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2019-07-10 02:04辛妍
读与写·上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意图导图文字

辛妍

摘要: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本文研究了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并分析了其不同的应用策略。语文阅读是锻炼学生文字分析能力、语言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良好工具。由于文字组合的奇妙多变,作者们善于运用不同的写作策略来隐藏行文背后意图,这导致语文阅读理解并非易事,尤其对于思维还未发育成熟的青少年。

关键词:思维导图;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6-0067-02

采用辅助手段来帮助学生更好第理解行文的含义,了解文字的奥妙就显得非常必要。思维导图具有形象易懂的优点,对语文阅读教学有重要辅助作用,本文将分析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用。

1.思维导图的特点和作用

1.1 思维导图的特点。思维导图也叫心智图,是利用图形来表达层次关系的一种信息传递方法。其本质上是有一定结构的框架图。一般通过图标、图案、文字套图和箭头等图像符号来表达存在逻辑联系的各类意义单元。思维导图具有导向作用,一般是在浅显的表象分析基础上,导向深层次的分析。由于图案的符号具有形象性,符合人脑对形象思维更关注的特征,因此,思维导图往往具有逻辑清晰,易理解,易于吸引观众注意力等特点。

1.2 思维导图的作用。思维导图在教学上可以发挥其易于理解的特点,来代替文字和语言易更有效地传递信息。思维导图可以发散学生思维,以形象的图形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推动学生开动脑筋,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思维导图以小的逻辑单元组合成组图或树状图,有利于学生对不同的信息进行分类;导向作用的箭头,有利于学生简单定向地发散思维,并发现不同信息之间的联系。层次清晰的思维导图,可以将复杂的文案以简单的图形逻辑表示,有助于加速学生对文案的理解,进而锻炼他们的文字分析能力。

语文阅读的信息主要以文字来表达,需要一定的想象转换来理解其中的信息。作家刻意采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也容易造成误读,误判,最终影响学生对文字信息的理解。思维导图可以辅助教师将文字包含的信息逐一地展示给学生,包括文字表象,文字修辞手法,文字逻辑性和文字备受隐藏的深意。这种层层递进的分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字表象和文字表达的作者意图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作者表达信息传递的过程,了解修辞手法的奥妙,并体味文字的魅力。

2.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语文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词组,长句的运用,了解各类修辞手法,最重要的是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意义,理解作者的意图。这种意图往往是深藏在文字背后的,因此,思维导图的作用就是作为辅助工具,方便老师来剖析文字,传递更多更准确的信息给学生。思维导图的运用方法非常多,以下是常见策略:

2.1 分类策略。分类策略是思维导图最基本的功能。通过单元框等形式,将同一类型的词组,句子圈定在一个类别中,可以方便学生将思维集中在同一类信息上,分类综合压缩了信息,有助于简化学生的理解。分类的具体方法可根据文意的情况而定,通常是将主要的繁杂的信息按类别归类。如同一类事物,一类景状,一类人物、一类思绪等等。在一个单元框内的文字其表达信息的层次等级应该是一致的,这样,当高层次等级的信息出现时,可以将低等级信息划归到上一层次,从而形成更大的分类。通过分类,学生可以了解不同词组和句子所表达信息的含量多少,清晰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之间的脉络。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这首诗曲中词组可以按词组类型分裂,如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事物分为一类,将“西下、在天涯”等状语分为一类,通过分类,学生就可以了解不同词组在文中所处于的信息层级,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2 递进导向策略。思维导图的导向作用是最常见的,字与字之间可以组成成词、词与词组成和词组,然后是句子,最后形成段落。作家的意图就是通过字代表的事物,词组代表的状态和句子所表达的情感等来体现的。但从文字的多少上就可以看出阅读中往往存在递进的意境表达的。相互递进的句子,最终将作者的意图表露出来,思维导图可以在分类的基础上,以箭头的导向形式,清晰作者意图是如何形成的,这种导图比起语言讲解和文字叙述来,有更富逻辑性和形象性的优点。思维导图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分析作者的意图是如何通过一个个句子的组合而发生变化的。有时,表面上看作者是在赞扬和肯定某种状态,但随着文意的发展,最终可能是否定这种状态了。教师可通过不同的单元框,将作者的基本意图和最终意图分类,并用箭头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分析这种意图的变化是如何产生的。递进的思维导图最有利于分析抒情性表达的递进关系。如对景状的描写递进为对景状的喜好,在递进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最后递进为对祖国的赞美。

运用递进的思维导图时候,要注意对导向箭头的分析,学生通过单元框和容易明白不同单元框中的内容,也明白他们之间的递进关系,但简单地用箭头将它们联系起来,而不分析过程,也不利于学生注重人本分析,因此,要仔细讲解递进关系是如何形成的,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表达这种层层递进的关系的。

2.3 情景模拟策略。思维导图还可以以组图的形式来模拟场景,以多类形式的图案进行角色扮演,并通过线条和箭头将图案组合起来,以形成网络关系图,最终组成信息较大,生活活泼的情景模拟组图。情景模拟图可以用来分析较长、较复杂阅读中关系图,可以在结合树状图的基础上,以更加形象的图片来代替各个树状分支上的分类,利用不同图片来模拟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利益集团,并最终在某个节点汇集在一起。通过这种较为复杂的情景模拟树状图,学生不仅可以一目了然认清文中的各类角色,而且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想象他们在文中的行为,进而了解文章中的冲突,作者要表达的含义等。在展示树状的思维导图时,教师可以不以文章的内容先后顺序来讲解文案,而是可以从树状图的各个树枝端开展讲解。有时文章作者会采用倒叙、插叙等手法,导致人物出现的顺序有所交叉,学生不易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而通过树状的思维导图的呈现,以及采取不同的讲解策略,有助于学生了解复杂文章中的故事环节。

思维导图还有助于开展情景模拟课堂。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可邀请学生参与如图所示的各个角色的扮演。在图案的帮助下,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角色的形象、出场时间、角色的语言和行为等。没有图组帮助时,学生往往不很清楚角色的语言的动作,忘记了故事如何开展。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记住故事情节,推进情景模拟课堂的有效开展。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学生还可以分清作者对不同事物或人物的分类,了解作者对人物描写背后的深意,如对人物的赞扬,对人物的批评等。在完成情景模拟后,教师还可以结合思维导图对学生的表演予以评价,并总结学生对作者意图的把握,最终引导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完成对文章的总结。这种图形结合情景模拟的教学策略可以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结

思维导图作为图形类教学工具,是现代教学不可或缺的。现代信息多义多色彩,多动画,多图表和多语音的形式传播。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变得对纯文字信息不敏感。因此,借助图形工具来完成教学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思维导图可塑性强,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组织形式,并运用不同策略来辅助教学。语文阅读纯文字信息多,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发挥与文字互补的作用,并通过清晰的层次、生动的符号和可识别的逻辑关系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的含义。因此,教师应结合文案,多开发思维导图为基础的课件,以加强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建霞.论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

[2] 高建華.论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下,2016.

[3] 封传梅.浅谈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J].科学咨询,2016.

猜你喜欢
意图导图文字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烃思维导图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燕山秋意图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