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有效指导策略研究

2019-07-10 02:04徐英俊
读与写·上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公民活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6-0233-01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是公民应该从事的一项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学习公共政策和法律常识,从课堂走向社会,在实践活动中获取校内学不到的知识,并通过观察、分析、论证等,有效搜集信息、提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用适当的途径和渠道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实践,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公民。[1]

1.开展方法指导,做好活动准备

1.1 合力确定活动主题。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回归学生生活,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2]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必定指向一定的目标,否则就是无效的。具体来讲,活动主题确定阶段,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宣传本次活动开展的意义,让学生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然后,让大家开展头脑风暴活动,以民主投票的形式让学生共同决定活动主题。只有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学生才能明白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的意义,积极投身于活动中,提升孩子们的公民素养。

1.2 物资和知识准备。教师应指导学生准备必要的物资,如录音笔、照相机等;还应指导学生查阅本次活动主题的相关资料,思考是否能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辅助实践。

1.3 活动组织准备。教师应指导孩子做好小组划分,组长、组名、口号的商定,活动方案的编制,活动方法的遴选等,逐步引领孩子走进社会实践大课堂。

2.善于捕捉活动细节,紧紧掌握活动咽喉

2.1 善于捕捉活动细节,适时开展集体引领。公民素养的外在表现往往是瞬间即逝的,比如一个动作、一句话或一个眼神等,这就需要老师善于捕捉活动细节,为后期开展个性化指导提供强有力的事实依据。2017年11月20日,我们在开展“限塑令令行不止问题研究”采访完社区居民准备返校时,我校刘雅菲同学顺手捡起了地上的一个废旧塑料袋。当时,我就及时捕捉到了这样一个画面,随后开展了“假如是我,会怎样”的沙龙活动,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个体行为的反思,促进个体行为的持续改善。所以说,教师要善用敏锐的眼睛,捕捉活动细节和个体表现,对于小问题可及时指导,价值比较大的现象可开展集体引领,这样能够及时引导大家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怎样做才是更好的,培养孩子们养成自觉爱护环境的公民素养。

2.2 紧紧掌握活动咽喉,做到有针对性指导。每次实践活动开展的目标往往有多个,但最核心的一般只有一个。指导老师首先需要明确这一点,以便在活动时有针对性予以指导。比如,我们在开展“海阳市凤城旅游度假区限塑令实施现状”调查研究时,最需要解决的是如何科学确定调查对象和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孩子们在确定调查方法时想到了实地走访调查、问卷调查、访谈法等,但对于调查样本的选择却不够科学。随后,我提醒大家只针对某社区和本校学生进行调查,会缩小调查样本覆盖面,影响调查结果的科学性。于是,我指导大家扩大到本地的商場、超市、农贸市场、店铺进等调查对象,每种类型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调查样本。

调查结果收集之后,我又引导大家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数据分析,绘制了扇形统计图,形象生动地呈现了海阳市凤城旅游度假区限塑令发挥作用极其有限,实施效果已不明显的结论,并带领学生进行初步的原因分析和改进措施。

3.注重技能提升与跟踪指导相结合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一定的技能,如清扫卫生的能力、科学规划的能力和悲天悯人的情怀等,使其能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进而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社区贫困家庭送温暖”活动中,我先引导学生主动了解贫困家庭的生活现状,再和自己的家庭做对比,产生同情之心,培养其珍惜幸福生活的意识。然后,让学生将家人不穿的衣物、多余的文具或生活用品拿到学校,指导学生学习分类整理和打包技巧,最后设计温暖寄语,让学生将满满的心意呈上,为贫困家庭倾注更多的关心,进而拉近学生关爱同学、关心社会的距离。

在跟踪引导的过程中,我从活动开展伊始,便用相机记录下学生们真诚的脸庞和捐助活动上被捐助同学满满的感激,及时对义捐活动进行回访,帮助学生构建友谊,这样既能有效拉近学生和社会之间的距离,也能让学校教育和公民教育联合起来,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4.注重小组合作和良性竞争相结合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往往都是以集体活动为主,因此及时在实际的指导过程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使其能够在团体活动中构建集体荣誉感。在开展“我是小小清洁工”实践活动中,我带领学生们来到海边,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负责不同的区域,哪个小组用时最短、清理最彻底可以获得“最佳环保小组”荣誉称号,并发放小文具作为奖励,让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感受集体荣誉感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合作与竞争并存,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们感受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内涵,在真情实感的付出和回报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5.注重活动展示和评价反思相结合

每次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我都带领学生梳理活动过程,以小论文、手抄报、绘画或感悟形式整理活动成果,开展活动成果汇报展示交流活动,追加小小答辩环节,帮助学生回忆反思活动开展达成度。最后,根据每个小组的汇报展示和答辩情况,由每组遴选的评委进行最后投票,评选“最佳实践小组”和“优秀小公民”。

以上仅是我们总结的点滴经验,随着我校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推进,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一定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小公民,为促进全社会公民意识的觉醒、民族素质的提升、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敲出星星之火。

参考文献:

[1] 杨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教育课程建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社,2017∶129.

[2] 苏文华.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Z2):67-69.

作者简介:徐英俊(1968-),女,汉族,山东海阳,高级教师,主要从事综合实践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公民活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论公民美育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题解教育『三问』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