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2019-07-10 02:04杨广玲
读与写·上旬刊 2019年6期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小学学校班级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其后提出了一系列激励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激励理念;小学;班级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6-0027-01

1.当前小学学校班级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及理念。根据相关的调查实践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大多数小学班级管理都缺乏一定的民主理念,在进行问题决策时没有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上,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在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和设置时大多是通过上级领导进行直接掌控,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观意念,兼顾教师的有效建议,导致无法进行因材施教,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

1.2 缺乏专业性的管理机制。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对于小学班级管理中最为缺乏的应当是专业性的管理机制建设。尤其是对于激励制度的完善和健全而言,在实际小学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缺乏相应的工作热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没有进行系统全面的规划,导致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对教学过程进行贯彻落实,管理无序混乱,无法为学生提供相对稳定的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

2.激励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策略和措施

2.1 树立明确的激励目标。众所周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当有明确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对整个事件从根本上进行有效的把握,对事件的步骤及环节进行明确划分,避免毫无头绪地进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要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充分发挥出激励理念的作用和价值,教师首先应当树立明确的激励目标。根据目标理念,优化教学环节,制定更为细致的教学任务,通过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测和措施充分发挥出激励理念的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另外,教师在采用激励理念对学生进行表扬时应当注重针对性和及时性。如果教师对班级中存在的一些良好的现象不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可能会导致管理难度加大。例如,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班级的风气不是很好,教师可以针对一些表现优异的、遵守课堂教学纪律的学生进行肯定和表扬鼓励。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那些上课不遵守课堂教学纪律的学生努力向成绩优异的学生看齐。如果教师没有及时给予肯定,一些表现好的学生会认为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就对自身产生了懈怠感,也会不遵守课堂纪律。

2.2 因材施教,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主要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将激励理念运用于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考虑到学生的综合感受和适应能力,站在学生的角度上采用一系列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措施。在进行激励教育时,教师首先应当对不同学生的个性行为特征以及学习情况、学习能力进行综合全面的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找出不同学生之间的聯系和区别,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实现因材施教。小学阶段的大多数学生思想活跃,好动好玩,如果教师在进行激励教育时所采用的措施不当,则会对学生的后期发展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公平公正的客观全面的评价考核。另外,教师不仅仅应当对学生进行表扬,还应当找准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如果学生成绩取得较大的进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选择其中的某一点对学生进行表扬。当学生犯错时,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而应当耐心的和学生去沟通交流,使学生意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并且引导学生积极改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激励理念的作用和价值。

例如,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有意不遵守纪律,故意扰乱课堂秩序,教师可以分析这个孩子可能是缺乏关注,想引起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注意。此时,教师应当观察学生在某一时间点是否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抓住机会对其进行一定的肯定和表扬。此时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更为注重自身的行为举止和综合表现,久而久之则将这样的行为方式作为自身的日常要求。另外,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家庭入手,分析学生为何会缺少关注,并且将其可能存在的问题告知家长,引导家长重视学生的真实渴望和实际需求,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当孩子受到表扬时,及时给予肯定;当孩子遭受挫折时,能够及时对其进行疏导。同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在学校中的日常表现反馈给家长,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

2.3 科学合理把握激励频率及强度。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次数的多少以及强度的大小都直接影响着激励理念的有效运用。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激励频率及强度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一定的叛逆心理,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自控能力较差,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在对其进行激励理念教育时,应当充分结合其个性化特征,因材施教,立足于其本身的特点进行教学活动的贯彻实施。当教学或班级管理遇到一定的困难时,教师可以适当增加激励频率和激励强度,从根本上了解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潜在动力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对于一些容易完成的教学任务而言,教师可以适当减少激励的次数和强度,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对教学适当保持一定的新鲜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激励理念的作用,教师应当树立明确的激励目标,因材施教,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科学合理把握激励频率及强度。

参考文献:

[1] 靖永乔.激励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6(15):7-7.

[2] 刘哲.激励机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教书育人,2017(8):32-35.

[3] 王桂香.浅析中小学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20).

作者简介:杨广玲(1972.9-),女,汉族,安徽省亳州市人,大专,小学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