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怎样才能上得既有高度又有温度

2019-07-11 00:59于战平
陕西教育·教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新教材思政法治

于战平

西安市周至县历史悠久,是周秦汉唐的京畿之地,因“山曲为盩,水曲为厔”而得名,为我们教学实效性也提供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的条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通过以下途径将地域文化应用于思想政治教学:

思政课怎样才能上得既有高度又有温度

一、巧用视频,在潜移默化中立德树人

视频集声音、图像等内容于一体,能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生动,调动人的感官,从而易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趣味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政教师可以选取与所讲主题内容关系紧密的视频来助力課堂教学,通过深度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学科主干知识、具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落实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例如:我在执教统编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课《感受生命的意义》时,为了突破“什么样的人生有意义和价值”这一难点,我结合教材中的思辨题“ 有人说,不要为别人而活;也有人说,只有为别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三个小视频:感动中国人物——断臂王子刘伟、磨刀老人吴锦泉和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的故事,然后通过分组讨论,生生互动形式,总结得出:做人要自食其力,实现自我价值;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付出自己的爱心,无论大小,自愿承担责任;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起来,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三个观点。在此基础上,我将上述思辨题再次抛出,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而得出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要辩证地看待:“不要为别人而活”,强调每个人要活出自己的人生,实现自我价值,不要浑浑噩噩,人云亦云,从这个角度来说是正确的。如果认为人只是为自己而活,只顾自己而不管别人的需要,这样的认识也是错误的。最后,我通过“生命寄语——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努力尽到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就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让我们大家的生活更美好”的形式,升华了生命教育主题,涵养了学生的品德,让视频教学的效益最大化。

二、利用音乐,在精神陶冶中走向崇高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如果在思政课教学中巧妙选取与所讲内容主题相贴合的背景音乐作为导课或者课堂小结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情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例如在参加统编三科教材西藏自治区培训送教时,我执教统编道德与法治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与大自然》中的《风儿轻轻吹》。为了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雨、云、雷电等现象,唤起他们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欲望,激发他们亲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我在教学时将学校国旗迎风飘扬的画面拍成照片并制成PPT,配有背景音乐《歌唱祖国》片段,当孩子们听着“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的歌声时,个个兴奋激动,看着迎风飘扬的国旗,心中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我再顺势利导“同学们,你们站在国旗下,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唯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才能成为有用之才,为国家建设作贡献”,于润物无声中触动学生心灵,陶冶学生高尚情操。

三、开展活动,于感恩实践中提升人格

新修订的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首次提出“活动性学科课程”,即以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力求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内容化,打造生本课堂,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交流分享、辩论互评、体验感悟中自行建构知识,积累经验。义务教育段初中统编道德与法治学科新教材在编写理念、编写体系和编写内容等方面也凸显了这一变化。我在执教统编新教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走近老师》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老师,鼓励学生主动与老师交往,进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突破教学难点——尊重风格不同的老师,我利用教材的“探究与分享”栏目设计了填写爱心卡课堂小活动,让学生结合本节所学知识和自己平时与老师相处的实际,写下自己最想对老师说的一句话或最想做的一件事。写完后,请学生站上讲台,勇敢地讲出来。这种通过爱心卡的发放、填写和读说的做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之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促进了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将感恩教育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田,让尊师的美德得以传承,启迪学生思想,震撼学生心灵,使课堂有温度,不仅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而且落实了核心素养,更凸显了立德树人的学科宗旨。

猜你喜欢
新教材思政法治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地理新教材封面图像解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