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管理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的发展战略分析

2019-07-11 03:07邱俊义朱爱红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分类管理民办应用型

邱俊义 朱爱红

中国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腾飞,高等教育也是发展迅猛。在分类管理的大背景下,为应对新一轮的技术革新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提出的要求,高等教育必须紧跟经济发展的步伐,为社会发展输送人才,注入新活力。而民办本科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本科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新生力量,必须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培养应用型人才,源源不断为促进高等教育地方化和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高等教育分类管理概念及现状

在国外,有关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中比较成熟而备受认可的主流理论有:“当代美国教育改革的设计師”克拉克·克尔于1970年提出的“高等院校任务分类理论”,马丁·特罗从社会学的视角,在《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中提出的高等教育分层理论、美国伯顿·克拉克于1983年提出的“院校分工”理论等。不少高校、教育机构的专家与学者运用分类管理理论展开了不少探索与实践,其中比较成型而影响较大的分类管理方法有:美国加州于1960年颁布的《加利福尼亚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于1975年提出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并于1997年修订并发布了第二版分类法、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CFAT)提出的“高等教育机构分类”等。

而国内,有关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理论的研究热潮出现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1998年的高校扩招,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学校数量、学生规模不断扩大,不少高等教育的专家、学者聚焦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扎根高校,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涌现了一大批成果。比如,国内高等教育知名学者潘懋元参照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制定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将我国的高等学校划分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技术高校三种基本类型。陈厚丰根据教育基本规律和高等学校的职能理论,以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为基础,参考卡内基2005版的多维分类和模块化组合分类模式,按照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生成分、教师资源、地理(经济)区域、宏观管理等8个维度,构建了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于2010年起实施,其中对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发展有明确指引,要求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各省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对高等教育分类管理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比如陕西省、浙江省制定了普通本科高校管理的指导办法、山东省开展了“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河南省启动了“高校分类发展计划”等等,在分析本地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制约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发展中的瓶颈问题,试图提出推进高等学校分类管理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民办本科高校的PEST模型分析

民办本科高等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迅猛。据教育部2017年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共有民办普通高等学校746所,拥有在校学生628.58万人,占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的22.83%。普通民办本科学校426所(其中包含了161所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265所独立学院),在校学生数达401.68万人,占全国本科在校生数的24.36%;普通民办专科学校320所,在校学生226.77万人,占全国专科在校生数的20.52%。下面,笔者将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层面,对民办本科高校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政治环境(Policy)

近年来,国家对民办教育简政放权,民办本科高校发展也迎来了春天,最直接的体现是民办本科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的下放。比如,在政策文件上,国家先后下放了民办学校校长、章程、收费等6项行政审批事项,为民办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减负增效;在专业设置上,对比于同类的公办高校,部分省市允许民办高校在学科专业目录下自主设置除国家和省市控制布点外的专业[4];在招生规模上,逐步放宽对民办本科高校的名额限制,确保学生规模的稳定增长;在科研平台上,逐渐放宽民办本科高校的限制,允许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同台竞争。

(二)经济环境(Economic)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要求,不少省市先后出台了支持民办本科教育的政策措施,在规范管理的同时,下发经费支持,引导和支持民办本科高校在体制机制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科学研究与创新、实验实训条件等方面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和探索。比如,陕西省每年计划安排4亿元支持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提升办学水平;吉林省2017年安排民办高校发展扶持资金6000万元,支持国家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办学模式改革试点项目;福建省2013年省级财政已设立民办高等教育专项资金,累计投入民办高等教育专项经费1.45亿元;广东省自2005年开始,年均财政拨款3000万,用于资助和奖励民办教育,并于2017年,将资金支持力度提升至6600万元。

(三)社会环境(Social)

国家对民办教育在政策上加以引导,在经济上予以支持,从观念上革新了社会对民办教育的印象,民办教育发展所植根的社会环境也大有改善。比如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炉,为民办教育正名,规范了民办教育的管理,为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指引民办本科高校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社会上对民办本科高校毕业生的认同感逐年上升,学生家长愿意将孩子送往民办本科高校进修学习,企业也有意愿前往民办本科高校招聘应用型人才。

(四) 技术环境(Technology)

技术的更新迭代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关键在于人才的支撑,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等教育。中国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高等教育也迅猛发展,毛入学率从原来的个位数暴涨至45%以上。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阶段中国对新型技术人才也提出了新要求,急需应用型人才支撑国家经济社会的新一轮腾飞。民办本科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本科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承担了我国接近四分之一的本科生培养任务,正好对接了技术领域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巨大需求。

三、民办本科高校的SWOT战略分析

在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大背景下,笔者采用SWOT分析法,梳理民办本科高校追求内涵式发展的优势(Strengths)、劣势 (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并结合民办本科高校的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分析制约民办本科高校良性发展的影响因素,探索民办本科高校的特色发展之路。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

相比公办院校,民办本科高校在如下方面具备优势:一是灵活的办学体制机制优势。民办本科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人才培养機制、校企合作机制等方面优势明显,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柔性引进措施,补充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助力“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引进与培养;二是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优势。民办本科院校通过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可以无缝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三是发展的自主权优势。民办本科院校可以坚持特色化办学,与企业紧密结合,贴近社会需求,自主选择,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二)劣势分析(Weaknesses)

对比公办院校,民办本科高校也有自己的短板:一是办学时间短,基础不扎实。在教学上,学科带头人缺乏,团队建设薄弱;在科研方面,研究成果不多,重大项目空白等;二是师资队伍建设薄弱。从年龄结构来看,以年轻教师和退休教师为主,中青年教师骨干缺乏;从职称结构分析,以中级职称为主,高级职称缺乏;从学历层次观察,以本硕士研究生为主,博士研究生缺乏;三是办学经费来源单一,获取资源的渠道匮乏。民办高校办学经费主要来源是学费,国家、省市的资金支持力度太小,基本可忽略不计;另外,民办高校获取资源的渠道匮乏,在平台建设方面急需突破;四是内部治理亟待完善。不少民办高校举办者随意干预学校行政,缺少监督与管理,而且家族化办学现象严重,办学理念缺乏传承。

(三)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腾飞,高等教育迅猛发展,民办教育更是乘风起航,借力丰富的战略机遇,寻求差异化发展的空间。一是国家政策的支持。随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各省、市高等教育机构根据上级总体规划的要求,纷纷拟定了适合本地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划,为民办本科高校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选择余地;二是财政资金的支持。国家财政资助民办本科教育的力度逐年加大,高级平台也逐渐向民办本科高校开放,民办本科高校资金来源更多,发展机遇凸显;三是应用型人才需求剧增。国家产业升级、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民办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四)威胁分析(Threats)

民办本科高校在坚持特色化办学进程中同样面临了不少威胁。一是体现在招生生源上。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不断下降,“生源荒”这一问题将持续发酵,对比公办院校,民办本科高校面临着巨大挑战;二是体现在人才引进方面。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规划的出台,高等学校对于人才的竞争将愈演愈烈,如何引进并留住高水平人才,对于民办本科高校而言,也是一大难题;三是体现在社会认可度方面。部分民办本科高校办学规范化程度不够,人才培养质量太差,导致了社会对民办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认可度不够高,这也是制约民办本科高校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

四、 分类管理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的战略选择

(一)做好顶层规划,凝练办学特色

办学理念与特色是民办本科高校追求内涵式发展的灵魂所在,主导着民办本科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的方向。因此,民办本科高校的管理层要有清晰的认识以及足够的大局观,做好学校的顶层设计,一方面,要理顺办学者、董事会与管理层的关系 ,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提高大学内部治理水平;另一方面,区别于公办院校,民办本科院校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找准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谋求跨越式发展之路。

(二)集聚资源优势,深化内部改革

相比公办院校,民办本科高校在资源禀赋等方面不具备优势,因此,更要集中力量办大事,整合有限的资源,抓住重点,做好突破,坚持“重内涵、强特色、树品牌”的差异化发展,突出办学特色,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另外,民办本科高校要结合自身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要加快建立健全完善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紧紧抓住分类管理的改革契机,坚持走非营利发展道路,深化内部改革,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三) 完善评聘与培训,提升教师素质

师资队伍建设薄弱几乎是民办本科高校的通病,也是制约学校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因此,对比于公办院校,民办本科高校更要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努力改善教师科研水平低的问题;要争取条件与资源改善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缓解师资队伍流动性高的问题;要注重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留住人才,破解教师退休保障瓶颈。

(四)优化二级管理,盘活教学活力

国家在倡导简政放权,对高等教育进行“放管服”松绑,民办本科高校具备灵活的办学自主权,更要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改革创新,不断推进与优化二级学院管理机制,激发教师以及学生的自主权,盘活教学的活力,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搭建各种类型的成长平台,形成能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机制。

(五)依托校园文化,培育学校品牌

民办本科高校由于起步较晚,与公办院校相比,办学基础较为薄弱,缺乏必要的文化沉淀;另外,民办本科高校学生富有想法,活力迸发,因此,民办本科高校要依托自身城市的文化底蕴,结合地方特色,构建校园文化,要从物质角度(如建筑风格、标志景观、教学区设计等)和精神层面(校风学风、校规校纪、校训院训等) 两个方面着手,培育学校品牌,凝练学校特色。

(六)抓住建设机遇,推进合作办学

民办本科高校要借助良好的发展机遇,结合自身的优势,与其他高校合作办学,共建项目。要注重引进境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利用自身的生源优势,积极探索合作办学新模式,主动融入区域与社会经济发展当中,举全校之力,集中力量办好本校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而社会又紧缺的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

责任编辑魏家坚

猜你喜欢
分类管理民办应用型
分类管理背景下浙江省民办高校政府财政扶持探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北京高等教育中的民办普通高校(2001年- 2019年)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教育部发布民办本科教育首份“体检报告”
我国外贸企业客户分类管理探析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四川省实施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研究
对西部医学院校教师进行分类管理的思考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