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思维课堂的生成路径与基本步骤

2019-07-11 03:23江伟英
广东教育·综合 2019年6期
关键词:组词直观导图

江伟英

就人的发展来说,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是其最大的核心竞争力。人文底蕴的积淀,科学精神的形成,创新能力的提升等,所有的这些都是需要在知识积累的同时,发展思维。因此人的发展,关键是提升思维;而学生的思维发展,最需要思维课堂。那么,要在小学语文课上进行思维训练,又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有何生成路径?基本操作步骤又是怎样的呢?

一、语文思维课堂的生成路径

思维课堂的“生成”,指课堂中自然形成的思维训练。主要是在学习过程,借助导图工具,引导学习知识的同时,激活学生与生俱来的思考潜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有独立自主意识,有想象力,有推理、判断与创新的思维能力,更通情达理,有批判精神。

思维课堂所运用的导图工具,是指一系列在思维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思维模型,它能直观帮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可以直观引导思考的逻辑框架图,包括思维导图、韦恩图、鱼骨图、复流图等。它能帮助学生在面临任务和问题时,紧紧围绕核心问题,从多个维度、多个层次清晰、全面地进行思考,更重点突出、条理分明、有理有据地进行表达,因而是一种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学习这些思维方式的课堂是基于学生的自主研读,成于课堂的交流互动的。从学生画导图时的自主阅读提问,自主探究,到在自发提出的各种学习问题中,引发低层次或者高层次的思考,由此生成多层次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产生,再在与学伴和教师共同看导图、直观讨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反思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框架,增长元认知,形成结构化思维。然后,应用迁移这些有助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于解决新的学习问题中。整个语文思维课堂,沿着问题为主线的生成路径,使思维训练与新知识的学习无缝连接(见图1)。

1. 自主探究,激发学习动机

思维课堂,需充分利用教材本身进行思维训练。思维训练不是外加的几句口号,几个必须提出的问答题,几组必须完成的练习,而是与课堂内容学习同步的,对字词的积累,对篇章结构,对行文的思路线索,对写作的方法、表现形式等成体系的认识。

学生直面文本,画导图学习,其实正是自主探究,自我激发学习动机,亲身经历知识建构的全过程。学生边思考,边画导图:记录自己读课文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这么想,还想知道什么;怎么画导图的主题和分支,画什么图标和关键词。如此,直观地驱动着、记录着学生閱读的思维过程。

2. 生成多层次的问题,促认知冲突产生

学生自己借助导图支架去思考、学习。例如,学习用“车”字组词(见图2)。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52页中,学生完成给“车”字组词的导图练习的同时,会自然形成多层次的问题,产生认知冲突,从而生成三种思维训练。

一是发散思维的训练。导图直观引导学生围绕“车”字思考:还可以组更多的词吗?由此发散思维,形成头脑风暴。不需要教师反复督促,学生都会积极思考记忆,主动拓展组词的范围。学生不会觉得组了十多个词是学习负担,反而会自主展开高效的学习。

二是分类别的逻辑思维训练。导图直观引导有层级的、类别清晰的思考方式,直观呈现出各组词间的关系。思维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认知冲突,例如:如果组词“停车”“开车”,那么应与“上车”等放在同一分支上,还是放到“车站”等的分支上?每组词语都看作一个新层次的中心,又可以发散组成什么新词?新词又该归入哪个分支才合适?由此,训练提高学生的分类别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训练。在导图中完成组词练习,可以直观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催生新的知识生长点。如除原有的几类组词外,学生突发奇想,以一个新的分类引出一条新的分支,按车的动力源组词:“水车”“风车”,如果考虑它们的词性同属名词,是否又该与“马车”等归为同类?提出新词过程中,也会产生一系列认知冲突,由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同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

3. 反思解决问题的框架,形成元认知

应用思维导图进行组词教学,可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无痕地融入思维能力的训练。阅读理解后,看导图讨论,反思学习过程,也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框架,形成元认知,帮助今后更清晰地看问题。

学生应用导图,能更自由地想,有层次地想,灵活地想,引申地想,联系地想,对比地想,发散地想,有效地发展思维,有效地克服思维的主观性,突破思维的局限性,避免思维的混乱和无序,形成结构化思维去面对新的学习问题,从而更有效地学习。

4. 应用迁移,进入新的学习

画导图的过程,也就是每一个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经验、学习习惯、能力水平、兴趣爱好应用导图工具,迁移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框架,进入新的学习,并自主调整关注的内容和学习的节奏,实施个性化学习的过程。

思维课堂,利用导图互为示范,直观交流、共享阅读成果,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只需及时点拨,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做思维引导和提升。

二、小学语文思维课堂的基本步骤

小学语文思维课堂的基本步骤,主要包括五个环节: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集体汇报+迁移运用+综合创新。每个训练环节的作用环环相扣:生成问题——合作探究——直观交流——应用迁移——拓展创新。各环节要落实的训练重点是层层提升的(见图3)。

第一步:生成问题

自由画导图时,学生独立研读课文,直接与文本对话,可以灵活设置问题的起点,积极将学习内容和生活实际以及自己原有经验和已有认知相联系,并连锁生发更多问题。

借助导图,学生直观地启发自主思考,引导主动思维。通过不断自发提出新问题,或发现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的认知冲突,在生成问题、分析问题、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的进程中,完成自我思维的激活,通过“同化”或“顺应”,构建起新的认知结构。

第二步:合作探究

思维课堂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从根本上激发起学习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自信心。比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分析那些以一己之力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看导图交流讨论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是在互动中进行思想碰撞、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的过程。其中,教师能够更具体了解学生从理解到内化到表达有什么困难,有什么优势。教师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帮助学生拨开云雾见光明;或者成为学生观点的对立方,紧扣问题,与学生深入辩论,让“真理越辩越明”。营造鼓励互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批判性探究思考的能力,让学生遇到认知冲突时,可以开放地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通过不断地争辩,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第三步:直观交流

学生画的导图中,分散地对课文的字词句的理解思考,就是一个个生成点;词句间的联系,则是把点连接起来的线,它们所构成的网络,就是我们的知识结构。知识点决定了学生可共享知识的广度,连线决定了学生可共享知识的深度。

借助思维工具解决复杂问题的阅读实践过程,能直观整合各人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徑去品读所形成的全方位、多方面的理解,学会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

第四步:应用迁移

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实现知识迁移,才算是真正学会。学生在新一轮的学习中,应用迁移学过的思维框架,进行直观思考,用结构化的思维理性分析同类问题;迁移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引发新的交流讨论;用导图不断反思,不断完善思考;用导图直观记录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课文的思路和结构,呈现自己的学习要点。由此,巩固已知,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使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都能得到充分锻炼。

第五步:拓展创新

语文思维课堂学习中,通过导图,能直观引导和记录语言文字的品读所得。每一幅导图都是一幅独一无二的创作,是对课文理解的直观展示,边读课文边画图的过程本身,就是指引学生大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从不同的途径去解决阅读中产生的问题。画导图学习,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责任编辑 黄日暖

猜你喜欢
组词直观导图
烃思维导图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数形结合 直观明了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简单直观≠正确
怎样正确组词
我会组词
根据计数单位 直观数的大小
几何直观,相时而动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