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鲁山一化性柞蚕园区建设应用效果研究

2019-07-11 01:36雷伍群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1期
关键词:性状产量

雷伍群

摘要    开展园区集中柞蚕放养和传统分散式柞蚕放养对比试验,分析园区建设的效果和影响。结果表明,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园区放养壮蚕期保苗率在55%以上,结茧率在50%以上,单粒全茧量在8.0 g以上,均明显高于传统放养方式,且发病率明显低于传统放养。

关键词    柞蚕;园区放养;性状;产量;河南鲁山

中图分类号    S88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01-0206-02

鲁山县是河南省乃至全国典型的一化性柞蚕主产区,素有“柞蚕之乡”的美称。鲁山柞蚕历史悠久,柞坡资源充足,气候温和,柞蚕产业一直以来是山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传统产业[1]。但自2008年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民收入途径开始呈现多元化,走出山区已成为潮流,冲击了鲁山柞蚕产业的发展,造成一大部分柞坡闲置;加上鲁山柞坡流转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全县柞蚕出现分散式放养模式。该模式致使鸟虫害加剧,蚕农投入成本加大,收成减少[2]。在此情况下,县蚕业局从2013年开始,分别在下汤镇、瓦屋镇2个主产区进行集中式园区建设,拟改变这种不利于柞蚕产业发展的局面。为了明确园区放养效果,实现稳产高产,2015—2017年对园区集中放养和传统分散式放养进行了试验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地选在下汤镇、瓦屋镇2个建成的集中放养园区及其周边地区,各对比区分别放养5 kg蚕种。供试柞蚕品种为河南一0一。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瓦屋园区5户5 kg蚕种(A)及其周边散养户5户5 kg蚕种(CK1)、下汤园区5户5 kg蚕种(B)及其周边散养户5户5 kg蚕种(CK2)。园区内统一对蚕坡进行规划,小蚕期设有专用蚁场,并始终保持小蚕期场场相连。壮蚕期,瓦屋园区采用中刈留拳树型放养,下汤园区采用中刈留桩放拐树型放养。周边散养户(对照区)的蚁场、稚蚕期和壮蚕期蚕场均零散分布,放养均按照传统方法放养。

1.3    试验过程

养蚕前2个月,对各自蚕坡进行剪伐,做到稚蚕期用老梢,壮蚕期用“火芽”。3年来,均选择清明节前后出蚕,出蚕前2 d对蚁场进行清理和消毒(用1%漂白粉澄清液喷洒地面和枝叶)。在蚕期1 kg蚕种均配6个小防鸟网、若干个大防鸟网和若干袋甲虫散等物品进行鸟虫害防治。直到进入四龄第3天开始移入“火芽”场吃嫩芽。试验中,全龄均采用“眠前移”移蚕方法,移蚕次数一般为5~6次,但实际操作按照各位蚕农的习惯和蚕儿食叶的程度而适当增减[3]。在进入五龄第4天起,均全面喷洒灭蚕蝇片溶液防治寄生蝇危害。营茧后7 d陆续摘茧。

1.4    调查与统计

调查不同放养方式下蚕孵化率、植柞株数(10 m2面积)、发病率、结茧率、单粒全茧量、茧层率、蚕期自然丢失率和百粒重等,三龄期末调查稚蚕期保苗率,入茧场调查壮蚕期保苗率,壮蚕期随机各抽取10墩计算单株放养蚕头数。数据取3年平均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放养方式对保苗率的影响

保苗率决定养蚕的成败。在孵化率基本一致的情况下,从表1可以看出,园区放养模式(处理A、B)稚蚕期和壮蚕期保苗率均明显高于零散放养模式(CK1、CK2)。随着壮蚕期放养树型的变化,使用中刈留拳树型(处理A)的保苗率又明显高于中刈留桩放拐树型(处理B)。

2.2    壮蚕期不同树型对养蚕的影响

园区建设在壮蚕期采用了中刈留拳树型[4](处理A)、中刈留桩放拐树型(处理B),周边散养户在壮蚕期采用了根刈树型(CK1、CK2)。不同的剪伐高度养成不同的树型,不同的树型单位面积载蚕量、发病率及单位产量也不相同。从表2可以看出,处理A、B壮蚕期单位面积载蚕量基本相当,但明显高于CK1、CK2,即桩柞明显高于墩柞,增幅达67%;蚕期发病率随着树型砍伐的高度增加而减小,即桩柞放养明显低于墩柞放养,降幅达10个百分点;斤卵蚕坡放养面积随着树型增高而减少,即使用桩柞放养面积明显低于使用墩柞放养面积,减少幅度可达30个百分点;斤卵产茧量随着柞树剪伐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增幅达40%,但由于中刈留桩放拐(处理B)树势过高,斤卵产茧量反而较中刈留拳树型(处理A)低,降幅达11.1%。

2.3    不同放养方式对柞蚕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柞蚕产量构成因素包括结茧率、单粒全茧量、茧层率、蚕期自然丢失率和百粒重等。从表3可以看出,园区放养结茧率明显高于散养对照区,增加15个百分点左右;园区(处理A、B)高大树型的叶质营养成分丰富,单粒全茧量、茧层率、百粒重高于对照区(CK1、CK2);园区集中放养模式(处理A、B)蚕期自然丢失率远小于分散放养模式(CK1、CK2),平均降低了13.5个百分点左右,即园区放养模式在单产数据上明显优于散养模式。

3    结论与讨论

其一,由于园区建设采用集中性的放养模式,且蚕场规划和树型养成均趋于科学化,故能很好地减少自然环境对柞蚕的侵害,明显提高保苗率;其二,园区建设在壮蚕期使用中刈树型,提高了单位面积载蚕量,使整个蚕期放养面积缩小,利于蚕农护场,提高结茧率;其三,园区建设用中刈树型,使树冠增大,枝条分布多,在合理稀放时,极大减少了移蚕次数,不仅节省了劳力,而且减少了蚕体受伤、感染蚕病的机会,为高产稳产打下了基础[5];其四,由于园区建设用中干树型,柞叶老化慢,且所含水分、糖分、蛋白质等养分充足,有利于蚕体生长,有利于单产的增加。

4    参考文献

[1] 杨延红,卫春晓,范浥春,等.鲁山县蚕业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7(24):270-271.

[2] 侯建忠.加快蚕业生态园区建设 促进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C]//中国农学会.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2007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休闲农业论坛文集.南京:中国农学通报期刊社,2007.

[3] 吴洪新.秋柞蠶优质高产技术[J].新农业,2014(17):50-51.

[4] 杨芳.柞树的树型修剪及其养成方法[J].辽宁丝绸,2013(2):36.

[5] 戚长恩.麻栋剪枝促发夏梢的研究[J].蚕业科学,1984(2):109-112.

猜你喜欢
性状产量
无为市太平山枫香树不同单株叶片性状多样性分析
国家统计局:2019年猪肉产量4255万吨 下降21.3%
4月份有色金属行业运行情况
甜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研究
韩国引进水稻品种的鉴定与利用评价
国际茶叶产量少量增加
2014年6月印度橡胶产量增长65.8%
初中常见遗传问题的类型及解析方法
“常染色体遗传”等于“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与性别无关”吗
你是如何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