育,幼儿到成年时期的学校教育,青年时期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过渡,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的社会教育,等等,构成了终身教育的系统体系。且随着终身教育观念的逐渐成熟,世界各国都颁布了终身教育的相关法律及法规并颁布实施。不少国家在教育领域做出一系列改革和体系完善,如韩国等国家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将成人教育以不同的形式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中,欧洲列国开放封闭的学校结构,为社会提供回归学习的机会。

终身教育的观念虽然还处在一个不断探索的实践期,但它已经对人类的学习和价值追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彻底改变了人类将整个人生阶段划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的观念。将教育仅局限于学校学习的陈旧观念突破,扩展到整个人类社会环境的各个角落。同时教与学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变,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培养人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主动推进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

2.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向终身教育观念目标前行。终身教育理念在我国于1993年正式提出,提倡在此观念的指引下各阶段的人们时刻保持学习的思想,在自身发展适应社会的同时反作用于社会的前进。人们从呱呱坠地到适龄进入学校教育后,就要经历不同的阶段,除了以学历为目标的必经学习系统外,还有自身职业发展的教育体系。高职院校的教育正是为了满足学习者在结束此阶段的学校教育后,能够较快地以社会人的身份找准自己的职业方向,在大数据环境下更快地适应社会。但是,在知识更新周期变短的环境下,如果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仅仅适应社会某一阶段某一领域,一旦遇到冲击和挑战就败下阵,高职院校教育的社会影响就会受到怀疑与诟病,唯有毕业生持续不断地学习,而不是带着高职教育阶段的老本一吃到底。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需要兼顾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训的学习内容,培养出具备自我获取知识能力的学生,形成教与学、学与用的良性循环,实现人的终身学习目标。就教学模式而言传统的照本宣科已经被逐渐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形式多样且丰富的多媒体信息化教学,使学习者在课本知识以外的空间获取更多的能量,能够在顺利毕业之后迅速转换角色。

二、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较为特殊和庞大,需要在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对多种专业特性和职业需求有所侧重。现阶段的高职院校采用的课程模式为基础理论课程与应用课程相结合,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为载体。主要课堂集中在学校内的封闭教室,结合少量课时的开放社会实践课堂。

1.高职院校教与学主体。首先,学習主体学生的问题上,高职院校招收的学习者的质量普遍不高,直接决定进入有别于初中阶段的新一轮学校教育时,学习者对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的接收效率。部分高职学生对学习方法、目标及竞争意识有着模糊的认识,再加上自我学习能力有待培养。因此,在高职时期始终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效果可想而知。高职课程的职业性和针对性必须建立在专业学科理论知识扎实的基础上,导致学习者在高职教育阶段一事无成,无论在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方面都有所欠缺,毕业时面临就业难、就业茫的尴尬境地。

其次,教学主体教师的问题。高职院校在招收学生这个起跑线上就已经稍显劣势,在学校引进高职教学老师时更是难以寻觅,双师型教师颇为欠缺。基础课老师使用着千篇一律的教材,教着放诸四海皆可行的理论知识。专业课老师从茫茫的教材大海中捞出一本看似适合的教材生硬地将实践知识搬进课堂。导致教材与学生脱轨、理论与专业摩擦的混乱局面。

2.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设置比例。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以专业定向培养为目标,如旅游管理、邮轮英语、酒店管理等高职专业,针对性地为某一领域某一行业培养出满足特定岗位需求的学生,在某一阶段某一范围内暂缓了职业需求的压力。基础课程教授学生掌握职业专业基础知识,强调了对知识本位的重视度,忽略了行业的发展性需求。应用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高职阶段由于课时比例的限制,仅仅学到技能的初级操作。从细化的比例看,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的开设比例有些失调,使学生从高职院校毕业后成为被企业看中的手艺人,而不是真正的技术型人才,无法达到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和人格本位的协调发展。

三、以终身教育为目标的高职课程设置优化

1.树立高职师生的终身教育思想。终身教育理念始终强调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需要将知识本位与能力本位和人格本位相结合,做出有机的重组改革。在发展越来越快,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的社会环境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需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更新学习和教育的观念,更新与时俱进的技能。学习者需要学会学习,根据个性化特征探索到适合的学习方法,树立终身学习思想。学习体系不再停留在学校教育阶段,在学校学习到终身学习理念,在结束学校教育后继续参加非正规教育或成人教育等形式的学习,终生学习。高职院校教师要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继续强化自我的知识能力、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包括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模式甚至是新的教学技术的使用等。如果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抱着同一本教材,使用着同样的教案,讲着同样的知识点,就无法在职业中找到幸福感。教师要抓住和利用各种学习机会,能够跟上学科和社会发展的脚步,适应新变化对教师这个角色提出的新要求,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和职业价值,找到学习带给教师的归属感。

2.优化基础课程和应用课程的设置比例。终身教育观念指出在人个性化的特性基础上培养学习者的职业技能及职业素养,始终以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和人格本位的协调发展为指导方向,以培养具备持续学习能力的高素质职业人才。高职院校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的设置比例需要根据个人和社会环境做出不断的适度调整,优化在每个阶段为学习者提供的比例。单一而职业性太强的基础课程设置显然在一定程度能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性知识储备力量,也有较强的社会价值。但是这样的基础课程设置只是一味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忽略教育的动态性和社会的发展性。对学习者一生的教育历程并没有起到指导性的持续意义。因此,基础课程的设置比例需要建立在以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不断创新不断学习的发展型人才为目的的基础上,在社会对职业的需求发生调整和变化时,学习者能够适时转变学习方向,拓宽基础知识面,获取相关的职业技能,在千变万化的数据中适者才能生存。高职阶段的教育是在基础课程较大比例下进行的,培养出的学习者将缺失职业发展急需的实践操作及动手能力,只会纸上谈兵。高职院校培养的应届毕业生为何在择业时不太受到企业的青睐,原因之一是高职教育虽然有适当课时比例偏向实践课时,但仅仅局限于对书本知识进行模拟操作,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应用课程的开设比基础课程的难度更大,既要有细致的技能操作培训又要有系统完备的学科知识。只有权衡好细节与整体的关系,才能将应用课程配置得恰到好处,开发学习者的潜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较高职业素养和竞争力的综合人才,毕业生在今后职业生涯中才会走得更远,飞得更快。

四、结语

终身教育理念为高职院校的课程优化提供了明确的指引方向,随着其对社会价值的深入影响,全社会包括高职阶段的教育逐渐清晰地看到終身教育的益处良多。一方面,学习者在学校教育期间能根据自身实际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校主体加快改革旧有的教育体系,将理论与实践、教室与企业、课程与证书有机结合,扩大整体的教学影响和提高社会地位,在与社会的博弈中又反作用于终身教育观念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卢丽华.我国高职专业课程与工作岗位的适应问题研究[EB/OL].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65-2007203572.htm,2013.01.01.

[2]张良.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建构研究[EB/OL].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542-1013162714.htm,2013.01.01.

[3]黄佳佳.终身教育背景下中职与高职课程衔接研究——以计算机专业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课程优化终身教育高职院校
终身教育学院(老年大学)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维修工艺与设备课程的优化与创新
国外终身教育模式借鉴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