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为数学课堂保驾护航

2019-07-10 02:04李玉华
读与写·上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生活素材

李玉华

摘要: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爱学、乐学的积极情绪,主动探索知识的奥秘,善于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掌握相关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语言,每一位教师要改变成人的思维方式”姿态,多一些“孩童”意识,以欣赏的眼光看学生行为、听学生的发言,让爱为数学课堂“保驾护航”。

关键词:生活素材;生成与发展;获取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6-0119-02

理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简单一点似乎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度”,既要有“温度”又要有“深度”。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爱学、乐学的积极情绪,主动探索知识的奥秘,善于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掌握相关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语言。教师以欣赏的眼光看学生行为、听学生的发言,让爱为数学课堂“保驾护航”。

1.关注生活素材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生活素材,稍经加工就成数学原形,因此教师要善于找到与所学知识相匹配的生活素材,为学生提供数学学习原形,拉近数学知识与生活原形的距离,为更好教学找到知识的起点。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先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学生从饮料盒、食品盒、洗手液、标签等多途径获取百分数的原形,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通过学习百分数,理解这些百分数的实际意义。在现行使用的教材中,大部分的知识都是以情境图的形式展开,有些是单一的情境图,有些是情境串,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研透编者的意图,特别是情境串中的每一幅图要达到的教学目的,都不可以忽略。合理地、创造性地、联系实际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课本中提供的教学情境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将回归到生活当中,这样的学习真正有意义、有价值。

2.关注知识的生成与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个知识的体系中”。数学知识从来不是孤立的,它是系统地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呈现,每个年级要学的知识起点、终点都不一样,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度,让学生对该知识点“吃得好,吃得饱”。在认知过程中,当学生学习的新知識与他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认知体系相符合时,新知识就被直接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这样的建构过程就是同化过程。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起促进作用,因此要抓住新知的生长点,促进知识的迁移,实现新知同化。例如百分数的认识,它是在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什么学习了分数还要再学习百分数,这是因为百分数的应用更为广泛,更容易对比百分率的大小,这就是需要继续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所在。让学生明白了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学生才更有兴趣学习百分数。认识了百分数后,百分数在生活中又有那些运用呢?又该如何运用呢?这就是知识的发展。这是一个知识的生成与发展的连贯过程,教师要做到心知肚明,才能更系统的进行教学。有些知识是顺利的过渡,有些知识则需要转化。转化既是数学思想方法,也是探究新知、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转化的策略主要有化未知为已知、化新知为旧知、化繁杂为简明、化弯曲为笔直、化抽象为直观、化陌生为熟悉、化数为形等。例如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分数除法可以转化成分数乘法;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可以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平行四边形面积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圆的面积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等等。转化是数学思想方法的精髓,是数学知识迁移的基础和源泉。

3.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

学数学是学生要自己实践的事。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有学生的独立思考,也有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需要以不同的学习方式参与学习活动。学习数学最主要的是理解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只有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才能有效的转化为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让学生自己亲手做一做,把外显的动作过程和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可以说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和起点。实践证明,小学生在动手操作是,眼、耳、口、手想结合,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助于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感知,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A方法:按课本中的图片进行讲解圆锥的体积推导过程。B方法:课件演示把圆锥体积转化成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过程。C方法:为学生提供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准备沙子或水,让学生亲身感受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关系。以上不同手段都体现了直观效果,但A方法仅仅把知识停留在表面,学生似懂非懂;B方法能让学生看明白转化的过程,但缺乏深刻理解;C方法能让学生弄懂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通过对比,动手操作的优势不言而喻。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自己的有意义的认知建构,并发展探索和创新精神。

4.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

学生的学习情感往往是受学习环境、任教教师的特点等影响,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能让学生的情感尽情抒发,教师的微笑、鼓励、表扬会给学生带来快乐和学习动力。小学生因为年纪小,有时候就是因为喜欢某个教师而喜欢上这门学科。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往往笑容满面,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理解学生话语背后蕴藏的意思,甚至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他用自己的语言对知识进行描述,允许学生有错误的理解,尝试理解他错误的原因,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分析和判断,并及时进行个性化的评价,这些细节无疑对学生是极大的鼓励,“和蔼可亲”是对教师最朴实无华的评价,让学生先爱上你,从而爱上数学。教师要善于营造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多一些赏识与鼓励、多一些尊重和理解,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从而激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学习自信心。我们得承认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常说,对学生要“一碗水端平”,不同地域,不同性别、不同认知水平等等使得教师要进行差异教学,也就是备课本的同时要备学生,实施差异教学,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可以采用分层式教学,教学目标的分层、课堂提问的分层、课堂练习的分层、家庭作业的分层等,使学困生吃得了,学优生吃得饱。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今天,以生为本,教师角色的转换势在必行。打造有“温度”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要树立关注学生、研究学生的意识,从孩子的视觉出发,学数学、教数学。每一位教师要改变成人的思维方式,少一些“师长”姿态,多一些“孩童”意识,以欣赏的眼光看学生行为、听学生的发言,让爱为数学课堂“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生活素材
依托生活情境 提升数学感悟
初中生作文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
生活素材在小学品德教学中的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