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志均:一水同舟车陂情

2019-07-11 04:58江镕
环境 2019年7期
关键词:龙舟文化

江镕

苏东坡第27代传人、退伍军人、村委干部、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党支部书记、车陂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平安促进会)会长,广州市天河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长、2019广东十大最美民间河湖长、2019廣府龙舟文化传承人、2018年CCTV慈善之夜年度人物……

当如许标签集中到一人之上,不禁令人猜测他的年龄与阅历。

当众多目光汇聚到一人之上,也不免让人担心他的才干与精力。

可是,猜测也好,担心也好,繁华也罢,平淡也罢,多年来,这些标签的拥有者、这些目光的接受者——苏志均始终以自己的节奏行走着,以自己的感悟耕耘着,传递着一水同舟的要义、一脉相承的乡情、一往无前的初心。

土生土长,车陂孩子回归家乡

作为一名生于斯长于斯的广州市天河区车陂村人,“八零”后青年苏志均始终是一个有想法、有干劲、有魄力的人。

2003年,苏志均来到华南师范大学就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很多“一心一意”读书的同学不同,苏志均总是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充实自己,更多地了解社会。于是2005年,在国家号召下,他以大学在校生的身份应征入伍,来到武警茂名支队政治处,成为了一名新闻报道员和电影放映员。

“这段生活经历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增强了做事的执行力,在部队里军人以服从为天职,令行禁止,所以在后来不管做什么,自己心里想的都是坚持下去,不能放弃。”

而且在校期间,苏志均还和同学一起经营了一些外贸生意,除了培养商业意识,丰富经营技巧,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外语水平,为他之后举办国家性活动,结交外国友人都打下了坚实基础。

本科毕业时,身边很多同学都想出外发展,但苏志均觉得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已是今时不同往日,在家乡也可以施展才华,于是在村委会的邀请下回到了车陂村工作。

“开始时,我们都是从最基层的工作干起,每天就是骑着摩托车,在村里的大街小巷间转悠。虽然这个工作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很接地气,让我更多认识了村里的人,也更深入地了解了村里的情况,为以后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基层经验。”

2009年,苏志均创办了自己的咨询顾问公司,主要针对劳动关系中产生的劳资纠纷的处理。当然在此期间,苏志均也没有放松在学业方面的提升,2010年~2012年,他又在武汉大学在职完成了软件工程专业硕士课程的学习,这也使得其后他将互联网思维更多地引入到未来的工作中。

在读研的同时,苏志均也开始将工作重心又放到村里的事务中,他担任起车陂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拓展部主管一职,这一干就是7年。

“作为车陂村的原住民,我对于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感。‘车陂好,车陂美,占有天时地利,又有龙船又有戏。这首传唱百年的车陂童谣一直留存在我的记忆深处。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车陂村早已成为广州著名的城中村,大家看到的是熙熙攘攘的地铁站、林立的高楼大厦、繁荣的城市文化生态,原有的乡村风貌、传统习俗都渐行渐远。比如我的一双儿女也出生于车陂村,但是他们对于这个乡村应有的文化却毫无感觉。”

正是因由存于心底的一份忧患意识,使苏志均开始重新审视发展给车陂村带来的兴与衰、利与弊。在经过全面的思考后,他首先将目光聚焦到了车陂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这个课题上。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思索,如何把村里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如何在城市化大潮中,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属于村民们自己的社区文化呢?在查阅资料中,我发现,广府地区与水相依,丰富的水上文化尤其是龙舟文化见证着广府水乡人的繁衍与成长,也见证了广府地区的村落发展与变迁,是广府传统习俗中的精髓,这给了我很大启发。因为从小我就是在河边长大的,很多记忆都跟水、跟龙舟有关,所以遵循着儿时的感受,我决定先从车陂村最为著名的传统文化活动——扒龙舟开始入手,深入开展、逐渐挖掘。”

同宗同源,车陂乡亲团结力量

在车陂村,扒龙舟活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从古至今从未间断过。车陂全村共有12个龙舟会和54艘传统龙舟,数量居全广州自然村之最。年代最久的一艘龙舟叫作“东坡号”,是苏轼后人用先祖之名命名的,已有151岁高领,堪称龙船届的“老寿星”。

每年的五月初三,是车陂龙舟“招景日”,村里的男女老少济济一堂,还会邀请四里八乡兄弟村的龙舟们来“趁景”。这一天,来串门的龙船有近两百艘,整条车陂涌都会被挤得满满当当,观景群众也可以达到10多万人次。所以在广州素来有“未到过车陂,不算看过龙舟”的说法,可见车陂村龙舟的“江湖地位”。

2012年,适逢村里开发房产项目,苏志均也深度参与其中,从规划、建设到推广、售卖他都全程负责。在此过程中,苏志均敏锐地意识到,开展传统保育、文化发掘不能只是一句空话,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适当载体,必须要有场地、有组织、有人员,有实实在在的抓手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于是在分配房产时,经车陂村委会同意,新开发的小区里留下了一块公共空间,这也为之后建立社区龙舟文化展馆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

“2015年,由村委会牵头,我负责执行,村里组织起了一支专业团队,着手开展车陂村扒龙舟这一传统项目的保护工作。我们走访村中老人、发掘整理资料、组织相关活动……经过历时两年的共同努力,2017年,‘车陂村扒龙舟终于成功申报为广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消息传来,村里一片沸腾,大家都觉得非常振奋和鼓舞。而且村里还有不少定居港澳台的同胞和海外侨胞,每年端午前后,他们都会回村团聚,现在他们回来的时候,感觉那种同宗同源、血脉相连的情结就更浓了。习总书记在考察广州时强调:城市文明传承和根脉延续十分重要,传统和现代要融合发展,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所以通过发展龙舟文化,使我们的乡村在变成城市的一部分后,还能保留一些原汁原味的东西,还能为乡亲们留下记忆、记住乡愁,正是我想做的事情。”

也是在2017年,喜报频传,这一年9月份,CCTV对车陂村的祠堂和“摆中元”仪式进行了宣传报道,使车陂村的历史文化元素被进一步发扬光大。所谓“摆中元”,就是指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为了祭拜祖先和感恩祈福,在各村的宗祠里隆重举办的仪式,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500多年的明朝时期。

“其实原来很多地方都有‘摆中元的习俗,但后来大部分地区都渐渐没落了,于是我们村里的沙美社区就成为‘广东省内唯一保留这种习俗的村落。特别是我们村现代的‘摆中元仪式更加尊重女性,女性开始可以进入祠堂,而且其中还有一项是姑嫂拜的仪式,就是选取公认的和睦家庭中的姑嫂来作为家族榜样举行礼拜仪式,良好体现了我们国家所提倡的‘好家风这一风尚。”

正是由于车陂村女性们的自强和独立,龙舟,这个自古以来就是以男子为垄断的项目中开始出现了女性的身影。2017年11月份,作为天河区首支女子凤船队的“车陂沙美女子凤船队”正式成立,自此,车陂村的巾帼英雄们也在为保护龙舟文化中开始贡献更多力量。

2018年12月,苏志均先期布局的公共场地派上了大用场,在车陂村的自有社区里,全国首个社区龙舟文化展馆——“一水同舟”龙舟文化展览馆建成开放。这一展览馆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共分为6个馆区,详尽而生动地介绍了开展“扒龙舟”活动时,从起龙、采青、赛龙、探亲、招景、趁景到吃龙船饭、唱大戏、藏龙、散龙等一系列过程。而且听说要兴建展览馆,村民们都十分支持,纷纷捐献出家里珍藏的各种同龙舟有关的物件,其中不少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很快馆里收到的藏品就达到了八百多件。这些动人习俗和深厚藏品既展示了车陂龙舟文化的绵长历史,也承载了村民们的殷殷期盼,弥足珍贵。

尽心尽力,车陂精神放射光芒

龙舟文化展览馆建立起来后,越来越多的人到此参观、学习,大家都对展览馆呈现出的寓教于乐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交口称赞。但是苏志均却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陷入了新的沉思和忧虑之中。

“因为在2016年前车陂涌流域还属于黑臭水体,很多污染物都超标,小时候我们还会在水里游戏打闹,但后来再也没有人会轻易下水了。面对进去划龙舟的队员们,乡亲们还会调侃说他们是在臭水沟里面瞎折腾。我的好多儿时玩伴每次划完龙舟,身上除了溅上不少脏水,还会沾上一层厚厚的油迹,必须用汽油擦洗才能处理干净。我就想,现在‘扒龙舟都申请到市级‘非遗项目了,我们也很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参与进来,但是面对这么黑臭的河涌谁会愿意在里面划龙舟呢?将心比心,即便活动再丰富有趣,环境令人反感,确实也没法有效开展。”

正可谓是心想事成,就在苏志均忧心忡忡之际,利好消息随即传来——2016年,流经9个街道、9个城中村,有支涌和暗渠23条的车陂涌被纳入广州市重点治理的35条黑臭河涌名单,天河区政府预计投入7.5亿元资金,对河道采取清淤、截污、疏浚等一系列措施,进行彻底整治。

这一举措也让苏志均有了崭新的思路——“此前我们深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势在必行,到了现在我们也意识到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也迫在眉睫,是否可以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互为促进,相得益彰呢?”

2017年,在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车陂村自己的公益组织——“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正式成立,并由苏志均担任秘书长。上任之后,苏志均便隆重发起了“一水同舟,守望相助”公益项目。

苏志均说,一水,就是指珠江水;同舟,即同舟共济之精神;守望相助,便是为车陂社区搭建公益项目平台,让车陂做好社区治理,从而达到社会善治的一个远景。

“我们这个项目以文化保育为核心,联合公益环保组织、专业非遗研究者、文化传播机构,倡导环保理念,提升人居环境,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加强文化自信与素质提升,最终让项目所行之处,都能达到水更清、景更美 、人更善。”

为了使更广大的群体都能参与其中,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开拓思路,积极探索,开发出“非遗+公益”“非遗+体育”“非遗+旅游”“非遗+文创”等多种参与模式。利用“非遗课堂”“爷爷奶奶一堂课”和“生态环保课堂”等系列讲座,以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向身边群众传播民俗知识和生态环保理念,为传承优秀文化、弘扬生态文明培土筑基。

为了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引领作用,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又成立了党支部,由苏志均担任书记,真正实现了将党支部“建在龙舟上”。在模范党员的示范带动下,车陂村的志愿者队伍也不断扩大,他们组建起两支志愿服务队,专注于民俗文化保育和车陂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一支水上应急救援队伍也随之成立,为周边居民和住户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

2018年6月,车陂村的“国际龙舟文化节”盛大开幕,举办期间现场参观人数近30万,有近200万人在线观看了直播。端午节当天,“扒龙舟”系列活动更加吸引了来自全球22个国家的180多名游客参访体验,进一步提升了传统龙舟文化在海内外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而说到对未来的规划,在文化上进行纵深挖掘还是苏志均的主要着眼点和发力点。他说,除了继续发扬民俗文化、倡导餐饮文化、开发旅游文化之外,车陂龙舟文化促进会还希望打造一台高水准、有看头、富于岭南特色的龙舟舞台剧,登上广州大剧院的舞台,以飨观众。

“这部舞台剧名为《一水同舟》,也是我们今年准备开展的重点工作。我们计划同广州的各大高校合作,旨在将‘龙舟这个极具文化传播力和情感号召力的符号,置身于当今具有国际性的中国都市内,展现砥砺奋进的精神、青春洋溢的风采。我们秉持着用“人民的力量,做人民的作品,给人民看”的宗旨,調动起车陂村民和在穗大学生、留学生、以及大湾区的各界群众共同演绎。今年三月我们也成立了车陂艺术团,报名来现场参加选拔的演员们年龄最大的79岁,最小的7岁,真正做到了老少皆宜、重在参与。”

同声相应,当黑臭的水体重现清亮透彻,相信每位车陂人的心灵中都会坚定一个信念:一水同舟,源远流长。

同气相求,当散佚的文化重展生机活力,相信每位车陂人的脑海里都会认同一种结果:守望相助,善治共享。

希望如苏志均所愿,车陂村在文化保育、环境改善、社会治理方面的多方经验都能成为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和范本,让广东乃至全国类似的乡村都能够在新时代背景下、新动能驱策下,迈步从头越,旧貌换新颜。

猜你喜欢
龙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龙舟
旱龙舟
谁远谁近?
观云
龙舟的故事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端午节,看龙舟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