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教学视角下的“农耕文化”主题学习

2019-07-11 03:56刘艺慧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17期
关键词:主题学习农耕文化

刘艺慧

摘要:“现象教学”理论观照下的“农耕文化”主题学习的能动建构,以校园内外农耕文化链为真实情境,从儿童已有知识经验、学习需要和情感基础出发,选取特定主题,立体建构多种课程形态,建立操作流程,师生共同形成“农耕文化”主题学习的评价方式。

关键词:农耕文化;主题学习;现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6B-0048-04

“現象教学”是目前国际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特别强调在跨学科形式下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在实施操作时,首先确定一些主题,然后围绕特定主题,将相近的学科知识重新编排,形成学科融合式的课程模块,并以这样的课程模块为载体,实现跨学科教学。此时的学习更加真实,学生能学到知识以外更加重要的能力。在现象教学理论观照下,我们探索“农耕文化”主题学习的能动建构,以校园内外农耕文化链为真实情境,从儿童已有知识经验、学习需要和情感基础出发,选取特定主题,立体建构多种课程形态,建立操作流程,师生共同形成“农耕文化”主题学习的评价方式。

一、特定主题的选取

主题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在搜集处理信息、自主获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相互表达交流、获取体验感受过程中,挖掘各个主题的文化内涵,提炼各个主题的内蕴精神,内化自身品格,提升关键能力和锤炼必备品格。我们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角度出发,基于儿童,师生共同选择“农耕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归类研究主题,确定了“六畜兴旺”“故园清音”“春色满园”“五谷丰登”“瓜菜成畦”“物件印象”“春种秋收”“小桥流水”“仰望星空”“田野回声”“爆竹声声”等“11+”个主题。每个主题下又选取能代表该主题的典型物象进行研究,整体建构“农耕文化”主题学习课程内容。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坚持边实施边调整的动态建构模式,不断丰富完善主题学习课程内容,使之更适合儿童身心,适应儿童发展。

二、课程形态的构建

根据“农耕文化”主题学习的具体内容、学校已有的课程基地、物质资源和学生需求,我们把实践型课程、体验型课程、探究型课程、欣赏型课程、感悟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融合起来,形成“农耕文化”语文学科主题学习、“农耕文化”学科融通主题学习、“农耕文化”综合实践主题学习和“农耕文化”主题月展示等等课程形态。四种主题学习课程形态相辅相成,融会贯通。实施过程中,特别强调要超越学科中心,打破时空界限和学科界限,关注“课内课外”结合,学科与学科间的融合,加强学科之间的融通与互动,要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综合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

1.“农耕文化”语文学科主题学习

我们依托语文教材,渗透农耕文化内涵,将两者有机结合,围绕主题进行学习和探究。

以我校季瑞俊老师执教的“爆竹声声(节日节气主题)——春联主题文化赏读”为例,季老师结合学校“‘农耕文化主题学习的能动建构”项目和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春联》,和学生一起走进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进行春联文化主题赏读。

第一阶段:欢欢喜喜选主题(1课时)

(1)激趣导入,观看春节写春联、贴春联的画面,引入研究主题“中国‘春联主题学习”。

(2)引导思考:“中国‘春联主题学习”可以研究哪些内容?

(3)学生讨论后交流,师生共同确定研究内容。①了解春联的来历;②学习春联的特点;③搜集、了解春联故事;④欣赏春联的邮票;⑤欣赏春联的书法作品并尝试创作、书写春联。

(4)小组组建:4—6名同学自愿组建小组,推选出组长。

(5)制订方案:小组长带领组员选择研究内容,在小组内讨论确定研究方案,明确活动目标、规划活动时间,选择研究方法、制订研究步骤,填写《中国“春联文化”小课题研究表》。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阶段:热热闹闹去探究(1周)

(1)小组研究:各小组根据制订的研究方案,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查阅,上网搜索资料,采访专家,自主开展小课题研究,及时记录活动中所获得的基本资料,小组长及时了解组员的研究进展。

(2)小组汇总:组长汇总组员的研究成果,完成《中国“春联文化”小课题研究表》之“研究成果”部分。

第三阶段:红红火火做展示(1课时)

课堂展示中,生与师、生与生之间进行了有趣的互动交流。在“春联的特点”板块中,学生再一次感受到了春联内容丰富、词性相当、字数相等、平仄相对的特点,特别从部分孩子拍的居民楼道春联照片中,发现了许多上下联贴错的现象。大家通过谈论交流,发现了区别上下联的方法——上联的最后一个字要求是“仄”音,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音。在“春联的故事”中,学生不仅讲述了精彩的春联故事,还进行了有趣的补联以及为学校“少年农学院”即兴创作春联的活动。“雪飞花斗艳,风吹豆飘香”“蔬菜水果香四溢,语文数学乐趣多”让我们感受到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在“春联的书法”展示中,学生不仅展示了自己用心书写的春联,还现场考察了同学们区分上下联的能力。最后,季老师以“诵春联生活处处有学问,求新知祖国岁岁添良才”这副春联为结尾送给所有的学生。

通过春联的来历、春联的特点、春联的故事、春联的邮票、春联的书法五个板块,选主题、乐探究、做展示三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多渠道学习知识,多途径锻炼能力,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塑有根的中国人。

2.“农耕文化”学科融通主题学习

在“农耕文化”学科融通主题学习中,根据现象教学理论,我们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和方法,打破学科壁垒,融通学科界限,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

以我校王佩军、孙妙珺、王丹三位老师开展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春色满园(花卉树木主题)——映日荷花别样红”为例,三位老师从语文、数学、美术三门学科入手,以“荷花”为主题,一起合作制订教学计划、教学活动和评估策略。

王佩军老师以“荷花知识知多少”打开课程学习之旅,以“荷在诗文中”“荷在故事中”“荷在书画中”“荷在生活里”这四个板块让学生交流分享研究成果。最后以“我为学校‘小荷微农场设计标志”这一环节,让学生们将对荷的喜爱注入自己创作的作品中。

孙妙珺老师以“在地下沉睡了千年的古莲开花”这一奇事,带领学生一起开展“我们一起种莲花”主题探究活动。“种子处理”环节,师生共同学习莲子破口的方法,并尝试实践。实验任务环节让学生用40—50颗莲子做发芽实验,每天记录发芽的种子数,7天后计算发芽率,通过计算发芽率,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率的含义,掌握求百分率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生活中求百分率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实验成果,两周后进行实验成果展示,可以用PPT讲述7天里莲子发芽的故事,可以用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每天莲子的变化情况,也可以每天在固定时间拍照记录……学生在处理种子、浸种催芽、分盆定植等活动中经历养殖碗莲的全过程。

王丹老师则在前两轮主题学习积淀的基础上带着学生一起了解荷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欣赏与荷花有关的艺术作品,尝试用中锋、侧锋的用笔方法及焦、浓、重、淡、清的墨色变化,表现一幅荷花小品,在体验探究中学习用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创作有意趣的荷花作品。

人文、科学、艺术,三个角度“玩转”荷文化。学生既感受到了“荷”在中国文化史中清新脱俗的形象及美好的寓意,感受到了荷的清纯、高洁等品质,又在活动中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主动寻求解决方法的能力,同时感受艺术家通过荷花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3.“农耕文化”综合实践主题学习

先看我校袁吉淼老师执教的“春色满园(花卉树木主题)——我的植物栽培之旅”。袁老师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及学校“农耕文化”主题学习课程中的“春种秋收”主题,选择“如何撰写观察记录”这一切入点,开展了“我的植物栽培之旅”综合实践系列活动。学生选择适合这个季节播种的风信子作为研究的载体。通过对风信子的成长过程进行观察与记录,从而学会撰写植物的观察记录。

在活动中,学生利用直尺、卷尺、电子秤、放大镜等工具,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对风信子的种球进行测量,记录数据。

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对风信子种球的情况进行记录。有的小组选择采用表格的方式进行记录,简洁清晰;有的小组通过撰写观察日记进行记录,详细生动;有的小组还配上了插图,图文并茂。在尊重孩子想法的基础上,让孩子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观察记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接着,孩子们对同伴撰写的观察记录进行评价,在评价中完善修改观察记录,探讨交流,总结出撰写观察记录的标准和要求,学会撰写植物不同时期的观察记录。

孩子们亲自种植与养护风信子,懂得了植物栽培之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对植物深深的热爱以及强烈的责任心。但是爱心和恒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密切观察,及时记录,要有科学的探究精神和专业的研究能力,才能让我们的活动开展得更加深入而科学。

4.“农耕文化”主题展示月

每逢我国的重大传统节日,学校就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开展主题展示月活动。学校进行顶层设计,制定好主题展示月活动方案,每个年级部认领小主题,设计级部活动方案,开展系列研究,最后进行全校成果展示。在设计研究主题时,我们始终秉持儿童立场、地域特色、意蕴深厚、正面导向四个原则。

在“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活动展示时,学校现场构筑了一个洋溢着喜庆吉祥年味的春节体验空间。参加活动的有师生、民俗专家、非遗传人、社区志愿者、家长志愿者。学生分年级部向大家展示各个班级对于春节文化的研究。一至六年级分别展示了“儿童诵春”“春节食俗”“年货大街”“吴地游戏”“特色手艺”“新春送福”。惠山泥人、宏凤脚踏糕、生肖糖画、各色团子、如意八宝饭、香脆春卷、红红中国结、红红火火的春联一应俱全,孩子们声情并茂地讲解,让现场的每一位参与者深入地了解了吴地春节文化。滚铁环、打陀螺、踢毽子、丢沙包等吴地游戏勾连起每个人浓浓的往事回忆。

这是学科大综合。孩子们在为期一个多月的系列活动中,通过寻访民俗专家、拜访民间艺人、学习传统手工艺、开展小课题研究等,对江南地区春节习俗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感悟体验了“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培育了品格,锻炼了能力。

三、操作路径的建立

归纳四种课程形态,我们都有明确的操作路径。每一个主题学习都遵循着“目标协定—内容确定—探究体验—展示表达—拓展延伸—情感升华”的路径共同开展系列学习活动,上述案例“春色满园(花卉树木主题)——映日荷花别样红”较为完整地展示了操作流程。(见下页表1)。

四、课程评价的形成

“农耕文化”主题学习培养的是儿童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注重评价的导向性,以课程开发实施的目标“传承农耕文化,培塑有根之人”为逻辑起点,既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涵育。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围绕过程、结果、发展三个评价维度,努力建构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机制,突出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倡导评价的多元化,注重评价的发展性,超越评价的时空性。

1.表现性评价,让过程更精彩

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知识技能及发展水平做出价值判断的活动。它关注的是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注重价值的多元整合取向。

2.档案袋评价,让积淀更丰厚

为引领孩子们真实地记录“农耕文化”主题学习的体验经历,留下精彩的成长足印,我们建立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关注过程性评价的“‘农耕文化主题学习”档案袋,档案袋里主要存放学生开展主题学习的导学案、搜集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撰写的研究报告等过程性资料。六年中参加“农耕文化”主题学习的丰厚积淀,将会陪伴他们跨入新的学习生活,遇见未来更加卓越的自己。

3.互联网+评价,让意义更深远

我们初步建构了更具影响力和推动力的互联网+评价模式。我们将学生参加“农耕文化”主题学习的成果、作品等通过微视频、微美篇等发布到学校网站、学校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区教育云平台等,让更多的老师、学生、家长能及时欣赏、点赞、评价、互动。主题月展示,我们与电视台联手,借助“慧直播”平台,用现场直播的方式,与家长、兄弟学校、社会各界分享孩子们的活动体驗、研究成果。这既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超越时空的展示自我的舞台,还让更多的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通过互联网关注学校的特色文化课程建设,共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尝试以比较前沿的“现象教学”理论进行主题学习的变革,在特定主题的选取、课程形态的构建、操作路径的建立、课程评价的形成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探寻适合儿童需求的主题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在主题学习的能动建构中孕育农耕情怀,传承农耕文化,培塑有根之人,提升关键能力,锤炼必备品格。

责任编辑:丁伟红

猜你喜欢
主题学习农耕文化
新课程理念下补充型主题学习浅探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综合训练》微课体系设计探讨
从农业谚语看壮泰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
微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探究
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模式和结构组织与管理策略的研究
民间美术是本我的放逐和情感的宣泄图式
“重农抑商”的文化内涵分析
以教师科研与学习实践为案例的高职生学习能力培养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