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原中央苏区乡村振兴样板的路径研究

2019-07-10 15:14段毅翁贞林刘小春
老区建设 2019年10期
关键词:样板制约因素对策建议

段毅 翁贞林 刘小春

[提 要]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国家战略实施七年来,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统筹推进苏区振兴发展,意义重大。江西省永新县乡村振兴发展的案例表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乡村振兴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苏区以特色产业兴旺带动农民收入增加,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优化治理模式等方法促进了乡村振兴发展。针对振兴路径中的制约因素,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相关制度的配套供给、加快乡村振兴人才计划的制定和储备、完善相应资金筹措机制、加强乡村振兴价值的正向引导作用,以多措并举的方式统筹推进原中央苏区乡村振兴建设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

[关键词]原中央苏区;乡村振兴;制约因素;样板;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段 毅(1994—),男,江西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户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研究;翁贞林(1964—),男,江西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户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研究;刘小春(1978—)男,江西农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技术创新理论与政策。(江西南昌 330045)

[基金项目]中宣部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18MSJ014);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招标课题“协同推进打好脱贫攻坚战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18ZD01)

一、原中央苏区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国家惠农政策不断出台,随着乡村人才回流农村、弘扬乡贤文化、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等实践的深入,原中央苏区乡村建设逐步呈现出振兴态势,以永新县为例——永新县位于江西的西部、罗霄山脉中部,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大县和“三湾改编”发生地,同时也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县之一。自2012年6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从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等方面实行多措并举,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把握乡村振兴重点,持续推动产业兴旺

近年来,永新县把握乡村振兴的重点,持续推动产业兴旺。一是根据地理特征和地形地貌设计清晰的产业发展模式。即根据地理特征和地形地貌设计了“高山种楠、缓坡有柚、田间种菜、河滩育桑”的立体式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发展规模达25万亩。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704个,带动了3万多农户受益。二是依托红色历史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规划了“全景永新、全域旅游”的特色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布局,将永新县城“南翼”作为旅游发展的主阵地,以农业科技示范园为辐射点,永宁线、永厦线为两带,依托南路片区丰富的生态、文化、产业等资源,做足山水文章,实现串点连线汇成片。并深入推进三湾、龙源口红色旅游集聚区建设,谋划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实现“田园变公园、园区变景区、民房变客房、劳动变运动、产品变商品”五大转变,打造中国三湾军魂品牌和中国永新春联品牌,推动全域旅游、全新追求,使旅游产业在兴县富民、振兴乡村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抓住乡村振兴关键,逐步实现生态宜居

拥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两大招牌”的永新,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建设,实施城乡废弃物资源化、生产绿色化、生活洁净化“城乡三化”绿色行动,全面整顿生猪养殖业,建设生猪生态循环养殖小区,全面推广生态杀虫灯,依托凯迪电厂推广农作物秸秆发电等综合利用,打造“河长制”升级版,建设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体系,做好防控农业面源污染的工作, 加快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步伐。同时重点打好蓝天保卫战,整顿干道沿线的石灰精厂、沙石场等,抓好工业废气、油烟直排、工地扬尘等污染防治,全面推进“三禁”工作,加强生态建养保护,健全生态制度体系,着力打造美丽江西生态宜居的“永新样板”。

(三)强化乡村振兴保障,不断推进乡村文化建设

永新县强化乡村振兴保障,不断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一是永新县各级政府在乡村振兴中,非常注重挖掘历史文化精髓,弘扬正能量,以之来感染人、教育人。如以红色文化为引领,弘扬井冈山精神。以农村的良好家规家训为示范,促进家风文明。以优秀的民俗传统文化为载体,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以塑造优秀典型代表教育人。在乡风文化建设中,对优秀典型代表进行塑造,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来教育人。通過群众参与,挖掘身边的模范,如“最美护林员”、“最美乡村邮递员”、“最美加油工”、“最美乡村医生”等典型人物,教育和引导广大村民向这些道德模范学习。三是以打造乡风文明载体影响人。推进乡风文明,必须构建宣传教育阵地,以这些阵地为载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农村精神文明。建立各种文化阵地,如乡镇文化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宣传墙和宣传栏、主题文化广场等。建设祠堂文化阵地。通过村民理事会广泛开展“邻里互助、尊老爱幼、扶贫助困”等系列活动,建设了一批最美乡村。如各级媒体报道的洲塘村、甲洲村、三湾村、溶溪村等,其中洲塘村是国画名家刘勃舒的故乡,以书画为主题文化,整个村庄古树环绕,古村居保存完好,传统文化产业融入其中,既是一个旅游、购物的好去处,也是一个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好场所,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美丽乡村。

(四)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渐进落实治理有效

永新县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渐进落实治理有效。一是夯实“县—乡(镇)—村委会(行政村)—村民小组(自然村)”四级治理模式。如永新县在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中构建“四大战区”,将23个乡镇划分为东、南、西、北“四大战区”,每套县级班子负责一个战区,乡(镇)、村主要领导担任战区成员,形成了“总部统揽、分区作战、乡镇攻坚”的“1+4+N”攻坚作战模式。二是努力选好配齐和稳定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近年来,永新县不断夯实基层组织,以打造“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为抓手,大力开展“一树两强”主题活动,深化以党建为核心的“三位一体、四群联创”基层发展和治理模式,选好配齐村“两委”班子,村干部主要从原来村干部、退伍军人、有产业的能人等三类人员中产生。三是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自我管理作用。每个行政村或村民小组都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这些自治组织在纠纷调解、阳光村务监督、调动村民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等方面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四是依托新型经济体提升村民凝聚力,为实施乡村德治打下坚实基础。永新县努力发挥合作社、文化古村落、农业产业基地等新型经济体凝聚人心的作用,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模式,形成新型利益共同体,让村民在当前农村经济社会中提升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也让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得到提升。另外,永新县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提出让所有行政村征集制定一部符合本地实际、原汁原味的村规民约,并对外展示。如高市乡洲塘书画村充分挖掘该村人文历史,突出书画文化特色,制定并展示洲塘村村规民约,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五)立足乡村振兴根本,稳步迈向生活富裕

永新县立足乡村振兴根本,稳步迈向生活富裕。一是产业发展带动老百姓增收入、得实惠。如曲白乡因地制宜形成的山冲养鹅,缓丘种桃,山腰油茶,山顶肉牛的全方位产业发展。仅是特色黄桃产业挂果后农户管理一年就能产出效益一万多,高市乡通过“公司+贫困户”、“基地+合作社+贫困户”、“合作社托管,贫困户入股”等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三湾乡丝瓜种植和黑猪养殖产业,种植丝瓜亩均收益实现3000元左右,同时还可入股合作社获得股金分红,预计人均可增收约3500余元,同时可辐射带动周边20余户农户种植丝瓜增收致富。烟阁乡各村均成立了种养合作社,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通过能人带动,积极引导广大农户参与,特别是有效引导贫困户通过产业资金入股、土地入股和基地务工,切实增加了贫困群众发展后劲,建立一种长效增收渠道。二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百姓生活更加便利。三湾乡基层工作者全力推进村组道路硬化、危旧房改造、改厕、改水、改路、村庄整治等项目建设,确保生活富裕建立在扎实的基础设施之上。高市乡实施村庄环境整治、整村推进工程。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增加对改水、改厕、改路、通电等工作的投入。截至目前,高市乡贫困村整村推进点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已完成水沟、巷道硬化、改水改厕和主干道及入户路硬化,非贫困村的美丽乡村建设点也正在按照“七改”要求有序进行。三是教育、医疗政策更贴合百姓,为百姓排忧解难。在教育保障方面,建立健全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资助体系,严格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实行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义务教育阶段“零收费”,进一步减轻贫困户经济负担。强化“控辍保学”工作,对每一名在校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档案,做到“一生一档”,实行学校校长负责制,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子女因贫辍学。在健康保障方面,2017年县财政落实资金1592万元为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代缴新农合、大病商业补充保险以及基本养老保险等费用,实现了贫困人口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大病商业补充保险、大病救助全覆盖,筑牢健康扶贫、财政兜底补助“五道保障线”。在前期27种慢性病病种的基础上,再增加12种病种为门诊特殊慢性病病种。全面推行“先诊疗后付费”、“三免四减半”优惠政策,建立贫困患者医疗费用补偿“一站式”服务机制,力争贫困患者个人负担控制在10%以内。

二、原中央苏区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

永新县抓住国家战略机遇精心谋划,扎实工作,很多规划与发展策略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不谋而合。但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受到制度、人才、资金等要素“缺陷”的制约。

(一)制度供给不足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健全的制度是推动乡村振兴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调研过程中,无论干部,还是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亦或是普通百姓都反映相关制度供给不足,导致推动乡村振兴的“动能”受到制约。一是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供给不足,导致农村产业发展滞后,尤其是适度规模的产业发展受阻。二是农村产权制度供给不足,导致农村居民产权收益受阻。三是基层干部激励制度供给不足,导致基层干部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受阻。四是农村教育服务制度供给不足,导致农村居民子女教育供给受阻。

(二)人才储备匮乏

人才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乡村振兴离不开各级各类人才的智力供给与支持。他们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调研过程中发现,乡村振兴的各级各类人才储备状况堪忧。一是乡(镇)人才储备匮乏,乡(镇)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面临老龄化的问题。虽然近些年通过“三支一扶”考试,公务员考试,大学生村官选拔等途径招录了一些新生力量,但最终真正能留下来的人少之又少。二是村干部队伍储备匮乏。村干部队伍年龄結构同样面临老龄化的严重问题,且大多数村干部的年龄都在60岁以上,村两委干部队伍配备不齐,经常出现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三是农村农业技术人才储备匮乏。农村“七站八所”人员老龄化也非常严重,导致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的技术人才青黄不接,不少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沿用传统技术维持,农业企业管理人才匮乏。

(三)资金投入短缺

乡村振兴需要资金的投入,无论是推动产业发展,还是生态宜居环境保护,亦或是乡风文明创建及生活富裕的实现中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农村的偏远性和农民的弱势性导致资金投入严重短缺。一是乡(镇)及行政村的转移支付资金投入短缺。由于财政拨款机制的原因,乡(镇)尤其是村级获得转移支付总量都很少,如2017年一些较大乡(镇)获得经费拨款120万左右,村级转移支付资金仅10万左右,很难维持正常工作运转。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短缺,尤其是非贫困村,一些公共基础设施后续投入管护资金不足,导致可持续管理难以为继。三是公共事业资金投入短缺,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与公共体育服务投入严重短缺。

(四)价值导向偏离

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逐渐失范,父慈子孝、兄弟相亲的传统逐渐丢失,“物质”与“金钱”渐渐成为乡村衡量做人是否成功的标志,勤俭节约意识淡薄。扶贫工作中的“等、靠、要”现象时有发生。部分乡村的理事会“以利相聚”,推进工作难以打破情面,没有起到理事会应有的作用。村民思想滞后,没有契约服务意识,注重权利享受,轻视义务履行,缺乏理解和接受治理新方式的思维。

三、促进原中央苏区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既是一项经济任务,更是一项政治任务,对于全国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和示范作用。支持原中央苏区乡村振兴发展,就是要尽快改变其贫困落后面貌,确保如期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统筹推进原中央苏区发展与乡村振兴,应该科学规划设计好发展路径,以维护苏区乡村振兴工作可持续健康推进。

(一)完善配套制度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制度供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制度建设始终贯穿其中。一是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制度制定与供给,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收储基金,适时推出农村土地流转收储制度,以加快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制定与供给,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三是加快推进基层干部激励制度制定与供给,最大限度地调动基层干部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四是加快推进农村教育服务制度制定与供给,促使农村居民子女尽快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

(二)建立多种培训渠道,加快乡村振兴人才建设和储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的瓶颈制约因素。一是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和储备,合理调整乡(镇)干部队伍年龄结构比例。通过完善公务员考试,“三支一扶”考试和大学生村官选聘机制使干部队伍进一步年轻化,扭转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偏大的局面。适时考虑延长服务年限留住年轻干部,建议国家在合适时机推出乡村振兴人才储备战略或规划。二是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构建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农”工作队伍真正扎根于农村,并充实村两委干部队伍。三是加强农村技术人才储备和培训,进一步扩大定向培养农村技术人员的数量,实施农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三)资金多种筹措渠道并举,促进乡村振兴资金投入的接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资金渠道来源问题。一是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确保乡(镇)和村级的转移支付稳定增加,每年按一定比例增加乡(镇)和村级的基本运行经费拨款。二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新增基础设施投入向农村倾斜。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基金,以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保障机制。三是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资金投入,统筹农村公共体育及公共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进一步繁荣农村体育和文化市场,以提高农村居民的体育和文化素养。四是积极引导激励民间资本投入乡村振兴战略,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能力的形式增加投入或采取PPP模式引导民间资本投入乡村振兴事业。

(四)突出文化教育的作用,助力乡村振兴价值的正向引导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扭转“以利相聚”的局面。指导村民小组制定符合当地传统习惯,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村规民约,帮助村民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调动村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激发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弘扬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村风。注重现代治理理念、手段与传统治理资源的结合,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发挥自治矛盾的消化功能,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打下基础。注重培育“群众信任、政府满意”的新型乡贤队伍,发挥好新型乡贤队伍的作用,打造“德治为先、自治为基”的乡村治理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姜德波,彭程.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落现象:成因及治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视角的分析[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8,(1).

[2]温铁军.生态文明与比较视野下的乡村振兴战略[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3]姜长云.推进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J].学术界,2018,(7).

[4]贾康.乡村振兴和县镇金融发展中的政策性融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6).

[5]赵之阳.以产业融合引领乡村振兴[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8).

[6]张振楠,张秀荣.以农村公共服务为抓手推动乡村振兴研究[J].农业经济,2018,(8).

[责任編辑:朱晨光]

猜你喜欢
样板制约因素对策建议
净水样板的力量
样板案例
创新“四双四环”模式 打造课程思政样板
上合组织成为国际合作新样板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