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产生与矫治策略

2019-07-11 05:03白雪静
新媒体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青少年

白雪静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青少年在享受网络带来的福祉的同时,也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而产生网络偏差行为,主要表现为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网络犯罪等。针对此类现象,文章根据社会失范理论、文化传递理论以及标签理论提出多种预防与矫治策略,主要包括提高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素养、健全社会工作机制、完善相关法律以及做好网络内容的把关等。

关键词  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网络越轨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9-0005-03

随着我国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加,青少年网民日渐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8.29亿,从年龄结构来看,10~39岁群体占总体网民的67.8%,而10~19岁这一青少年群体占比为17.5%,仅次于后两个20~29、30~39岁的群体[1]。这一代的青少年因为身处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接触网络的时间早,“拇指”成了他们交流和生活的主要方式,滑动手机屏幕,点击鼠标按键就可以进入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但是稍不留意,就可能走进网络误区,引发网络偏差行为。

1  网络偏差行为的概念

网络催生出一个崭新的社会模式,构建出一个更加自由、多元的网络社会,很多现实中的道德准则在互联网上的约束能力与存在感大大降低,生活在这种社会模式下的青少年几乎从出生就开始接触网络,在他们的生活中网络成了生活必需品。但是很多青少年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因不合理运用网络而出现了一系列偏差行为,例如网络暴力、网络色情以及各种欺诈性行为等,这种偏离或违背社会规范与道德观念的非理性化网络使用行为即网络偏差行为。

2  网络偏差行为的特征

网络偏差行为与现实偏差行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即都是一种不符合社会规范与道德观念的行为,都会对行为主体以及行为客体产生不利影响。但两者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例如发生的手段、发生场域以及表现形式等方面。网络偏差行为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发生形式的多样性、发生场域的虚拟性以及传播扩散的快速性。

2.1  发生形式的多样性

现实的青少年偏差行为主要表现为旷课、打架斗殴以及接触黄赌毒等违规和违法行为,而网络偏差行为与其相比,发生手段与途径更加便捷发达,它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将现实中无法实施的行为借助网络平台表现出来,从而衍生出很多新的偏差行为,像网络暴力、网络谣言以及网络黑客等。网络中特有的偏差行为与现实的偏差行为相比,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化与复杂化,一般情况下,这些网络偏差行为具有感染性和交叉性,终日沉迷各种网络世界的青少年,难免会因不合理运用网络而引发各种网络偏差行为。

2.2  發生场域的虚拟性

网络偏差行为是发生在网络环境中的,或者是以网络为载体而发生出来的动作与行为,这是与现实偏差行为最明显的区别。因此,可以说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是存在于虚拟的场域中,但是这种虚拟是现实的虚拟,而现实又是虚拟的原型[2],所以说青少年的这种网络越轨行为不仅仅是一种虚幻的行为,而是现实中行为举止的反映与表现,是一种空间的拓展与延伸。因为,网络偏差行为看似是一种虚拟的行为,但客观上它是真实存在于现实中的且违背社会规范与规则,它的出现、发展以及治理结果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3  传播扩散的快速性

网络传播不受时间与地域限制,这种传播空间的广阔性与传播速度的即时性使得信息资源能被大规模大范围的传播扩散。青少年一般都有自己的小群体,群成员会经常在群内分享传递一些良莠不齐的信息,而某些不良信息共享的过程就为网络偏差行为的扩散提供了契机。另外,青少年正处于敏感期,害怕被孤立或排斥的心理使得他们会刻意靠近一些群体,接受群体文化与群体思想。对此,他们更多注重的是能不能融入这个群体,而不是辨别群体的价值观以及行为活动是否存在不妥之处,这种性格特征也在无形中加快了网络偏差行为的传播与扩散。

3  网络偏差行为的危害

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冲突和行为问题发生的高危阶段[3]。在这个年纪,他们还未形成完整的价值观与是非观,对很多事情缺少辨别能力,但是好奇心又会促使他们不断地探知新奇未知的事物。网络世界就像一个未知的黑洞,永远不知道一脚踏进去会踩在五彩斑斓的幸运石上,还是会陷入无法脱身的泥沼中。网络偏差行为就好比明知道左脚已经触碰到泥沼,而右脚却还是不顾阻拦的往下踩,一旦陷进去,其危害自然不言而喻。那么,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过于热衷网络交往,影响身心健康与学习

成绩

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上网目的中排名前三的是玩游戏、聊天交友、查资料学习,分别占比47.5%、45.0%、37.2%[4]。如今,很多青少年将虚拟的网络交往当成生活全部,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聊天、网络视频以及网络游戏上,这种行为很容易养成网络性格,形成“网络依存症”。久而久之,这些青少年逐渐对现实世界产生陌生感、厌恶感,而这种线上健谈线下哑巴的现象会使得青少年的现实人际交往能力退化,渐渐的与同学疏远,与家人产生隔阂,甚至发展到自我封闭的状态,出现交流恐惧症、抑郁症等,荒废学业,危害身心健康。

3.2  强化现实中的偏差行为,给社会增加不安定因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就强调主体因素对人类行为表现和人性潜能具有决定性作用[5],个体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以及三者间的交互作用影响人类行为。如果青少年经常性地接触网络暴力、黄赌毒信息的话,很难不受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与蛊惑,而一旦受其影响产生模仿心理,就会强化现实生活中的偏差行为,做出一些过激动作,而这种行为发展到严重程度,就会对社会与国家的安定产生影响。

3.3  降低、模糊青少年道德标准与法律意识

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偏差行为的青少年,他们的法律意识与道德边界感会逐渐模糊。网络的虚拟性与相对自由性会使青少年形成一种网上说话做事不用担责任的心理,例如匿名发表过激言论、参与网络暴力等。长此以往,他们将这种偏差行为看作是正常行为,当成做事标准,形成不正确的道德观念与意识。尤其是网络游戏,大多以“射击、打斗、竞争”为主要成分,长期沉浸在这种情景下的青少年一旦在现实中遇到问题很容易情绪化,采取暴力手段处理问题,但他们本身可能并未意识到这种行为违反了社会规范,甚至已经触犯到法律红线。

4  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理论分析

社会问题是社会现象与时代特征的反映,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群体以及其自身都有诱发网络偏差行为的因素,要想更好的预防或矫治这一行为,就需要从不同层次的理论分析,对症下药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对此,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来分析,即宏观层次下的社会失范理论、中观层次下的文化传递理论以及微观层次下的标签理论。

4.1  社会失范理论

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从价值上将社会结构划分为两大类:目标与达到目标的手段[6]。他认为在一个理想的社会状态下,社会成员都可以用一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但现实社会往往无法达到这种理想状态,因此部分社会成员会以一种非正常的手段去实现个人目标,从而出现目标与手段的不协调,导致社会出现失衡。网络社会以一种迅猛的速度发展,社会价值由一元化发展到多元化,但网络社会规范却相对缺位,网络管理制度也存在大量的不健全之处,这就使青少年的社会行为拥有了一定的自由空间,很容易在缺乏社会规范的指导下出现“偏差”或“越轨”行为。

4.2  文化传递理论

文化传递理论认为,偏差行为者表现出的偏差行为其实是从他所处的生活环境中学习或模仿而来的,而且与教唆发生偏差行为的人联系越密切,接触的次数越多、越频繁,且接触时的年龄越小,当事人变成偏差行为者的可能性越大[7]。青少年在生活中接触最多、最早的团体就是他们的父母,如果父母每天沉迷网络生活,青少年也很容易受到影响进行模仿。同时文化传递理论也能够很好的解释亚文化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更喜欢在网上构建自己的朋友圈,进行网络交往,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会逐渐认同所处的“网络圈”文化。但这种网络文化并不一定符合现实的社会规范,也很容易引起网络偏差行为。

4.3  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指出偏差行为是社会上的某些人或群体对某一行为下定义、贴标签的结果。莱默特将偏差行为划分为“初级”和“次级”两个层次。他认为每个人都会发生初级偏差行为或有此倾向,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并不会对个人或社会产生持续性的影响。一旦这种初级偏差行为被公开定义化、标签化,很容易就会演化成次级偏差行为,即真正有影响的持续性偏差行为。青少年生活的时代使他们不可能拒绝网络,也无法回避网络,正确利用网络是很正常的行为,但总有一些传统观念认为这是不好的习惯,给他们贴上“不务正业”的标签。另外,网络本身具有的特性也会使这种标签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加重了社会的认可度与使用的随意性,而这些被标签的青少年会在潜意识里向这种标签靠近,最终发展成真正的网络偏差行为。

5  如何矫治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

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矫治,单靠个人是很难改变的。要借助社会和群体的力量。例如,家庭与学校的教育作用、网络技术人员的技术控制、网吧从业人员的责任与法律意识、教育部门的教育管理模式与管理理念等,将这些社会力量结合起来,再加上青少年自身的自控力与媒介素养,才能有效矫治网络偏差行为。

5.1  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提高自我控制

能力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中将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8]。本我遵循最原始的本能,只关心如何满足个人需要;自我遵循现实规范,权衡需求与环境;超我是自我的升华,是人格中最有道德,最文明的部分。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未发展成熟的阶段,网絡的虚拟性与匿名性给了他们放飞自我的空间,为了满足本我的需求可能会不择手段的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这就需要积极推进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开展网络道德宣传教育,普及相关的网络规范制度,增强青少年的规范意识与媒介素养,让他们主动承担起维护网络文明的使命,学会自省,做到自律,实现超我。

5.2  家长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供健康良好的家庭环境

卜卫曾提出过“家长与子女共同提高网络素养”的观点。他说,“如果父母没有相应的网络素养教育,他们就没有能力教育自己的孩子。家长关注、指导孩子使用互联网络,是保证孩子安全的最有效的方法”[9]。根据文化传递理论观点发现,父母在塑造青少年价值观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言行举止、价值理念以及提供的家庭氛围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青少年。因此,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与榜样作用;其次要提前打好“预防针”,从孩子开始接触互联网就要普及相关的互联网知识与法律;最后,父母要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养成积极正确的互联网教养方式,这对青少年的网络偏差行为的矫治具有重要作用。

5.3  健全社会工作,完善预防与控制机制

社会工作的作用在于协调个人与环境的相处状态,这里的环境主要指人文环境,即青少年所生活的家庭、社区以及各个小团体的环境。一个区域内的亚文化价值以及环境会对青少年的网络偏差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学校与家庭或者其他团体的监督也有很大的相关,负面想法以及监督缺失会在青少年群体之间引起效仿与交叉感染,导致他们产生不良的行为和不健康心理。当前社会网络发展迅速,但相应的社会管理工作却略显迟缓,社会预控机制弱化是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借鉴发达地区与发达国家的管理机制与管理经验,将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建立相应的管理平台,成立专门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机构,从多个角度预防与控制诱发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因素。

5.4  落实网络实名制政策,严厉打击“黑网吧”

“黑网吧”是青少年上网的集中场所,而大部分的“黑网吧”为了盈利会忽略网络实名制政策,这种恶性商业模式无形之中就会增加青少年发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几率。而“黑网吧”能够肆意横行很大程度上是相关部门的监管缺失所造成的,正如颜雨在《追击“黑网吧”》中指出:管理部门过于分散,导致有执法权的机构没有执法力量,而有执法力量的机构没有执法权[10]。因此,各个管理部门要协调好管理任务与管理权力,落实部门责任,创新执法监管模式,成立专门的部门来监查与整治网吧乱象。同时,让社会群体参与监督,成立线上线下举报点,实现“互联网+监管”模式,畅通监管渠道,实现无死角监督,坚决取缔“黑网吧”。

5.5  加大网络内容的监管力度,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网络行为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从行为始到行为中再到行为末,都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网络控制[11]。青少年的本我意识较强,自控力差,社会就要主动做好内容分管的角色,用技术手段控制青少年信息接触层次。要加快互联网技术的研究开发,为有效过滤和控制各类有害信息提供技术支持,限制对不良信息的访问权限,利用技术手段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当然,家长和学校要做好安装信息分级过滤软的工作,全方位控制与过滤,充分发挥“把关人”的角色,让青少年在一个更加清朗绿色的环境上网。

6  结束语

目前,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已经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作为“拇指一代”,他们的互联网使用方式与国家未来的发展密切相关,网络空间使得社会与个体之间的联系受到弱化,这也使得管理增加了难度。对此,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要共同努力,做好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预防与矫治工作,推进网络社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絡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EB/OL].[2019-01-28].http://www.cac.gov.cn/2019-02/28/c_1124175686.htm.

[2]张兆根.隐性德育载体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3]王苗苗,相青,常瑞华,等.中学生生活事件、自我控制与现实、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6):936-939.

[4]千龙网.2017-2018年首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EB/OL].(2018-07-13).http://xmj.qianlong.com/2018/0713/2696531.shtml.

[5]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133.

[6]吴志清.社会学视角下的青少年吸烟问题[J].卫生软科学,2009,23(1):112-114.

[7]周振林,姚军.社会转型期领导越轨及其根源透析[J].理论探讨,2007(4):166-169.

[8]马金保.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1.

[9]陈维.农村初中生媒介素养现状分析——基于对湖北省两所农村中学学生的调查[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0(9):58-60.

[10]颜雨.追击“黑网吧”[J].时代消防,2002(8):

39-41.

[11]宋佳玲.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的分析与控制[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6(6):36-42.

猜你喜欢
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Amazing benefits of playing sports for teens 青少年运动的益处
Minor Offense
青少年一周饮食计划
偶像崇拜 与青少年成长
幸福感强的青少年更健康
2018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目录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全国首次青少年烟草调查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