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上的“思考味”

2019-07-10 02:04杨立娟
读与写·上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练习思考小学数学

杨立娟

摘要: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上我们出现过很多“味”,比如“趣味”、“数学味”“创新味”“自主味”等等。我的课堂上也多次出现和运用过这些,但近期我又发现在数学课堂上应该让孩子多一些思考,增强数学课堂的“思考味”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考;练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6-0145-02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总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从中可以看出数学思考的重要性。关注学生数学思考过程,能更好地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数学课堂上我们应该重视“思考味”,如何做能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如何做能提高数学课堂上的“思考”味道?

1.教学设计,凸显“思考味”

要真正体现数学课的“思考味”,就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设计,适当增加问题的挑战性。具体而言,就是善于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使学生经历“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茅塞顿开的激动-问题被突破后的愉快”的过程。

以一年级下册《数豆子》一课教学设计为例,这一课的设计我主要采用“抓”“摆”这两个环节进行,在摆的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把每组的豆子数都数出来并且记录在黑板上了,现在咱们一起来摆一摆,好不好?

生:好。

师:请同学们把手中的豆子摆一摆,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哪组的豆子数。

生擺,师巡视(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十个十个摆在一起)

教学片段(二):

师:那我们现在继续摆,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老师可要提高要求了,请同学们在桌子上只留下4枚豆子,其它我收回,听准要求:你能用4枚豆子表示出来31吗?

生摆。

思考:这两次的摆,都是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也是为了让孩子的思维达到提升的目的。比如第一次“摆”,孩子在摆的过程中,就得思考老师提出的要求:把手中的豆子摆一摆,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哪组的豆子数。孩子就会想,怎么摆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显然他们通过思维的碰撞找到了答案,十个十个摆,最好。

第二次“摆”就是对孩子的思维能力的提升过程,用四颗豆子摆,这可是新的挑战,孩子们就得想办法表示,课堂上出现的情况足以证明了此环节的设计,非常有价值。有的孩子说:用三个横的豆子表示30,一个竖着的豆子表示1;用三个大点的豆子表示30,一个小的表示1;还有的孩子想到了借用计数器来表示。

这样的教学环节,逐步提升孩子们的思维,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快乐,因为他们在寻找问题答案的同时就是他们思维碰撞的时刻,带来的是问题被突破后的愉快。

2.问题设计,凸显“思考味”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优秀的问题设计很多时候会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问题设计太深奥,学生听不懂,课堂上会走很多弯路;问题设计太浅显,就失去了提出问题的价值。这个过程就好像是工匠雕琢的艺术品,完美的艺术品总是要一琢再琢,找到展现其灵魂的那把钥匙,轻轻一转,凹凸吻合,艺术品的精妙之处方可显现出来。

以四年级上册《线的认识》这节课为例,其中一个片段是这样设计的: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直直的线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

师:那你们能说说不一样的地方在哪?

生汇报。

师:那你能把你观察到的这几种线画在本子上,让同学们一看就知道你画的是哪幅图中的线吗?

开始,师巡视。

师:咱们先来看看这位同学画的分别是第几幅图?

师:掌声有请这位同学说说他的想法,是否和你产生共鸣?

思考:这次问题设计是先让孩子观察这些图片中的线是否都一样,学生会集中精力观察他们是否相同,得出答案,学生很容易找到关键点。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不一样的地方在哪,他们能够很快地抓住关键的地方表述。当学生可以用语言表诉,就说明他们脑海里已经有了影像。然后我再让他们把观察到的这几种线画在本子上,这样要求还不够明确,我又加上一句:“让同学们一看就知道你画的是哪幅图中的线吗?”这样孩子画的时候就会紧紧抓住他们各自特点来画。只有突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才会让其他同学一眼就看出自己画的是哪幅图中的线。学生已经不知不觉产生了学习兴趣,特别想展示自己的画法,这样的课堂,孩子学得轻松的,教师教得也轻松。

通过这样的案例,我发现课堂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能够凸显“思考味”更是课堂问题设计的精妙之处。

3.练习设计,凸显“思考味”

练习题的设计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也是至关重要的。练习题虽不等同于问题,却也属于问题,作为课堂巩固新知、熟练运用新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在设计课堂练习题时,教师可以增加一些富有挑战性、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这并不意味着增加练习题的难度,而是要改变过去练习题单一、枯燥的形式,从内容上开阔孩子的视野。

以《数豆子》课堂练习设计为例:

书上练一练第1题,是用小棒和计数器两种方式表示26。我在设计练习时,把新授部分“想一想,试一试”中用正方体和画图两种方式表示一个数加到此处进行教学:

师:同学们,看看这四幅图,表示的数是多少?

生:26

师:咦?怎么都是26?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你有什么发现?(一个数有多种表示方法)

思考:这就是书中的第一道练习题,我加上了用正方体和画图两种表示数的方法,练习时既完成了新授部分的教学内容,又增加了这道习题的层次性、思维性,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可谓一举多得。

总而言之,数学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教学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设疑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素质的保障。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在教学设计、问题设计、练习设计上下工夫,设出“疑”点,故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让思维活动在数学课堂上产生碰撞的火花。

猜你喜欢
练习思考小学数学
浅论“适性教育”理念下的初中耐久跑教学
论小学数学教育的方式方法问题
“导——展——练——评”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