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会计证时代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应对策略

2019-07-11 03:07彭芸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会计专业实训考核

彭芸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简称“会计证”,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相关工作必须持有的上岗证明。一直以来,会计证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指挥棒作用,其通过率被作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办学成绩优良的重要衡量指标。2017年11月4日,国家修改《会计法》,正式将“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规定,改为“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从事会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自此,会计证正式宣告退出历史舞台,一本曾经辉煌无比、财会行业持证人数最多的证书,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雨历程,落下了它的帷幕,令人感慨不已。面临这项新会计政策的重大变更,必然给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带来新的影响和冲击。因此,积极转变思路,及时调整方向,推动教学改革,创新育人模式,变挑战为机遇,就成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会计证时代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现状

(一)培养目标不多元

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大多定位为培养企业会计及相关岗位的一线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已逐步显露出其局限性。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会计工作已越来越多被人工智能取代,会计行业更多的是需求高素质的管理和分析类人才,这也是目前导致众多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日渐萎缩的一个重要原因。会计证之所以退出历史舞台,让更多的会计从业者考取更高一级的会计职称证,提高会计行业的门槛,也是经济与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长期以来,中职会计专业为了提升会计证通过率,在课程上紧紧围绕《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三门考证课程开设,考证课程所占比例过高、重复性较高,并偏向理论教学;而其他专业课程开设偏难、偏深、偏多,专业或专业群实训课程教学不突出,会计职业道德教学浮于表面,没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非专业课程开设缺乏创新性和拓展性,导致重考证、轻专业,重理论、轻实训,重表面、轻教育,重知识、轻素养的局面,未能充分展现出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点。学生名义上虽然考取了会计证,但实际上对会计专业知识一知半解,基本功薄弱,职业道德意识淡漠,文明礼仪、沟通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职业素养较差,最终难以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三)评价机制不完善

在会计证占主导的时代,由于企业招聘会计岗位人才的起点就是“持有会计证”,因此,大多数学校往往实行“双证并轨”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要求会计专业学生获取“毕业证+会计证”,而会计证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这就决定了以会计证为核心指挥棒的中职会计专业的考核评价模式也必然是以传统的闭卷考试为主,以卷面考试分数、以是否考取会计证作为衡量学生、评价学生专业成绩及能力的重要依据,这种单一的评价考核模式已严重滞后,缺乏时代性和创新性,既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四)教学方法不先进

在应试(会计证考试)教育模式下,学校往往以会计证过证率作为衡量会计专业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参考依据,教师教学大多以“应试”为主,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依然主导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狠抓学生反复抄记、背诵考证知识点”,展开考证科目“题海战术”是不少会计专业教师赖以炫耀的考证及教学法宝。呆板陈舊的教学方式,沉闷枯燥的课堂,造成费时费力,知识输出量少,学生动手能力差,综合职业能力弱,积极性调动难,压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磨灭了学生的创新和探究意识。

二、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应对策略

(一)调整培养目标,拓宽内涵外延

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紧贴时代脉搏,及时调整培养方向和目标。

一是贯通升学渠道。学校应当依据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转变,在现有的机制体制下,积极探索中高职三二分段、3+证书高考、自主招生、五年一贯制、引进成人学历进校园等升学模式,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打通全方位的升学渠道,让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高一级的学府进修,提升学历,夯实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是拓宽就业岗位。对于以就业为主的学生,培养目标可进一步外延为培养一线会计类、经济类人才及现代服务业储备人才、管理人才等,从而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以适应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是专业岗位外延。《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加强对代理记账业务的政策扶持和业务指导,促进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其他小型经济组织选择依法设立的代理记账机构代理记账,支持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中职会计专业可依据此政策,审时度势,加大力度培养“代理记账人才”。

(二)优化课程体系,彰显中职优势

培养目标和方向的适时调整,决定了课程设置应当随之调整。中职会计专业应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中职学生的特点、学生就业升学比例、就业岗位分布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优化课程体系,并富于课程时代性、先进性与创新性。

一是可重点去除难、深、繁、旧等中职生难以理解或实用价值不高的科目或教学内容,使教学切合中职生思维与接受能力。如可去除《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科目,并对其他会计专业科目中的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

二是强化或新开设专业或专业群实训、实践课程。如强化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出纳岗位实训课程,新开设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实训课程、企业经营沙盘实训课程,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和进行决策的能力,培养“应用型、思考型、综合型人才”。

三是加强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计证时代,《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作为考证课程之一,教师往往只侧重于让学生死记死背考证知识点,而忽略对学生思想的真正教育和价值观的渗透。会计证取消后,这门课作为会计专业主干课,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入心入脑”的教育,通过大量的正反案例剖析,让学生树立法制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四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如可“引企入校”,在校内建立“会计工作室”;可与校园超市合作,让学生进行出纳、收银员、理货员、质检员、仓管员、记账员、店长等岗位实践;积极走出去,送学生到企业进行相关岗位的跟岗实习,给学生创造实践实习的平台,了解企业文化,体会岗位职责,提升实践,强水平,强化职业能力。

五是开设口才、礼仪、书法、阅读、茶艺、交谊舞等拓展性、素养性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综合职业素养,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综合素养的需求,培养现代服务业一线人才,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创新评价模式,营造专业氛围

现代企业越来越看重综合素质,因此,传统的评价考核模式已凸显其局限性。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训课程,应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以不同方式,多方位、多角度地评价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重塑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情感能力等,并将教学与育人有机融合,回归“立德树人”之教育教学的本质。

在评价方式上,可采用个人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也可以邀请企业或社会人士参与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注重实操能力考核和综合能力考核。一是,在会计证取消的情况下,可将会计专业需要掌握的各项专业及其他相关实操技能诸如出纳岗位技能、会计电算化技能、沙盘实训技能、VBSE实训技能、办公软件实操技能、口才礼仪实训技能等设计为“六个一”专业岗前考核,根据各科目所开设学期进行全员验收,并颁发校内“岗前考核合格证书”,作为学生在校期间专业及毕业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帮助学生从入学开始即树立学习目标,增强动手能力,营造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二是,除卷面成绩以外,注重过程性考核,将学生课堂发言及上黑板次数、与小组成员的合作程度、学习态度、表达能力、礼仪礼貌表现、完成作业情况等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过程性考核与成果性考核合理设置比例,以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全面评价和激励学生。

(四)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倡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课堂气氛互动。对于学习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教师尤其应当善于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启发学生思维,根据教学内容恰当使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做中学,学中做”,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中职学校应当进一步调整和丰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外延,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立足培养“应用型、实践性、综合型”现代服务业人才为己任,加快会计教学改革,完善会计专业教学,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创新评价考核机制,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合格的企业人和社会人。

责任编辑朱守锂

猜你喜欢
会计专业实训考核
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会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的融合方式研究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基于OBE理念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策略
恩施市 “四变”树考核新风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360度考核的自我校正机制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会计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分析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