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中风患者下肢痉挛的疗效观察

2019-07-11 11:51许艳琴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痉挛中风针刺

许艳琴

(金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甘肃金昌 737100)

中风为中医病名,即临床上所称的脑卒中,祖国医学认为,中风多由情志抑郁、劳损过度、饮食不节、血液瘀滞、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典型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猝然晕倒、侧肢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1-2],起病急,发展迅速,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下肢痉挛为中风常见症状,治疗难度较大,针刺可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患者外周神经,增强脑细胞兴奋活跃性,使局部肌紧张得到缓解,联合康复功能训练,可明显改善症状,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该次研究笔者选取于2016年4月—2018年10月为研究时段,采用针刺联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康复科收治的86例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均有43例患者。其中,治疗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 58~81 岁,平均年龄为(69.54±3.87)岁,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10例、高中19例、大专及以上14例;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59~82 岁,平均年龄为(70.52±3.86)岁,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10例、高中20例、大专及以上13例。两组中风患者临床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者均积极预防血压、稳定斑块、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基础对症治疗。

对照组:单纯采用针刺治疗。下肢取穴:环跳、阳陵泉、血海、足三里、绝骨、三阴交等穴位,均为患侧。具体操作:患者采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常规消毒后,用0.35×40 mm毫针,根据患者胖瘦程度刺入上述穴位,局部有酸胀感为度,每隔15 min小幅度行针1次,留针 30 min,1次/d,10 d/疗程,共治疗 3个疗程。

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康复功能训练进行治疗。其中,针刺疗法与对照组相同。指导患者良肢位的正确摆放,患侧胯部、膝关节外侧及足底用楔形垫固定,防止髋关节外旋、足下垂等。根据患者病情及身体状况,制定康复训练:抑制下肢痉挛模式的训练方法。时间为 30 min/次,2次/d,10 d/疗程,共治疗 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中风患者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数据收集,整理后详细记录。运动功能判定标准: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对患者运动功能情况进行评价,总分共计34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86例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 t检验,分别用[n(%)] 、(±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中风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对比[(±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n=43)对照组(n=43)t值P值21.03±3.28 21.16±3.65 0.174 0.863 30.98±3.02 25.27±2.83 9.047 0.001

3 讨论

中风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高,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而发病后可遗留后遗症。中风后肢体痉挛属于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见并发症,祖国医学认为,脏腑阴阳失衡,致机体气血不足、肝肾阴亏等,可诱发中风后肢体痉挛。针刺治疗中风患者下肢痉挛,具有益气活血、通经活络,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强大脑皮质内电活动反应[3-4]。同时局部针刺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肌张力,增强运动功能,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在该次研究中,针刺阳陵泉、血海、三阴交等穴位,可增强脑部血液供应量,改善脑组织血氧情况。针灸环跳具有良好的祛风化湿、强健腰膝作用。针灸绝骨可起到益肾、疏肝之功效。针灸足三里具有明显健脾强胃、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等功效。临床上对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实施康复功能训练,可使致残率明显降低,而良肢位的摆放可相对固定患者的关节位置,以防因肢体摆放异常导致肌群痉挛情况发生。

康复训练可以促进脑部、中枢神经功能的重组和恢复,提升患者的自理能力。针对性康复训练可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建立新的运动投射区,经反复刺激,可在病灶周围形成新神经通路,可发挥中枢神经的代偿作用,促进大脑功能重组,使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康复训练和针刺治疗可有机结合,具有互补性,可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对神经反射通路中神经元兴奋性进行调节,有助于脑部血液循环及周围循环的改善,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可改善大脑半球运动功能代偿支配,实现大脑皮层功能重建。将康复功能训练与针刺联合应用,通过机体反射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活跃性[6-8],促进大脑皮质功能区重建,使患肢主动活动、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对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实施针刺联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能有效地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缩短病程,提高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临床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痉挛中风针刺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痉挛痛的影响效果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