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9-07-11 03:07邱钰晖何飞英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医师医学生医学

邱钰晖 何飞英

医学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培养一批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和职业精神,扎实医学知识和初步临床能力以及具备探索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接班人,并以此推动医疗事业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医学院校职业精神教育普遍存在重视不够、体系不全、评价不详、培育不佳的问题。医学院校作为孕育医务工作者的摇篮,不仅要在培养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上下功夫,更要培养医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学伦理观念和职业道德,使得医学生正式步入工作岗位后能始终保持医生的责任感、敬业精神及利他精神,始终将广大民众的健康利益视为职业责任,获得患者和社会的尊重。为此,本文将在梳理我国医学职业精神培育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根据医学科学发展趋势和规律,探索医学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规律和模式,并对今后的培养内容、培养方式以及培养路径做初步研究及探讨。

一、医师职业精神的概念及意义

1.医师职业精神的概念

医师职业精神源自英文“medical professionalism”,一般被定义为医生个体在医疗实践中行为、态度以及技能的集中表现。美国内科学理事协会将医师职业精神的内涵分为为四个维度:卓越的知识与技能、责任、利他、义务等。也有个别学者认为,现代医师职业精神应包括职业价值观、明确的行业规则、自律性、保持先进和迅速有效的处理机制几个方面,或提出医师职业精神主要由献身精神、职业价值观、与社会的契约三部分构成。中国医师协会结合中国“大医精诚”传统理念,将医师职业精神界定为平等仁爱、患者至上、真诚守信、精进审慎、廉洁公正、终生学习六维度。部分学者对医学职业精神的维度也做了不同角度的研究,较一致地认为医师职业精神应包含职业价值、行业规范及医学奉献三个维度的内涵。我国李本富在《试论医生的职业精神》一文中提出:医生的职业精神包含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两个维度,具体承载着医生的职业认识和职业态度、职业情感和职业责任、职业理想和职业意志、职业良心和职业荣誉、职业作风和职业信念等指标。此外,也有其他学者将医师职业精神定义为医师在从事医疗行业的过程中所持有的特有的精神传统和特定的心理素质。综合中外学者对医师职业精神的研究,本文将医师职业精神定义为医学领域医师个体在实践中表现出的职业认识、职业情感和职业意志。

2.医师职业精神教育的意义

医生有别于一般职业,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死及健康,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的重任,是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形成期,如果医学生在校期间缺乏良好的职业精神教育,则很容易在今后忙碌的工作中迷失方向。

职业精神培育是塑造专业与人文素养兼备的医务工作者、培养良好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通过职业精神教育,可以帮助医学生了解医生职业的特点,特殊使命和责任等,形成职业道德的内在升华及对医生职业精神的理性认识,接受医师职业精神的内涵与外延,并对医生职业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怀有职业理想,保持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责任感,勇于钻研和探索医学知识,推动医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实现自己职业理想。

二、医师职业精神教育的现状

我国关于医师职业精神的教育起步较晚,教育部和卫生部08年才参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发布《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明确对医师职业精神的教育要求,目前,国内对医师职业精神的教育研究仍主要以问题探讨及对策研究为主,许宁结合我国卓越医师职业精神教育现状,提出了卓越医师职业精神教育模式的改革途径。储全根在分析国内现有职业精神教育评价体系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今后在评价体系构建中应遵循的原则。黄福荣讨论了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评价体系中的不足,提出构建有效的的精神教育评价体系要遵循承顺性及延展性原则。学者们对医师职业精神的研究探讨有一定成效,指出了医学教育内容的革新方向,但未将医学职业精神教育作为体系研究,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如内容体系不完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方法不合理、课程内容缺乏时代性和教育模式尚未整体形成等。

1.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医学院校对学生的教育过于强调医学专业知识及医学操作规范的培养,忽略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依然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体系,课时大部门比例安排在专业教育方面,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教育的课时安排较少,仅有少量课时开展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和医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教育。甚至有一些高等院校为了学生就业增加砝码而在专业教育上有所偏重,不惜采用压缩课时的办法打包思想道德和职业教育,误导医学生认为思想道德和职业精神不重要,导致学生不重视德育、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的培养和树立,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学生到课率低,培养效果不佳,医学生对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素质方面缺乏全面理性的认识,对医学生职业认同感较低,无法在正式走入职业岗位之前全面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有效抵御社会的不良风气。

2.内容不全

医学院校针对医师职业精神的教育主要还是一般道德教育、医德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构成,将思政与德育课程简单地等同于医师职业精神教育,忽视不同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特殊性,不注重职业精神在医学领域的特殊整合与渗透。医生的职业精神是追求卓越、利他、责任感、诚实守信及敬业等,具有行业特殊性,如果采用一般性职业道德代替职业精神教育,很难在医学生产生共鸣,在日后的医疗行业中形成真正的职业精神。部分医学院校虽然也开设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的有关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患关系学》等,但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职业精神教育体系,医学教育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分开进行,造成了医学职业精神教育与医学专业教学相分离,不能针对性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进行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职业精神教育类课程空洞乏味,效果不佳。

3.方法单一

目前,大部分医师职业精神教育课程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单一,只机械的执行国家教育部对职业教育课、德育课设置的基本要求,以课程教育的方式进行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培育,运用纯粹的课堂知识传授开展教学,难以引起學生的重视,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职业精神有关的实践活动少,教学形式没有启发性,缺乏趣味性,不能引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学生对职业精神培育有关课程容易产生厌恶情绪,无法通过体验式学习获得医师职业精神有关的真实体会,促使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教学效果不佳,难以实现基本的教学效果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4.考核不明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好坏与其是否具备完整的评价体系息息相关。目前,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整体效果不佳,这与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不清晰有较大的关系。职业精神相关的教育评估体系相对滞后,评价方法过于笼统和单一,评价主体评价内容有哪些,怎么评价,评价后的改进方式有哪些均没有具体的明确指标,主要沿用的是传统课程评价模式,学生培育效果以考勤及作业递交为主,考核目标不明确,考核指标不具体,考核连贯性不够;实习见习阶段的职业精神教育评价也没有真正执行到位,主要通过简单的问卷调查,对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技能实践做粗略评价,较少运用形成性评估,以及操作性较强的客观量化表,对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效果做合理评价,有效提出改进意见。

三、对策研究

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学院校学生系统地组织实施职业精神教育,使他们不仅具备卓越的专业知识技能,也怀有新时代医师职业理想和和职业精神,促进医患的和谐沟通及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1.建立全方位、全程化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内容体系

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不是单独一两门课程的教学,也不是只有医学生时期才开设实施的教育工程,要针对医学教育、医生职业和医学生特点,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优化教学内容。横向维度通过课程体系的三个层次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基础课程开设医学导论、医学哲学、社会医学和伦理学等基础指导性课程;应用课程开设医患关系学、患者关怀基础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管理学、人际沟通等课程;支持性课程可以开设美学、艺术鉴赏、商學等辅助性课程,每个层次的教学配以丰富的网络资源库自学,全面提升医学生职业精神与人文素养。纵向维度主要通过医学生前期、医学生时期及医学省继续教育三个阶段,分别有侧重的开展职业精神教学及实践活动,医学生前期可以通过入学宣誓、医学宣言、医德教育普及健康人生价值观和医学人文精神;医学生时期重点培养医学生的医生职业观、职业价值观、医学人文观等;继续教育时期通过带教老师的模范作用,培养医学生对医学、医生职业、患者、社会的责任和情感等人文理念。

2.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方法教学

医师职业精神教育是全程化、全方位的职业精神教育,配合实施的教学方法也应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阶段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在理论课学习中,除了教师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要适当增加问题启发式互动教学,运用案例分析、情景教学、角色扮演、问题讨论的方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探讨自己对医师职业精神的看法与见解,提高学生们的思辨能力。在实践活动教学中,带教老师可通过病例分析、分组讨论、标准化病人、伦理查房、社区关怀及医疗援助等方式开展形式各样的教学。实践课老师也要积极引导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反思,利用学校为其入学始就已建立的学习档案,有意识的搜集证据,记录和反省自己在医师职业方面的学习与进步,认识和探讨自身医师职业精神的塑造;同时,利用慕课及微信等网络平台,整合优化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通过微信及专题学习网站自主点击学习专题讲座、典型事例、在线视频等教育资源,突破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教育,多角度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对医师职业精神的认识及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患者服务意识、沟通医师以及医师同事间的协作意识。

3.完善考评指标,开发符合中国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特点的的考评体系

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应是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多维度的。因此,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评价内容应包括职业精神知识认知方面的评价及职业精神实践方面的评价;既包括新生入学初评价、学习中期评价,也包括医学生毕业前评价和毕业后评价。只有形成横向全方位,纵向全过程的评价体系,才有助于医学生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形成和提升。评价除了要考虑连贯性外,还需在对医师职业精神可操作性定义研究基础上,对其影响因子做系统研究,并开发符合中国教育特点的职业精神教育评价体系,在医学生入学后的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的评价主体从不同的角度的评估意见,给学生建立相应的评定档案,力求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指标、评价工具的完整性,教育的评价效果也要遵循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原则,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兼具可操作性强的评价医学生职业精神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测试量表,实现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评结合,力求评价的客观性、完整性,为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提供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针对医学生的理论及实践操作,可以配套实施理论课程知识的考核及实践操作考核。理论考核采取考试、撰写论文等形式,并增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全面衡量医学生对医学职业职业精神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医学生职业精神有一个大体的认知,实践考核可以通过360反馈,标准化病人等方式,衡量具备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外化行为。

我国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由于起步较晚,存在重视不够、体系不全、评价不详、培育不佳的问题,今后,需充分发挥医学院校的重要摇篮作用,建立全方位、全程化医学职业精神教育内容体系,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方法教学,完善考评指标,开发符合中国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特点的的考评体系,不断培养具备科学及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使得医学生正式步入工作岗位后能始终保持医生的责任感、敬业精神及利他精神,最终获得患者和社会的尊重。

责任编辑魏家坚

猜你喜欢
医师医学生医学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临床实习医师教学改革及实践分析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三缺一
2019中国整合医学大会光影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小心这些美丽陷阱!
中国医师节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调查报告
中医执业医师全真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